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至松江》 汪莘

深林茅屋隐渔樵,时有扁舟过石桥。
谁把客星入图画,晓风残月伴吹箫。
分类:

作者简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回至松江》汪莘 翻译、赏析和诗意

《回至松江》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渔樵人的景象。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深林茅屋隐渔樵,
时有扁舟过石桥。
谁把客星入图画,
晓风残月伴吹箫。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樵人的隐居生活。他住在深林茅屋之中,时常有小船从石桥旁经过。诗人提到了客星,暗示着渔樵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仿佛是被遗忘的存在。清晨的微风和残月伴随着他吹奏箫音,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语勾勒出一个隐居在深山的渔樵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茅屋、渔樵、扁舟、石桥等形象都具有浓郁的田园意境,给人一种质朴、宁静的感觉。诗中提到的客星,以及晓风和残月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世隔绝的意境,表达了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自然而不造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这首诗给人以舒适、恬静的感受,让人沉浸在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之中,同时也唤起了对自然、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回至松江》汪莘 拼音读音参考

huí zhì sōng jiāng
回至松江

shēn lín máo wū yǐn yú qiáo, shí yǒu piān zhōu guò shí qiáo.
深林茅屋隐渔樵,时有扁舟过石桥。
shuí bǎ kè xīng rù tú huà, xiǎo fēng cán yuè bàn chuī xiāo.
谁把客星入图画,晓风残月伴吹箫。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回至松江》专题为您介绍回至松江古诗,回至松江汪莘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