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 李弥逊

灵均投老寄潇湘,身后声名日月光。
被谤早知缘薏苡,引年谁复念菖阳。
分类:

作者简介(李弥逊)

李弥逊头像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李弥逊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是宋代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怀念故乡、思考人生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
灵均投老寄潇湘,
身后声名日月光。
被谤早知缘薏苡,
引年谁复念菖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李弥逊学士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心情。他离开灵均投奔潇湘,追求仕途的声名,但他深知世事常常充满诽谤与非议。然而,他早已预见到这一切,他的心境早已超越了这些纷纷扰扰,他引领自己的年华,问自己,谁还会记得曾经的菖阳(指故乡)。

这首诗词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灵均是作者的故乡,投老意味着离开家乡,寄潇湘则表示投奔他处。作者在追逐声名的过程中,也不禁思念起故乡的美好。他的身后声名如日月光辉般灿烂,但他也明白这种光辉常常伴随着谗言与诽谤。然而,他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选择了与之相对抗的态度。

诗词中的薏苡和菖阳是两个意象化的象征。薏苡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具有驱邪、辟秽的寓意。它在这里象征作者对诽谤、非议的早有心理准备,以及抵御困难的能力。菖阳则是指故乡,代表着温暖、美好的回忆。通过引年谁复念菖阳的问句,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并暗示了故乡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明白人生的光鲜和名利可以照亮一时,但对于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故乡的眷恋,却需要一个薏苡般的心境来保护和珍视。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对内心追求的深情,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真正的快乐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李弥逊 拼音读音参考

hé xué shì qiū huái yī shí wǔ shǒu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

líng jūn tóu lǎo jì xiāo xiāng, shēn hòu shēng míng rì yuè guāng.
灵均投老寄潇湘,身后声名日月光。
bèi bàng zǎo zhī yuán yì yǐ, yǐn nián shuí fù niàn chāng yáng.
被谤早知缘薏苡,引年谁复念菖阳。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专题为您介绍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古诗,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李弥逊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