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长芦》 晁补之

船头勾曲洪涛外,船尾长芦白雾中。
千里山容初上日,一江帆影尽乘风。
分类: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头像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晚发长芦》晁补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晚发长芦》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晁补之。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船头勾曲洪涛外,
船尾长芦白雾中。
千里山容初上日,
一江帆影尽乘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上航行江河的景象。诗中的船头勾曲而出的形状,使得船只看起来像是从汹涌的洪水中冲出来的。而船尾则被长长的芦苇和白色的雾气所遮掩。远处的千里山峦,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初露容颜。整个江面上,帆影被风吹得尽情飘逸。

诗意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航行的渴望。通过船头船尾、山峦和帆影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观与船行相结合,展现了江河夜晚的壮丽景色和航行的悠然自得之感。诗中的洪涛、长芦、白雾和帆影等形象,使整个诗歌充满了动感和浪漫气息,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河之美和夜晚的宁静。

赏析上,这首诗词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情体验。通过对船头、船尾、山峦和帆影等元素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航行场景,让人产生遐想和寻思。整首诗的韵律流畅,用词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诗意盎然的感受。

总之,《晚发长芦》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夜晚航行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航行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以其美丽的意象和优美的表达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江河夜晚的壮丽画卷,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人生的诗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晚发长芦》晁补之 拼音读音参考

wǎn fā zhǎng lú
晚发长芦

chuán tóu gōu qū hóng tāo wài, chuán wěi zhǎng lú bái wù zhōng.
船头勾曲洪涛外,船尾长芦白雾中。
qiān lǐ shān róng chū shàng rì, yī jiāng fān yǐng jǐn chéng fēng.
千里山容初上日,一江帆影尽乘风。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晚发长芦》专题为您介绍晚发长芦古诗,晚发长芦晁补之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