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张舜民

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
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
簇簇花如血。
声声怨不枯。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分类:

作者简介(张舜民)

张舜民头像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杜鹃》张舜民 翻译、赏析和诗意

《杜鹃》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舜民。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飞伏终难见,
杜鹃飞翔时常隐藏,
空抟似老乌。
只见黑乌在空中盘旋,
一身随变化,
杜鹃的行踪时常变幻,
故国任丘墟。
在故乡已成一片废墟。
簇簇花如血。
簇簇鲜花鲜艳如鲜血。
声声怨不枯。
杜鹃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怨恨。
春山情更好,
春天的山景更加美好,
何必夜相呼。
何必在夜晚彼此呼唤。

诗意:
《杜鹃》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杜鹃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传达了一种离乡别井、思乡之情。杜鹃是一种喜欢栖息在山野间的鸟类,但它的行踪却常常难以捉摸,宛如老乌鸦一般不易被人所见。诗中作者通过杜鹃的形象,抒发了自己离乡远去的苦楚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描述了故乡已经变成废墟,但仍然有鲜花盛开,花的鲜艳如同鲜血,杜鹃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怨恨。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对春天的山景表达了美好的向往,认为春山的景色更加宜人,因此诗中提出了一个反问:何必在夜晚相互呼唤呢?

赏析:
《杜鹃》这首诗词以杜鹃鸟为象征,通过描述杜鹃的行踪和声音,抒发了作者离乡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鲜花如血和杜鹃声声怨不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离乡生活的痛苦体验。同时,诗人对春天的山景的赞美和向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作者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描写巧妙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浓郁的离情别绪和向往乡土的情感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杜鹃》张舜民 拼音读音参考

dù juān
杜鹃

fēi fú zhōng nán jiàn, kōng tuán shì lǎo wū.
飞伏终难见,空抟似老乌。
yī shēn suí biàn huà, gù guó rén qiū xū.
一身随变化,故国任丘墟。
cù cù huā rú xuè.
簇簇花如血。
shēng shēng yuàn bù kū.
声声怨不枯。
chūn shān qíng gèng hǎo, hé bì yè xiāng hū.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杜鹃》专题为您介绍杜鹃古诗,杜鹃张舜民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