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孔平仲二偈》 苏辙

龟毛兔角号空虚,既被无收岂是无。
自有真无遍诸有,灯光何碍也嫌渠。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答孔平仲二偈》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答孔平仲二偈》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龟毛兔角号空虚,
既被无收岂是无。
自有真无遍诸有,
灯光何碍也嫌渠。

诗意:
这首诗词以辩论的方式回答了孔平仲提出的两个谜题。诗中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描述龟毛和兔角这两个不实际的事物,表达了对虚无和真实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虽然龟毛和兔角是不存在的,但它们的存在也并非完全不存在。在世间万物中,真实和虚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诗人进一步指出,灯光作为一种光源,虽然可以照亮物体,但它也会因为光线的原因而对某些事物产生偏见。

赏析:
苏辙的这首诗词通过对龟毛和兔角的描绘,以及对真实和虚无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哲学意味的观点。诗人认为,事物的存在与虚无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着某种关联和转化。这种思考方式超越了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寓意深远。

诗词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龟毛和兔角。这些虚构的事物象征着人们常常追求的虚无和不实际的欲望。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述,诗人提醒读者要审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要过分沉迷于虚幻而忽视真实的存在。

诗中的灯光也具有象征意义,它既能照亮事物,也能产生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是有限的,不能仅凭表面的光芒来判断事物的本质。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呼唤读者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更深层次的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虚无和真实的探讨,以及对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的思考,呈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观点。它引发了人们对于世界本质和真实的思考,提醒我们要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答孔平仲二偈》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dá kǒng píng zhòng èr jì
答孔平仲二偈

guī máo tù jiǎo hào kōng xū, jì bèi wú shōu qǐ shì wú.
龟毛兔角号空虚,既被无收岂是无。
zì yǒu zhēn wú biàn zhū yǒu, dēng guāng hé ài yě xián qú.
自有真无遍诸有,灯光何碍也嫌渠。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答孔平仲二偈》专题为您介绍答孔平仲二偈古诗,答孔平仲二偈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