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于字的成语 (238个)

161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成语拼音: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
成语解释: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162

新发

成语拼音:
xīn fā yú xíng
成语解释:
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
163

薪贵

成语拼音:
xīn guì yú guì
成语解释:
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玉,薪贵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164

悬壶

成语拼音:
xuán hú yú shì
成语解释:
悬壶:行医。在集市上挂牌行医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165

谑近

成语拼音:
xuè jìn yú nüè
成语解释:
谑:开玩笑;虐:侵害,伤害。开玩笑近伤害人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这番比喻虽谑近虐,却非深知此中甘苦者道不出来。”
166

喜见

成语拼音:
xǐ jiàn yú sè
成语解释:
同“喜形色”。
成语出处:
《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色。”
167

学老

成语拼音:
xué lǎo yú nián
成语解释:
指青年人的博学。
成语出处:
《宋史 文苑传七 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168

喜怒不形

成语拼音: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
成语解释: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成语出处: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169

相视而笑,莫逆

成语拼音:
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
成语解释: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心。
成语出处: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心,遂相与为友。”
170

心细

成语拼音:
xīn xì yú fā
成语解释:
见“心细如发”。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身,还心细发。”
171

喜形

成语拼音:
xǐ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成语出处:
《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172

喜形

成语拼音:
xǐ xíng yú yán
成语解释:
形:表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成语出处:
《南齐书·柳世隆传》:“而攸之始奉国讳,喜形颜。”
173

喜愠不形

成语拼音:
xǐ yùn bù xìng yú sè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174

刍荛

成语拼音:
xún yú chú ráo
成语解释: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刍荛。”
175

辞色

成语拼音:
xíng yú cí sè
成语解释: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成语出处: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辞色。”
176

缧绁

成语拼音:
xiàn yú léi xiè
成语解释: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指被关进监牢。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一回:“若非二哥众位把船相救,我等皆被陷缧绁。”
177

言色

成语拼音:
xíng yú yán sè
成语解释: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成语出处: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言色。”
178

颜色

成语拼音:
xíng yú yán sè
成语解释: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脸色上面
成语出处:
宋·范祖禹《论德政》:“忧瘁泣涕,形颜色。”
179

之化

成语拼音:
xíng yú zhī huà
成语解释:
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
成语出处:
《诗 大雅 思齐》:“刑寡妻,至兄弟,以御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180

安思危

成语拼音:
yú ān sī wēi
成语解释:
:处;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成语出处:
《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安思危,危则虑安。”
* 于的成语,带于字的成语,包含于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