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得书知我在”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父老得书知我在”出自宋代苏轼的《送贾讷倅眉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ù lǎo dé shū zhī wǒ zà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父老得书知我在”全诗

《送贾讷倅眉二首》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
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
(李大夫,眉之贤守也。
)鹿头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
(人日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之故事也。
)我老不堪歌乐职,后生试觅子渊才。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翦,苍髯白甲待归来。
(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
君许为一往,感叹之深,故及。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送贾讷倅眉二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当年入蜀叹空回,没有看到峨眉山肯再来。
童子遥知颂衫裤,如果你已经先洗酒杯。
(李大夫,眉毛的贤守了。
)鹿头望应逢雁,人天东郊还有梅。
(人天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毛的故事呢。
)我老不起歌乐职,后来你找子渊才能。
老人山下玉潭回,亲手种植青松三万栽。
老人收到信知道我在,小轩临水为你开。
试着看一个龙蛇生活,更让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修剪,蓝色胡子白甲等待归来。
(祖先葬在蟆颐山的东面二十里,地名老翁泉。
你答应为一去,感叹的深,所以当。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父老得书知我在”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jiǎ nè cuì méi èr shǒu
送贾讷倅眉二首

dāng nián rù shǔ tàn kōng huí, wèi jiàn é méi kěn zài lái.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
tóng zǐ yáo zhī sòng rú kù, shǐ jūn xiān yǐ xǐ zūn léi.
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
lǐ dài fū, méi zhī xián shǒu yě.
(李大夫,眉之贤守也。
lù tóu běi wàng yīng féng yàn, rén rì dōng jiāo shàng yǒu méi.
)鹿头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
rén rì chū dōng jiāo dù jiāng, yóu má yí shān, méi zhī gù shì yě.
(人日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之故事也。
wǒ lǎo bù kān gē lè zhí, hòu shēng shì mì zi yuān cái.
)我老不堪歌乐职,后生试觅子渊才。
lǎo wēng shān xià yù yuān huí, shǒu zhí qīng sōng sān wàn zāi.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fù lǎo dé shū zhī wǒ zài, xiǎo xuān lín shuǐ wèi jūn kāi.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shì kàn yī yī lóng shé huó, gèng tīng xiāo xiāo fēng yǔ āi.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biàn yǔ gān táng tóng bù jiǎn, cāng rán bái jiǎ dài guī lái.
便与甘棠同不翦,苍髯白甲待归来。
xiān jūn zàng yú má yí shān zhī dōng èr shí yú lǐ, dì míng lǎo wēng quán.
(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
jūn xǔ wèi yī wǎng, gǎn tàn zhī shēn, gù jí.
君许为一往,感叹之深,故及。

“父老得书知我在”平仄韵脚

拼音:fù lǎo dé shū zhī wǒ zài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仄韵) 去声十一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父老得书知我在”的相关诗句

“父老得书知我在”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父老得书知我在”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父老得书知我在”出自苏轼的 《送贾讷倅眉二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