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 (452个)
-
341
向若而叹
- 成语拼音:
- xiàng ruò ér tàn
- 成语解释: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成语出处: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342
相时而动
- 成语拼音:
- xiāng shí ér dòng
- 成语解释:
-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 成语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
343
相视而笑
- 成语拼音:
- xiāng shì ér xiào
- 成语解释:
-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 成语出处: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慧生指与老残看,彼此相视而笑。”
-
344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 成语拼音:
- 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
- 成语解释:
-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 成语出处:
-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345
相提而论
- 成语拼音:
- xiāng tí ér lùn
- 成语解释:
-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 成语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
346
向天而唾
- 成语拼音:
- xiàng tiān ér tuò
- 成语解释: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成语出处:
-
347
乡乡而饱
- 成语拼音:
- xiǎng xiǎng ér bǎo
- 成语解释:
- 乡:通“飨”;乡乡:吃得很满足。形容吃得很满足的样子
- 成语出处:
-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
-
348
小学而大遗
- 成语拼音:
- xiǎo xué ér dà yí
- 成语解释:
- 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 成语出处: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349
膝行而进
- 成语拼音:
- xī xíng ér jìn
- 成语解释:
- 跪着用膝盖向前进。形容卑躬敬畏的表现
- 成语出处:
- 战国·宋·庄周《庄子·在宥》:“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
350
膝行而前
- 成语拼音:
- xī xíng ér qián
- 成语解释:
- 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 成语出处: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
351
悬悬而望
- 成语拼音:
- xuán xuán ér wàng
- 成语解释:
- 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 成语出处: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怜君而相赠,岂望报乎?君可速归,恐尊嫂悬悬而望也。”
-
352
相须而行
- 成语拼音:
- xiāng xū ér xíng
- 成语解释:
- 须:需要,依存。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
- 成语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
-
353
虚一而静
- 成语拼音:
- xū yī ér jìng
- 成语解释: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 成语出处:
- 战国·赵·荀况《荀子·解薮》:“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
354
向隅而泣
- 成语拼音:
- xiàng yú ér qì
- 成语解释:
- 隅:墙角;泣:哭。一个人面对墙角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 成语出处: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
355
学优而仕
- 成语拼音:
- xué yōu ér shì
- 成语解释:
-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可以当官
- 成语出处:
- 老舍《四世同堂》:“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优而仕的愿望。”
-
356
掩鼻而过
- 成语拼音:
- yǎn bí ér guò
- 成语解释:
- 掩:遮盖。捂着鼻子走开。形容对事物丑恶的嫌恶。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
357
援笔而就
- 成语拼音:
- yuán bǐ ér jiù
- 成语解释:
- 就:完成。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
- 成语出处:
- 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画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援笔而就的。”
-
358
一蹴而成
- 成语拼音:
- yī cù ér chéng
- 成语解释:
- 见“一蹴而就”。
- 成语出处:
-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
359
一蹴而得
- 成语拼音:
- yī cù ér dé
- 成语解释:
- 见“一蹴而就”。
- 成语出处:
- 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
360
扬长而去
- 成语拼音:
- yáng cháng ér qù
- 成语解释:
-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 成语出处: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 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