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愁寒忆见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病骨愁寒忆见春”出自明代刘基的《感与(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ìng gǔ chóu hán yì jiàn chū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病骨愁寒忆见春”全诗

《感与(二首)》
病骨愁寒忆见春,及观春色却愁人。
转添细草当门径,不惜秾华委路尘。
去国杜鹃红泪尽,伤时庾信白头新。
风波满地鸬鹚鸟,相趁衔鱼饱一身。
¤

分类:

作者简介(刘基)

刘基头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感与(二首)》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感与(二首)》是明代刘基创作的两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感与(二首)》
朝代:明代
作者:刘基

病骨愁寒忆见春,
及观春色却愁人。
转添细草当门径,
不惜秾华委路尘。

去国杜鹃红泪尽,
伤时庾信白头新。
风波满地鸬鹚鸟,
相趁衔鱼饱一身。

译文:
病弱的身躯感受到寒冷,愿意回忆起春天的景色,
然而当我真正看到春色时,反而更加感到忧愁。
细草已经长满了门前的小径,
我不怕它们被尘土所掩埋。

离开故乡的时候,杜鹃的红泪已经流尽,
在我伤感的时候,庾信已经白了头发。
风浪中满地是捕鱼的鸬鹚鸟,
它们相互携带着饱食的鱼,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作者在病弱中回忆起春天的美景,然而当他真正看到春色时,却引发了更深的忧愁。诗中的细草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它们生长在门前的小径上,尽管会被尘土所覆盖,但它们仍然坚韧地生长着。这种意象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和挫折的精神。

诗词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离开故乡后的困境和失落。杜鹃的红泪已经流尽,象征着离别与伤感的终结,而庾信的白发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沧桑的痕迹。最后两句描绘了风浪中的鸬鹚鸟,它们在逆境中努力捕鱼,满足自己的需求。这里通过鸬鹚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态度。

赏析:
《感与(二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逆境的坚持。细草和鸬鹚鸟都成为诗中的象征,展现了生命力和奋斗的精神。整首诗以感慨与思索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我奋斗的鼓励。这首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情感,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病骨愁寒忆见春”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ǎn yǔ èr shǒu
感与(二首)

bìng gǔ chóu hán yì jiàn chūn, jí guān chūn sè què chóu rén.
病骨愁寒忆见春,及观春色却愁人。
zhuǎn tiān xì cǎo dāng mén jìng, bù xī nóng huá wěi lù chén.
转添细草当门径,不惜秾华委路尘。
qù guó dù juān hóng lèi jǐn, shāng shí yǔ xìn bái tóu xīn.
去国杜鹃红泪尽,伤时庾信白头新。
fēng bō mǎn dì lú cí niǎo, xiāng chèn xián yú bǎo yī shēn.
风波满地鸬鹚鸟,相趁衔鱼饱一身。
¤

“病骨愁寒忆见春”平仄韵脚

拼音:bìng gǔ chóu hán yì jiàn chūn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病骨愁寒忆见春”的相关诗句

“病骨愁寒忆见春”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病骨愁寒忆见春”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病骨愁寒忆见春”出自刘基的 《感与(二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