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造句

“冯至”的解释

冯至[féng zhì] 冯至 (现代诗人、学者)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用“冯至”造句 第1组

1、 正如同冯至去哈尔滨一样,仅仅一年即回北京,他对一茶,也不过是书中偶遇,一时尚觉有兴致,转瞬即匆匆不辞而别。

2、 在诗人冯至的思想与艺术转变的过程中,德语诗人里尔克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 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

4、 在冯至的一些学术论著和散文杂感中,也突出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

5、 当时北大英文系的陈炜谟,德文系的冯至,哲学系的杨晦,都是学生中著名的高材生。

6、 1924年,未满19周岁的冯至在北大德文系求学。

7、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吕进同志双正,冯至”。

8、 冯至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出生在河北涿州,曾就读北京大学德文系,后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9、 冯至在1937年一篇译序里深有感触地说:“青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

10、 “胶澳中学是欧战前的德国兵营旧址,坐落在湛山大路,我写诗、写散文、写戏剧……”而冯至等人创作于胶澳中学的这些作品,则开启了青岛的新文学之路。

* 在线查询冯至造句,用冯至造句,用冯至组词造句,包含冯至的句子。

关于冯至的诗句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