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作郡主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遗作郡主簿”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的《陈遗至孝》,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í zuò jùn zhǔ bù,诗句平仄:平仄仄仄仄。

“遗作郡主簿”全诗

《陈遗至孝》
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作者简介(刘义庆)

刘义庆头像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陈遗至孝翻译及注释

翻译
  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注释
(1)至:很,十分。
(2)铛:锅。
(3)恒:经常,常常。
(4)辄:总是。
(5)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
(6)遗(wèi):赠予、送给。
(7)值:正好遇到,恰逢。
(8)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
(9)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10)即日:当天,当日。
(11)敛:积攒
(12)馁:饥饿。
(13)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

陈遗至孝历史背景

  大元十二年(公元兆7年),青、兖两州刺史在征得荆州刺史殷仲堪的支持下,以讨伐司马道子的朋党王国宝、王绪为由起兵,使东晋战火又起。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思趁机聚众反晋。他从海上攻上虞(今属浙江省),杀县令,袭据会稽,杀内使王凝之,拥军数万,会稽、吴郡、吴义、义兴、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海滨)、永嘉(今浙江温件怖)、东阳(今浙江金华市)、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纷纷响应,孙思率大军,准备进攻建康。刘牢之指挥北府兵前去镇压,连败孙恩军,孙恩率众20万退入海中。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重新攻打上虞,随后击杀谢谈。刘牢之率兵进攻孙恩,孙思败退入海岛。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孙思军沿海北上到长江口,攻杀驻防沪读(今上海市)的晋国内史袁山松。然后以兵士 10余万,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孙恩大败,损失惨重,再次退人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后投海自杀。

“遗作郡主簿”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hén yí zhì xiào
陈遗至孝

chén yí zhì xiào.
陈遗至孝。
mǔ hǎo shí dāng dǐ jiāo fàn, yí zuò jùn zhǔ bù, héng zhuāng yī náng, měi zhǔ shí, zhé zhù shōu jiāo fàn, guī yǐ yí mǔ.
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hòu zhí sūn ēn lüè jùn, jùn shǒu yuán shān sōng jí rì chū zhēng.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shí yí yǐ jù liǎn de shù dòu jiāo fàn, wèi jí guī jiā, suì xié ér cóng jūn.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yǔ sūn ēn zhàn, bài, jūn rén kuì sàn, dùn rù shān zé, wú yǐ wéi liáng, yǒu jī něi ér sǐ zh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yí dú yǐ jiāo fàn dé huó, shí rén yǐ wéi zhì xiào zhī bào yě.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遗作郡主簿”平仄韵脚

拼音:yí zuò jùn zhǔ bù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入声十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遗作郡主簿”的相关诗句

“遗作郡主簿”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遗作郡主簿”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遗作郡主簿”出自刘义庆的 《陈遗至孝》,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