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六言八首》 刘克庄

退之效玉川体,子美和舂陵地。
古训后生可畏,俗语文人相轻。
分类:

作者简介(刘克庄)

刘克庄头像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杂咏六言八首》刘克庄 翻译、赏析和诗意

《杂咏六言八首》是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它反映了宋代社会中文人的处境和人们对文人的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退之效玉川体,
子美和舂陵地。
古训后生可畏,
俗语文人相轻。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描述了两个地方的景物,分别是玉川和舂陵。诗人通过描绘这两个地方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学者的敬佩和对当时文人地位被轻视的不满。

赏析:
首先,诗中的“退之效玉川体”是在赞美玉川的美丽。玉川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但它被用来象征美景和优雅。诗人借用了这个形象,来表达他对古代学者的敬佩之情。

接着,诗中的“子美和舂陵地”描绘了舂陵地的美景。舂陵地是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的地方,以其山水秀丽而闻名。诗人以子美之名,将自己置身于舂陵地,表达了对这片美景的赞美之情。

然而,诗的后两句“古训后生可畏,俗语文人相轻”揭示了当时文人地位被轻视的现实。古训中的知识和智慧被视为令人敬畏的,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却是俗语流行,对文人抱有轻蔑的态度。这种对文人的轻视和忽视令诗人感到不满,通过这首诗词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刘克庄的《杂咏六言八首》以描绘美丽的玉川和舂陵地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敬佩和对当时文人地位被轻视的不满。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文人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杂咏六言八首》刘克庄 拼音读音参考

zá yǒng liù yán bā shǒu
杂咏六言八首

tuì zhī xiào yù chuān tǐ, zi měi hé chōng líng dì.
退之效玉川体,子美和舂陵地。
gǔ xùn hòu shēng kě wèi, sú yǔ wén rén xiāng qīng.
古训后生可畏,俗语文人相轻。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杂咏六言八首》专题为您介绍杂咏六言八首古诗,杂咏六言八首刘克庄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