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头的成语 (199个)

141

谏之义

成语拼音:
sān jiàn zhī yì
成语解释: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成语出处: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142

邻四舍

成语拼音:
sān lín sì shè
成语解释:
泛指邻居。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老闻知此事,率了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143

命而俯

成语拼音:
sān mìng ér fǔ
成语解释: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命而俯。”
144

毛七孔

成语拼音:
sān máo qī kǒng
成语解释: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毛,盛精汁合,主藏神。”因以“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成语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毛,盛精汁合,主藏神。”
145

年不窥园

成语拼音:
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
成语解释:
窥:偷看。眼睛看不见园中的景色。形容学习、研究专心致志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146

年化碧

成语拼音:
sān nián huà bì
成语解释:
指忠心不泯。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年而化为碧。”
147

男四女

成语拼音:
sān nán sì nǚ
成语解释:
泛指众多子女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148

拳两脚

成语拼音:
sān quán liǎng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成语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149

求四告

成语拼音:
sān qiú sì gào
成语解释:
求告。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150

迁之教

成语拼音:
sān qiān zhī jiào
成语解释: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迁”、“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语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151

日不弹,手生荆棘

成语拼音:
sān rì bù tán,shǒu shēng jīng jí
成语解释:
弹:用手指拨弄。天不弹琴,手就像长满荆棘那样不灵活。比喻技艺不经常练习,就会生疏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6回:“这果真是‘日不弹,手生荆棘。’”
152

日打鱼,两日晒网

成语拼音: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成语解释: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成语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153

日新妇

成语拼音:
sān rì xīn fù
成语解释:
旧时过门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成语出处:
《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154

人行,必有我师

成语拼音: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成语解释:
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5

十而立

成语拼音:
sān shí ér lì
成语解释:
指人在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而立。”
156

思而行

成语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成语解释:
:再;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57

十六策,走是上计

成语拼音: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成语解释: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成语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158

十六策,走为上策

成语拼音: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成语解释: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成语出处: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159

十六行

成语拼音:
sān shí liù háng
成语解释: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成语出处:
清·李渔《玉搔头》:“十六行,行行相妒。”
160

十六计,走为上计

成语拼音: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成语解释: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成语出处: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第一个字是三的成语,三字开头的成语,三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