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学好的成语 (11个)

1

成语拼音:
dǔ xué bù juàn
成语解释:
:专心;倦:疲倦。专心知疲倦。
成语出处:
明·方孝儒《与郑叔度书》:“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笃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2

成语拼音:
hào xué bù yàn
成语解释:
:喜爱;厌:厌倦。爱习,从厌倦
成语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画中人》:“李荣号散木,钱塘人。少未读书,厌,能诗工书,尤爱六法,俱臻妙境。”
3

成语拼音:
hào xué bù juàn
成语解释:
倦;厌倦。爱习;从厌倦。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倦。”
4

成器

成语拼音:
bù chéng qì
成语解释: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自甘堕落。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记》:“玉琢,成器;人知道。”
5

从善如登

成语拼音:
cóng shàn rú dēng
成语解释:
指为善如登山那样易,比喻很难
成语出处: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韦昭注:“如登,喻难;如崩,喻易。”
6

笃志

成语拼音:
dǔ zhì hǎo xué
成语解释: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变。专心致志,勤奋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事产业。笃志,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7

邯郸

成语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闻夫寿陵余子之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8

白首穷经

成语拼音:
bái shǒu qióng jīng
成语解释:
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
成语出处:
宋 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谓白首穷经之乐,尚可推以与人。”
9

断杼择邻

成语拼音:
duàn zhù zé lín
成语解释: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要中途荒废业,用被割断的纱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成语出处:
汉 刘向《列女传 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而归,孟母方绩,问曰:'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若吾断斯织也。'”
10

鲁斤燕削

成语拼音:
lǔ jīn yàn xuē
成语解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习模仿达到原来水平。
成语出处: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能为良矣。”
* 关于不学好的成语 形容不学好的成语 描述不学好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