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刘仙伦

翠盖笼娇面。
记当年、沈香亭北,醉中曾见。
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
算好处、何嫌春晚。
谁把天香和晓露,倩东君、特地匀娇脸。
千万朵,开时遍。
隔花听取提壶劝。
道此花过了,春归蝶愁莺怨。
挽住东君须醉倒,花底不妨留恋。
待唤取、笙歌一片。
最爱就中红一朵,似状元、得意春风殿。
还惹起,少年恨。
分类: 贺新郎

作者简介(刘仙伦)

刘仙伦头像

刘仙伦(生卒年不详)一名儗,字叔儗,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刘过齐名,称为“庐陵二布衣”。著有《招山小集》一卷。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招山乐章》一卷。

《贺新郎》刘仙伦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贺新郎·翠盖笼娇面》
作者:刘仙伦
朝代:宋代

翠盖笼娇面。记当年、沈香亭北,醉中曾见。
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
算好处、何嫌春晚。谁把天香和晓露,
倩东君、特地匀娇脸。
千万朵,开时遍。隔花听取提壶劝。
道此花过了,春归蝶愁莺怨。
挽住东君须醉倒,花底不妨留恋。
待唤取、笙歌一片。
最爱就中红一朵,似状元、得意春风殿。
还惹起,少年恨。

中文译文:
婀娜的翠盖遮蔽着娇美的面容。记得那年,位于沈香亭北,我在醉中曾经见过。
见到了倾国倾城的美丽,红色和紫色的花朵在眼前飘过。
算了吧,这有什么不好的呢,为什么嫌春天晚了呢?
谁把香气和露水调和在一起,借给了东君,特意润饰他娇美的脸庞。
成千上万的花朵一齐开放,遍布整个春天。我隔着花朵听着,提起酒杯劝酒。
说这些花儿都会过去,春天归来时,蝴蝶忧愁,黄鹂怨恨。
挽住东君,让他醉倒在花丛中,毫不介意地停留在花下。
等待招唤,那时笙歌声一片。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朵红花,宛如状元得意地在春风殿上。
却也引起了年少的恨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以及诗人对美丽的娇容和春天的赞美之情。诗中的“翠盖笼娇面”形容了女子娇美的面容,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形象。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沈香亭北醉酒时所见到的风华绝代的美丽景象,红色和紫色的花朵在眼前交织飘逸。诗人不禁感叹,何必嫌弃春天来得晚呢?他想象着谁将天香和晓露调和在一起,借给东君,使他的娇容更加美丽。花朵开放的时候,遍布一片,诗人透过花朵听着,提起酒杯劝酒。诗人告诉读者,这些美丽的花儿终将凋谢,春天归来时,蝴蝶会忧愁,黄鹂会怨恨。诗人希望能挽住东君,让他醉倒在花丛中,毫不介意地停留在花下,等待笙歌的呼唤。诗人最喜欢的是一朵红花,宛如状元得意地在春风殿上,却也引起了年少人的嫉妒和恨意。

这首诗以婉转柔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女子的娇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丽的讴歌之情。通过对花朵的描绘和对东君的想象,诗人抒发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少年的嫉妒和恨意,可能暗示了诗人对年轻时光的羡慕和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春天和美丽的热爱,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情愫的春日画卷。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贺新郎》刘仙伦 拼音读音参考

hè xīn láng
贺新郎

cuì gài lóng jiāo miàn.
翠盖笼娇面。
jì dāng nián shěn xiāng tíng běi, zuì zhōng céng jiàn.
记当年、沈香亭北,醉中曾见。
jiàn le fēng liú qīng guó yàn, hóng zǐ fēn fēn guò yǎn.
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
suàn hǎo chù hé xián chūn wǎn.
算好处、何嫌春晚。
shuí bǎ tiān xiāng hé xiǎo lù, qiàn dōng jūn tè dì yún jiāo liǎn.
谁把天香和晓露,倩东君、特地匀娇脸。
qiān wàn duǒ, kāi shí biàn.
千万朵,开时遍。
gé huā tīng qǔ tí hú quàn.
隔花听取提壶劝。
dào cǐ huā guò le, chūn guī dié chóu yīng yuàn.
道此花过了,春归蝶愁莺怨。
wǎn zhù dōng jūn xū zuì dào, huā dǐ bù fáng liú liàn.
挽住东君须醉倒,花底不妨留恋。
dài huàn qǔ shēng gē yī piàn.
待唤取、笙歌一片。
zuì ài jiù zhōng hóng yī duǒ, shì zhuàng yuán dé yì chūn fēng diàn.
最爱就中红一朵,似状元、得意春风殿。
hái rě qǐ, shào nián hèn.
还惹起,少年恨。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贺新郎·翠盖笼娇面》刘仙伦专题为您介绍《贺新郎·翠盖笼娇面》刘仙伦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