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燕何得南其辕”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之燕何得南其辕”出自宋代张耒的《送孙志康赴高阳》,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ī yàn hé dé nán qí yu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之燕何得南其辕”全诗

《送孙志康赴高阳》
三觞草草岂足饮,聊具数刻留君欢。
年来故友半零落,每念及此伤肺肝。
淮阳穷栖幸见子,胸中郁结为少宽。
奈何舍我去不顾,薄宦谋食何艰难。
陈郊穷秋苦雨霁,积雨未受短日干。
念君匹马走坡圻,蒙犯霜雪勤征鞍。
吾遭坎壈皆自取,之燕何得南其辕
虽然男子岂常尔,且复养此凌云翰。

分类:

作者简介(张耒)

张耒头像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送孙志康赴高阳》张耒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孙志康赴高阳》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

三觞草草岂足饮,
仅能举杯留君欢。
多年来故友凋零,
每次忆及令我伤心肝。
淮阳贫困之处幸得见子,
心中郁结稍稍宽慰。
然而何忍舍我而去,
在艰难中谋求生计。
陈郊秋天贫苦,雨霁之后,
积雨未被短暂阳光晒干。
我想起君马匹艰难跋涉山坡,
遭遇霜雪犹勤奋地前进。
我所遭受的困境都是我自找的,
为何鸿雁南飞而不载我。
尽管男子不应常常如此,
但我仍将培养自己的才华,
追求高飞如云的文学之路。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孙志康的送别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心境和处境。首句三觞草草岂足饮,表示送别之时,举杯饮酒的场景匆忙而不足以尽兴。然而,诗人仍举杯留下欢乐的回忆。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多年来故友的凋零和自己对此的伤感。他感慨于时光流转,故友凋零,令他的心情沉重。然后,诗人提到自己贫困的生活环境,但仍然幸运地能够见到孙志康,这使他的心情稍稍宽慰。然而,他不忍心让孙志康舍弃自己而去,进入艰难的求职之路。接着,诗人描绘了陈郊秋天贫苦的景象,雨后天空依然阴沉,积雨未被阳光晒干。他回想起孙志康艰难跋涉山坡的场景,遭受寒冷和困难,但仍然勤奋地前进。诗人认为自己所遭遇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鸿雁南飞而没有携带自己。尽管男子不应该一直陷于困境,但他仍然决心培养自己的才华,追求高飞如云的文学之路。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具体情景和抒发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诗人将自己的困境与孙志康的选择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友情的不舍和对自身处境的苦闷。整首诗词流露出深沉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对文学追求的坚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之燕何得南其辕”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sūn zhì kāng fù gāo yáng
送孙志康赴高阳

sān shāng cǎo cǎo qǐ zú yǐn, liáo jù shù kè liú jūn huān.
三觞草草岂足饮,聊具数刻留君欢。
nián lái gù yǒu bàn líng luò, měi niàn jí cǐ shāng fèi gān.
年来故友半零落,每念及此伤肺肝。
huái yáng qióng qī xìng jiàn zi, xiōng zhōng yù jié wèi shǎo kuān.
淮阳穷栖幸见子,胸中郁结为少宽。
nài hé shě wǒ qù bù gù, báo huàn móu shí hé jiān nán.
奈何舍我去不顾,薄宦谋食何艰难。
chén jiāo qióng qiū kǔ yǔ jì, jī yǔ wèi shòu duǎn rì gàn.
陈郊穷秋苦雨霁,积雨未受短日干。
niàn jūn pǐ mǎ zǒu pō qí, méng fàn shuāng xuě qín zhēng ān.
念君匹马走坡圻,蒙犯霜雪勤征鞍。
wú zāo kǎn lǎn jiē zì qǔ, zhī yàn hé dé nán qí yuán.
吾遭坎壈皆自取,之燕何得南其辕。
suī rán nán zǐ qǐ cháng ěr, qiě fù yǎng cǐ líng yún hàn.
虽然男子岂常尔,且复养此凌云翰。

“之燕何得南其辕”平仄韵脚

拼音:zhī yàn hé dé nán qí yu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之燕何得南其辕”的相关诗句

“之燕何得南其辕”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之燕何得南其辕”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之燕何得南其辕”出自张耒的 《送孙志康赴高阳》,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