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不出蓬生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柴门不出蓬生径”出自宋代苏辙的《雨中招吴子野先生》,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i mén bù chū péng shēng jì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柴门不出蓬生径”全诗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
柴门不出蓬生径,暑雨无时水及堂。
辟谷赖君能作客,暂来煎蜜饷桃康。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柴门不出蓬生径,
暑雨无时水及堂。
辟谷赖君能作客,
暂来煎蜜饷桃康。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雨中的景象,诗人苏辙通过描写自己与吴子野先生的相聚,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诗人因为暑雨连绵,不愿离开家门,但他知道吴子野先生擅长文学创作,于是邀请他来做客。苏辙在诗中表达了对吴子野先生的敬佩之情,并希望他能暂时到来,一起品尝煎蜜饷和桃康。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吴子野先生才华的赞赏。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家中的柴门与蓬草丛生的小径相对照,形象地表达了他不愿离开家门的情感。同时,他通过描述暑雨不时淋湿自家堂屋,进一步强调了他留在家中的原因。

诗中提到的“辟谷”指的是饮食上的节制,表明吴子野先生具有克制欲望的品质,同时也展示了苏辙对他的赞赏。他邀请吴子野先生来做客,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朋友的品质和能够与苏辙一起共度时光的价值。最后两句诗中的煎蜜饷和桃康,则象征着友谊的甜蜜与欢乐。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渴望和珍视,展示了他对吴子野先生的赞赏之情。通过对雨中景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相聚与这个特殊时刻相结合,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友谊的真挚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柴门不出蓬生径”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ǔ zhòng zhāo wú zǐ yě xiān shēng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

zhài mén bù chū péng shēng jìng, shǔ yǔ wú shí shuǐ jí táng.
柴门不出蓬生径,暑雨无时水及堂。
bì gǔ lài jūn néng zuò kè, zàn lái jiān mì xiǎng táo kāng.
辟谷赖君能作客,暂来煎蜜饷桃康。

“柴门不出蓬生径”平仄韵脚

拼音:zhài mén bù chū péng shēng jìng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五径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柴门不出蓬生径”的相关诗句

“柴门不出蓬生径”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柴门不出蓬生径”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柴门不出蓬生径”出自苏辙的 《雨中招吴子野先生》,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