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夕三首》 王镃

草蚊声歇树鸣螀,碧汉无人夜气凉。
起向翠炉更宿炭,一丝沉水有残香。
分类:

作者简介(王镃)

王镃(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介翁,号月洞,处州平昌县(今浙江省遂昌县湖山镇)人。宋末授金溪(今江西抚州市)县尉。宋亡,遁迹为道士,隐居湖山,与同时宋遗民尹绿坡等人结社唱酬,命其所居“日月洞”,人称“月洞先生”。遗著由其族孙养端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刊为《月洞吟》一卷。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在赴任遂昌知县期间,为诗集作序称:“宋月洞先生诗殆宛然出晚人之手,宋之季犹唐之季也。”汤显祖敬佩月洞的为人及诗品,还为之题词“林下一人”。入清后其族孙宗虞又补刻后册。

《暑夕三首》王镃 翻译、赏析和诗意

《暑夕三首》是宋代诗人王镃的作品。这首诗以夏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静凉爽的夜晚景象。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以及诗意和赏析。

《暑夕三首》

草蚊声歇树鸣螀,
碧汉无人夜气凉。
起向翠炉更宿炭,
一丝沉水有残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夏夜的宁静为背景,诗人通过描绘细微的景物和氛围,表达了他对夜晚清凉和宁静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暑夜中草蚊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树上螀虫的鸣叫声。这里的草蚊和螀虫是夜晚的常见昆虫,它们的声音交替出现,凸显了诗人对细微声音的敏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整首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第二句描述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天空湛蓝,没有人类的繁忙和喧闹,夜晚的气温也因此变得凉爽。这一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凉爽,与炎热的白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在室内感受夜凉的情景。他起身朝向翠绿色的炉火,重新加炭,意味着他要继续在这个凉爽的夜晚停留,享受宁静和凉爽。这里的翠炉可能指的是一个装饰华丽的火炉,也暗示了室内环境的幽雅和静谧。

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丝沉入水中的香气。这句话可能是一个隐喻,意味着即使在夜晚的湖水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白天的余韵。这种微妙的气息和余香,给整个夜晚增添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意象,王镃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凉爽的夏夜,让人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美丽。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传递了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的热爱,以及对夏夜凉爽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暑夕三首》王镃 拼音读音参考

shǔ xī sān shǒu
暑夕三首

cǎo wén shēng xiē shù míng jiāng, bì hàn wú rén yè qì liáng.
草蚊声歇树鸣螀,碧汉无人夜气凉。
qǐ xiàng cuì lú gèng sù tàn, yī sī chén shuǐ yǒu cán xiāng.
起向翠炉更宿炭,一丝沉水有残香。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暑夕三首》专题为您介绍暑夕三首古诗,暑夕三首王镃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