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三首》 梅尧臣

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此身不及深溪水,随得残红出武陵。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惜春三首》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惜春三首》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前日看花心未足,
狂风暴雨忽无凭。
此身不及深溪水,
随得残红出武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春天的惜别之情。在前一天观赏花朵时,作者的心境并没有完全满足,然而突然间一场狂风暴雨来临,使得之前的美景与愉悦瞬间消散。诗人感叹自己的身体无法与深溪流水媲美,而只能随着残留的红花离开武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叹和遗憾。通过对花朵的观赏和自然风雨的突变,诗人抒发了对逝去春天的留恋和无奈。诗中的"惜春"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短暂美好的珍惜和留恋之情。诗人将自己与深溪流水相比,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不甘。最后,诗人以"随得残红出武陵"作为结尾,意味着他只能随着残留的花朵离开美丽的武陵山,暗示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无法挽留的现实。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和深情的表达,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传达了对春天美好的渴望和无法持久留存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充满变幻和无常的生命和自然的感慨。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美好的珍惜和对逝去的春天的留恋,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惜春三首》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xī chūn sān shǒu
惜春三首

qián rì kàn huā xīn wèi zú, kuáng fēng bào yǔ hū wú píng.
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cǐ shēn bù jí shēn xī shuǐ, suí dé cán hóng chū wǔ líng.
此身不及深溪水,随得残红出武陵。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惜春三首》专题为您介绍惜春三首古诗,惜春三首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