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思的成语 (13个)

1

学而则罔

成语拼音: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成语解释:
罔:同“惘”,迷惑。只读书而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学而则罔,学则殆。”
2

成语拼音:
lè bù sī shǔ
成语解释: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蜀否?’禅曰:‘此间乐,蜀。’”
3

成语拼音:
bù kě sī yì
成语解释: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可用心意忖;也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 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议。”慧远义记:“据心,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及,是故名为议。”
4

成语拼音:
bù jiā sī suǒ
成语解释:
索:考探求。用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成语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索,援笔立就,呈上。”
5

成语拼音:
bù jiǎ sī suǒ
成语解释:
假:借助;依靠;经过考就作出反应;索:考探究。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认真地随便乱说。
成语出处:
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待勉强,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6

得其故

成语拼音:
bǎi sī bù dé qí gù
成语解释:
百:多次;:考虑,考;故:原因。指经过百般索仍旧能找到其原因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鸡代伏,又何以传种至今也。此真百得其故矣。”
7

得其解

成语拼音: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
成语解释:
百:多次;:考虑,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索仍旧能理解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诚之人所百得其解也。”
8

成语拼音:
bǎi sī bù jiě
成语解释:
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索仍理解。也作“百得其解”。
成语出处:
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9

见之取,之千里

成语拼音:
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
见到时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八:“见之取,之千里。只道张协状元,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买本看。”
10

成语拼音:
xiào sī bù kuì
成语解释:
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时刻忘。
成语出处:
《诗经 大雅 既醉》:“孝子匮,永锡尔类。”
* 关于不思的成语 形容不思的成语 描述不思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