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主義的读音 立體主義的意思

辞典解释立体主义  lì tǐ zhǔ yì     一种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法国的绘画运动。主张将自然形象分解成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再以此三种基本形体将自然形象予以重叠组合成画面,造成立体效果。并发展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物象,如将人像正侧两面同时画出。或用实物,如纸片、火柴盒等贴在画布上,力求新异。代表画家有毕卡索、勃拉克等。 也称为「立体派」。德语 Kubismus (S, Kunst)​
  • zhǔ

“立體主義”的读音

拼音读音
[lì tǐ zhǔ yì]
汉字注音:
ㄌㄧˋ ㄊㄧˇ ㄓㄨˇ ㄧˋ
简繁字形:
立体主义
是否常用:

“立體主義”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立体主义  lì tǐ zhǔ yì  ㄌㄧˋ ㄊㄧˇ ㄓㄨˇ ㄧˋ  

一种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法国的绘画运动。主张将自然形象分解成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再以此三种基本形体将自然形象予以重叠组合成画面,造成立体效果。并发展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物象,如将人像正侧两面同时画出。或用实物,如纸片、火柴盒等贴在画布上,力求新异。代表画家有毕卡索、勃拉克等。
也称为「立体派」。

德语 Kubismus (S, Kunst)​

网络解释

“立體主義”的单字解释

】: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tǐ]1.人、動物的全身:身體。體重。體溫。體質。體征(醫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現的異常變化)。體能。體貌。體魄(體格和精力)。體育。體無完膚。2.身體的一部分:四體。五體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體。主體。群體。4.物質存在的狀態或形狀:固體。液體。體積。5.文章或書法的樣式、風格: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文章的體裁,如“騷體”、“駢體”、“舊體詩”)。字體。6.事物的格局、規矩:體系。體制。7.親身經驗、領悟:體知(親自查知)。體味。身體力行(xíng)。8.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體諒。體貼。體恤。9.與“用”相對。“體”與“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tī]〔體己〕a.家庭成員個人的私蓄的財物;b.親近的,如“體己話”,亦作“梯己”。
】:1.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2.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主。主上。3.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主张。主见。主意。主义。4.对事物有决定权力: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5.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次。主要。主力。主将(jiàng)。6.预示:早霞主雨。7.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木主。神主。8.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9.姓。
】: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立體主義”的相关词语

* 立體主義的读音是:lì tǐ zhǔ yì,立體主義的意思:辞典解释立体主义  lì tǐ zhǔ yì     一种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法国的绘画运动。主张将自然形象分解成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再以此三种基本形体将自然形象予以重叠组合成画面,造成立体效果。并发展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物象,如将人像正侧两面同时画出。或用实物,如纸片、火柴盒等贴在画布上,力求新异。代表画家有毕卡索、勃拉克等。 也称为「立体派」。德语 Kubismus (S, Ku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