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静照禅师塔》 王安石

简老已归黄土陌,渊师今作白头翁。
百忧三十余年事,陈迹山林草野中。
分类: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头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静照禅师塔》王安石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书静照禅师塔》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书静照禅师塔,
朝朝见此石头,
山间多世松柏,
林下一僧独伫。

百忧三十余年事,
陈迹山林草野中,
渊师已归黄土陌,
今作白头翁。

中文译文:
静静地书写在禅师的塔上,
每天早晨都能见到这块石头,
山中有许多经历了多个世纪的松柏树,
林下只有一位僧侣独自站立。

数十年来,我承受了许多忧愁与烦恼,
在山林和草原中留下了我的足迹,
深深的师长已经归于尘土之中,
如今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以描绘禅师塔和自己的内心感悟为主题。诗人通过描述书写在禅师塔上的静谧场景,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敬仰和追求。

诗中的禅师塔象征着禅宗智慧的象征,它静静地存在于山中,象征着禅修者内心的宁静。诗人每天早晨都能见到这块石头,显示了他对禅修生活的执着和坚持。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山中的松柏树,这些树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风雨,象征着修行者的坚韧和持久。而林下的独立僧侣则凸显了禅修者的孤独与专注。

诗的后半部分,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多年来承受的忧愁和烦恼,他在山林和草原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是他修行的见证。渊师已经归于尘土之中,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禅修者对内心宁静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索。通过描绘禅师塔和自然景观,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深思的境界,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修行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书静照禅师塔》王安石 拼音读音参考

shū jìng zhào chán shī tǎ
书静照禅师塔

jiǎn lǎo yǐ guī huáng tǔ mò, yuān shī jīn zuò bái tóu wēng.
简老已归黄土陌,渊师今作白头翁。
bǎi yōu sān shí yú nián shì, chén jī shān lín cǎo yě zhōng.
百忧三十余年事,陈迹山林草野中。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书静照禅师塔》专题为您介绍书静照禅师塔古诗,书静照禅师塔王安石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