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声的成语 (17个)

1

不动

成语拼音:
bù dòng shēng sè
成语解释:
动:变动;:说话的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色不动”、“不露色”。
成语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2

不露

成语拼音:
bù lù shēng sè
成语解释:
露:显露;:说话的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成语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色,静以待之。”
3

大张

成语拼音:
dà zhāng shēng shì
成语解释:
大造势,扩大影响。
成语出处: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势。”
4

狗马

成语拼音:
gǒu mǎ shēng sè
成语解释: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成语出处:
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5

赫赫

成语拼音:
hè hè shēng míng
成语解释: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非常显赫的名
成语出处: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6

口口

成语拼音:
kǒu kǒu shēng shēng
成语解释: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成语出处: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7

力竭

成语拼音:
lì jié shēng sī
成语解释:
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8

气断

成语拼音:
qì duàn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9

气竭

成语拼音:
qì jié shēng sī
成语解释:
气力竭尽,音嘶哑。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嘶,呼而求饮。”
10

气竭

成语拼音:
qì jié shēng sī
成语解释:
见“气竭嘶”。
成语出处: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澌,不知所云。”
11

裘马

成语拼音:
qiú mǎ shēng sè
成语解释: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成语出处: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12

气弱

成语拼音:
qì ruò shēng sī
成语解释:
弱:微弱;嘶:音沙哑。气息微弱,音沙哑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嘶,哽咽不出。”
13

气忍

成语拼音:
qì rěn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成语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吞,何日酬恩。”
14

悄无

成语拼音:
qiǎo wú shēng xī
成语解释: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音。指非常寂静
成语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息了。”
15

气咽

成语拼音:
qì yè shēng sī
成语解释:
咽:阻塞。呼吸困难,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丝。”
16

笑貌

成语拼音:
xiào mào shēng yīn
成语解释:
笑貌:表情;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成语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17

虚张

成语拼音:
xū zhāng shēng shì
成语解释: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成语出处: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势,则必有之。”
* 第三个字是声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