朱熹造句

“朱熹”的解释

朱熹[zhū xī] 朱熹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用“朱熹”造句 第6组

51、一幅1922年前后的老照片上,游客还能看到下院登山入口处曾有朱熹题匾的“闽山第一”亭,可惜亭子早已不知去向。

52、作者不仅深入论述了朱熹学术思想,而且花大功夫系统疏理了朱子思想资料,夹叙夹议,精微邃密。

53、哦,我说为个地圆地方争得面红耳赤呢,原来是和朱熹的天人感应学说起了冲突。

54、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内完好保护着朱熹第二次回乡祭祖亲手种植的槠树,历经8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已成参天大树。

55、九渊觉得,论辩之初,尽管朱熹未臻“无我”之境,自己却更粗心浮气,多亏祖谦“调娱其间,有功于斯道”,但他对自身立论却执之弥坚。

56、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57、朱熹尚被四地拽胳膊扯腿时,40亿的项目已经上马了。

58、此外,李唐的《题画》、朱熹的《墨梅》等,从画风入手批判现实,也是题画诗的佳品。

59、朱熹视为畏友,曾对其门人说:以伯恭、君举、同父合做一个,方才是好。

60、、首绖、直领布大袖衫朱熹云:不当用衤兰,盖下已有裙。

用“朱熹”造句 第7组

61、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62、圣贤朱熹曾经说过格物穷理,意思就是说每天格一物,追寻事物的根源所在。

63、朱熹写挽诗二首:“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64、杨凌只知道礼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发扬广大,从那时起殉节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倒不知道朱熹还有这等“风liu韵事”。

65、这一点,曾参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已”,程颢、程颐的“主敬存诚”,朱熹的“居敬持志”,吴澄的“主静”“慎独”等等都做了强调。

66、朱熹教做人,胡适教为学,同标“勤、谨、和、缓”四字,其中那个“缓”字,尤可深味。

67、对白鹿洞书院有大贡献的,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过顶极作用的朱熹,一生的经历都是跋涉在无尽的荆天棘地之中。

68、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朱熹一说,老夫子立刻喜上眉梢。

69、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与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二人为儒家正统辩论争持,为儒武优劣比武较技,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70、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

用“朱熹”造句 第8组

71、中部的文公山,现存古杉16棵,据说当年朱熹亲手栽植的。

72、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73、历代的圣贤们,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为,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开拓和探寻,就构成了“道统”。

74、如,朱熹不断地寻山问水,陶冶了他的情操。

75、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76、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熹手植槠树、碑廊、虹井亭、朱绯塘、草堂、墨砚堂、寓石楼等体现朱子文化的建筑和景观,透着书香和雅致。

* 在线查询朱熹造句,用朱熹造句,用朱熹组词造句,包含朱熹的句子。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