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 苏轼

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
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杏》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杏》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开花送余寒,
结子及新火。
关中幸无梅,
汝强充鼎和。

诗意:
这首诗词以杏花为题材,通过描绘杏树的开花和结果,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它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

赏析:
首句“开花送余寒”,表达了杏花在寒冷的季节中绽放的景象,也寓意着诗人在逆境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杏花的开放不仅是对冬寒的抵抗,也是对春天的预示。

第二句“结子及新火”,意味着杏花开放后结出的果实将传承生命的火焰,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活力。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自己的才华和思想能够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希望和启迪。

接着的两句“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表达了诗人对关中地区没有梅花的遗憾。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坚韧不拔、逆境中开放的象征意义,而关中没有梅花,诗人将自己比作杏花,强调了自己在逆境中的奋发向上和坚守立场的决心。

整首诗词通过对杏花的描绘,抒发了苏轼对逆境中生命的坚韧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期待和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对未来的希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杏》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xìng

kāi huā sòng yú hán, jié zǐ jí xīn huǒ.
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
guān zhōng xìng wú méi, rǔ qiáng chōng dǐng hé.
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杏》专题为您介绍杏古诗,杏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