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衣冠四百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唐室衣冠四百秋”出自宋代陶弼的《柳州》,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áng shì yì guān sì bǎi qiū,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唐室衣冠四百秋”全诗

《柳州》
唐室衣冠四百秋,元和台省尽名流。
谁人肯为交朋死,乞以罗池换播州。

分类:

作者简介(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柳州》陶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柳州》
作者:陶弼(宋代)

【中文译文】
唐朝的王朝繁华已过去了四百个秋天,
元和年间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名流的风采。
有谁愿意为了结交朋友而去死去?
我愿意用罗池的美酒来换取播州的宁静。

【诗意和赏析】
《柳州》这首诗是陶弼写于宋代的作品,通过描绘唐朝和元和年间的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之情。

首句“唐室衣冠四百秋”以皇室的衣冠为象征,表达了唐朝昌盛壮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四百个秋天,暗示了兴盛的王朝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落。

接着,“元和台省尽名流”描述了元和年间朝廷已经失去了名流才子,台省指的是朝廷的官方机构,尽管在当时有很多人才,但他们却没有机会在朝廷中施展才华,失去了荣耀和名望。

接下来的两句“谁人肯为交朋死,乞以罗池换播州”表达了陶弼对友情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感叹当时的社会变迁,很少有人愿意为了结交朋友而不惜生命,而自己愿意以罗池(一种美酒)来换取播州的宁静与安宁。这里的“罗池”象征着欢乐和友谊,而“播州”则代表了宁静和平静的生活。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催人思考,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并通过自己的选择表达了对友情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唐室衣冠四百秋”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iǔ zhōu
柳州

táng shì yì guān sì bǎi qiū, yuán hé tái shěng jǐn míng liú.
唐室衣冠四百秋,元和台省尽名流。
shuí rén kěn wèi jiāo péng sǐ, qǐ yǐ luó chí huàn bō zhōu.
谁人肯为交朋死,乞以罗池换播州。

“唐室衣冠四百秋”平仄韵脚

拼音:táng shì yì guān sì bǎi qiū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唐室衣冠四百秋”的相关诗句

“唐室衣冠四百秋”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唐室衣冠四百秋”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唐室衣冠四百秋”出自陶弼的 《柳州》,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