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造句
“科举”的解释
101、 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102、 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103、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104、 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105、 如中国馆藏最早的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纸质公文档案;国内现存唯一一件“金书铁券”,也就是传说中的“免死牌”;光绪二十年科举“大金榜”等。
106、 这本书的作者,是广东信宜县的进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过小官,虽然没什么宦迹,却很擅长科举文章写作。
107、 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108、 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记者注),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109、 罢科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110、 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111、 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112、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113、 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114、 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115、 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116、 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117、 而名为“阿芙乐尔”的疗养基地位于利佩茨克州境内风景如画的顿河沿岸,周围遍布名胜古迹,起拍价为9920万卢布,9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拍卖会。
118、 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119、 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120、 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121、 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
122、 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123、 蒙古贵族起于漠北,不重视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废除科举近八十年,彻底断绝了儒生的仕进之途。
124、 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125、 人们对他们并没有说短道长,因为他们都是参加科举靠真本事“考”出来的。
126、 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127、 在科举时代,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
128、 当今圣上聪明睿达,在科举中开设“地球”。
129、 与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130、 不几年后,中国传统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阴影被最终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各级学堂被认定并纳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沿袭至今。
131、 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132、 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133、 君配张氏,妾吴氏、刘氏,子四人,庶焘咸丰辛亥科举人;庶蕃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州;庶昌以诸生献策阙廷,天子褒嘉,特授知县候补,直隶州知州;庶言咸。
134、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135、 科举夺元,往往与月亮挂起钩来,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宫折桂”之词。
136、 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137、 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138、 东莞市委*记徐建华在会上回顾了东莞教育历史,他说,东莞历史上素有尊师重教、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在广东属于科举发达地区。
139、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