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迈杂篇六首》 黄庭坚

十日狂风桃柳休,常因酒尽觉春愁。
泰山为肉酿沧海,料得人昌无白头。
分类: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头像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行迈杂篇六首》黄庭坚 翻译、赏析和诗意

《行迈杂篇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十日狂风桃柳休,
常因酒尽觉春愁。
泰山为肉酿沧海,
料得人昌无白头。

诗意: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充满变化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风和柳树的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性。作者进一步以泰山肉酿沧海的比喻,暗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体的存在,更在于个体所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赏析:
首句“十日狂风桃柳休”,描绘了十日狂风吹过后,桃花和柳树的景象消失了。这里狂风和春天的景物相对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变幻莫测。第二句“常因酒尽觉春愁”,通过喝酒来抚慰内心的春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

接下来的两句“泰山为肉酿沧海,料得人昌无白头”,使用了泰山和沧海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泰山作为宏大而稳定的存在,肉酿沧海,说明人生应该有所追求和贡献,才能在时光流转中显现出真正的价值。最后一句“料得人昌无白头”意味着那些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不会留下白发,而是延续自己的价值和影响。

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在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并对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充满信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行迈杂篇六首》黄庭坚 拼音读音参考

xíng mài zá piān liù shǒu
行迈杂篇六首

shí rì kuáng fēng táo liǔ xiū, cháng yīn jiǔ jǐn jué chūn chóu.
十日狂风桃柳休,常因酒尽觉春愁。
tài shān wèi ròu niàng cāng hǎi, liào dé rén chāng wú bái tóu.
泰山为肉酿沧海,料得人昌无白头。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行迈杂篇六首》专题为您介绍行迈杂篇六首古诗,行迈杂篇六首黄庭坚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