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潮》 陈师道

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
朝暮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分类:

作者简介(陈师道)

陈师道头像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十八日潮》陈师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十八日潮》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江潮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面平静,石头浮现于涨潮之中,
船阁停泊在平洲,水流被切断。
早晨到晚上,时间过去了多久?
谁会与阳侯一同举杯吊念?

诗意:
这首诗以江潮为主题,通过描绘江潮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作者通过描述潮水涨起,石头浮现在水面上,船阁停泊在岛屿上,水流被切断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诗中还暗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赏析:
《十八日潮》展示了陈师道独特的描写技巧和感知力。他以细腻而准确的笔触描绘了江潮的景象,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潮水的汹涌和大自然的威力。诗中的时间感也是一大亮点,作者通过“朝暮去来何日了”这句诗句,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不可掌控性,唤起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最后两句“一杯谁与吊阳侯”,以对阳侯的吊念来象征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江潮的景象,并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逝去时光的思考。它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和友谊的向往。《十八日潮》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在宋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十八日潮》陈师道 拼音读音参考

shí bā rì cháo
十八日潮

jiāng píng shí chū zhǎng shā fú, chuán gé píng zhōu shuǐ duàn liú.
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
zhāo mù qù lái hé rì le, yī bēi shuí yǔ diào yáng hóu.
朝暮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十八日潮》专题为您介绍十八日潮古诗,十八日潮陈师道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