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 (452个)
-
361
一蹴而得
- 成语拼音:
- yī cù ér dé
- 成语解释:
- 见“一蹴而就”。
- 成语出处:
- 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
362
扬长而去
- 成语拼音:
- yáng cháng ér qù
- 成语解释:
-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 成语出处: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
363
易地而处
- 成语拼音:
- yì dì ér chǔ
- 成语解释:
- 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 成语出处:
- 三国 魏 曹髦《少康、汉高祖论》:“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
364
韫椟而藏
- 成语拼音:
- yùn dú ér cáng
- 成语解释:
-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 成语出处: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两位将军,有些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
-
365
掩耳而走
- 成语拼音:
- yǎn ěr ér zǒu
- 成语解释:
- 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
- 成语出处: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宁喜以殖之遗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
-
366
一发而不可收
- 成语拼音: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 成语解释:
- 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 成语出处: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
367
一发而不可收拾
- 成语拼音: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shí
- 成语解释:
- 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 成语出处: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
368
鱼贯而进
- 成语拼音:
- yú guàn ér jìn
- 成语解释:
- 贯:连贯。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 成语出处: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369
一概而论
- 成语拼音:
- yī gài ér lùn
- 成语解释: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 成语出处: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
370
鱼贯而前
- 成语拼音:
- yú guàn ér qián
- 成语解释:
- 贯:连贯。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 成语出处:
- 《宋史·折德庡传附继闵》:“贼缘崖腹微径鱼贯而前,城中矢石乱下。”
-
371
鱼贯而行
- 成语拼音:
- yú guàn ér xíng
- 成语解释:
-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 成语出处:
- 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
-
372
一鼓而下
- 成语拼音:
- yī gǔ ér xià
- 成语解释:
- 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 成语出处:
- 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
373
一概而言
- 成语拼音:
- yī gài ér yán
- 成语解释: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 成语出处:
-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
374
欲盖而彰
- 成语拼音:
- yù gài ér zhāng
- 成语解释:
- 犹欲盖弥彰。
- 成语出处:
- 《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
375
一挥而成
- 成语拼音:
- yī huī ér chéng
- 成语解释:
-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 成语出处:
-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
376
一挥而就
- 成语拼音:
- yī huī ér jiù
- 成语解释:
- 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
- 成语出处: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
377
一呵而就
- 成语拼音:
- yī hē ér jiù
- 成语解释:
- 一口气完成。
- 成语出处: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
378
一哄而起
- 成语拼音:
- yī hòng ér qǐ
- 成语解释:
-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 成语出处: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
379
一轰而起
- 成语拼音:
- yī hōng ér qǐ
- 成语解释:
-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 成语出处:
- 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他逮不住领头人儿,看他有什么法子?”
-
380
一哄而散
- 成语拼音:
- yī hòng ér sàn
- 成语解释:
-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
- 成语出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 第三个字是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