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徒啾啾”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众议徒啾啾”出自唐代孟郊的《百忧》,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òng yì tú jiū ji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众议徒啾啾”全诗

《百忧》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
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
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伯伦心不醉,四皓迹难留。
出处各有时,众议徒啾啾

分类:

作者简介(孟郊)

孟郊头像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百忧》孟郊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百忧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
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
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伯伦心不醉,四皓迹难留。
出处各有时,众议徒啾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和剑的形象,表达了壮士为国家和君主的忧虑和忠诚,以及智者和愚者的不同态度。首先,诗中的“萱草女儿花”象征美丽的花朵,而这种美丽与壮士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壮士将自己的心比作剑,随时准备为君主战斗。他早晚都在思考如何消除国家的敌人,为国家计划出尽可能周全的战略,无论是山河还是草木,都在他的推衍之中。

与此相对照的是,智者虽然也有千虑万虑,但他们所忧虑的范围比壮士狭窄。愚夫只有四个忧虑。诗人暗示,只有在波涛汹涌、危险重重的时候愚夫们才惊慌失措,而智者则能够冷静不醉心神。四皓指的是远古时期著名的道士和治水家辞伯皋、诗经中的子皋、维皋和友皋。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越的治水成就,但同时也是因为治水失败而臭名昭著。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众人对于历史人物出处及轶事的议论纷纷,在其中人们犹豫不决。这与前面所描述的壮士和智者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整首诗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态度,强调了忧虑、忠诚和冷静思考的重要性。诗人借用自然界和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不同人物心态和行为的思考和评判。

译文:
百忧

萱草女儿花,不明壮士的忧。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消除国家敌人,暮思消除国家敌人。
计划完山河画,意志已到草木间。

智者每日千般忧虑,愚夫则只有四忧。
何必等到风浪翻腾,才惊慌失措。
伯伦心境不会被迷醉,四皓的足迹难以遗留。
每个人出历史的时刻不同,众人议论不一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孟郊对不同人物心态的观察和思考。诗中使用花和剑的意象来象征美丽和忠诚,通过描述壮士的忧虑和智者的冷静思考,强调了忧虑和忠诚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壮士和智者的描绘,对智者的智慧和愚夫的愚昧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思考和评判。

诗的中文译文和原文一样简洁明了,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思。译文中的寥寥几字传达了作者对于壮士和智者态度的理解和思考,使读者能够理解和赏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整首诗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心态和行为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众议徒啾啾”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ǎi yōu
百忧

xuān cǎo nǚ ér huā, bù jiě zhuàng shì yōu.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
zhuàng shì xīn shì jiàn, wèi jūn shè dòu niú.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cháo sī chú guó chóu, mù sī chú guó chóu.
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
jì jǐn shān hé huà, yì qióng cǎo mù chóu.
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zhì shì rì qiān lǜ, yú fū wéi sì chóu.
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
hé bì zài bō tāo, rán hòu jīng chén fú.
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bó lún xīn bù zuì, sì hào jī nán liú.
伯伦心不醉,四皓迹难留。
chū chù gè yǒu shí, zhòng yì tú jiū jiū.
出处各有时,众议徒啾啾。

“众议徒啾啾”平仄韵脚

拼音:zhòng yì tú jiū jiū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众议徒啾啾”的相关诗句

“众议徒啾啾”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众议徒啾啾”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众议徒啾啾”出自孟郊的 《百忧》,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