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开头的成语 (114个)

1

擩耳染

成语拼音:
mù rù ěr rǎn
成语解释:
擩:通“濡”,沾染。因耳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染”、“耳染濡”、“染耳濡”、“濡耳染”。
成语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擩耳染,不学以能。”
2

瞪口结

成语拼音:
mù dèng kǒu jié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的时,我真是瞪口结的呆住了。”
3

不忍见

成语拼音:
mù bù rěn jiàn
成语解释: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不忍视”。
成语出处:
《广东军务记》:“真为不忍见。”
4

定口呆

成语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5

瞪口僵

成语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6

瞪口张

成语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瞪口张地望着他。”
7

呆口咂

成语拼音:
mù dāi kǒu zā
成语解释: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8

瞪舌强

成语拼音:
mù dèng shé qiáng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9

光如豆

成语拼音:
mù guāng rú dòu
成语解释: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光短浅,缺乏远见。
成语出处:
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10

空四海

成语拼音:
mù kōng sì hǎi
成语解释: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成语出处: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11

空余子

成语拼音:
mù kōng yú zǐ
成语解释: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同“中无人”。
成语出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就更加盛气凌人,空余子。”
12

染耳濡

成语拼音:
mù rǎn ěr rú
成语解释:
见“擩耳染”。
成语出处: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13

睁口呆

成语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语解释:
亦作“瞪口呆”。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14

怔口呆

成语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成语解释:
同“瞪口呆”。
成语出处: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怔口呆。”
15

不苟视

成语拼音:
mù bù gǒu shì
成语解释:
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
成语出处:
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不苟视。”
16

不给视

成语拼音:
mù bù jǐ shì
成语解释: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成语出处:
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不给视,无所不有。”
17

不旁视

成语拼音:
mù bù páng shì
成语解释: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
成语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不旁视。”
18

不忍视

成语拼音:
mù bù rěn shì
成语解释: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不忍视。”
19

不斜视

成语拼音:
mù bù xié shì
成语解释: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光庄重;神情严肃。
成语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不斜视,俯首而行。”
20

不知书

成语拼音:
mù bù zhī shū
成语解释:
见“不识书”。
成语出处: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 第一个字是目的成语,目字开头的成语,目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