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草木的词语
形容草木的词语:1. 茂盛;2. 繁盛;3. 葱茏;4. 茁壮;5. 碧绿;6. 青葱;7. 翠绿;8. 绿油油;9. 茫茫绿色;10. 茵茵草地;11. 树影婆娑;12. 枝繁叶茂;13. 蔚然成林;14. 一片绿意;15. 绿荫环绕;16. 满园翠竹;17. 青山绿水;18. 绿树成荫;19. 青青草原;20. 绿意盎然
形容草木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草木灰 | 草木灰 植物(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属于不可溶物质。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草木灰质轻且呈碱性,干时易随风而去,湿时易随水而走,与氮肥接触易造成氮元素挥发损失。 |
草木 | 草木 【词目】草木 【拼音】cǎo mù 【释义】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指荒野。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
草木皆兵 | 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
草木樨 | 草木樨 草木樨:草木樨 草木樨:中药 |
草木知威 | 草木知威【解释】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出处】《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形容威势极大 |
倚草附木 | 倚草附木【解释】①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权势的人。②指精灵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作怪。【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示例】因此到所在,人多~,成行逐队来皈依他,义声赫然。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 |
欣欣向荣 | 欣欣向荣【解释】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在其间~的,只有鲜花和绿草,这是比喻对于将来的希望。 ◎叶圣陶《搭班子》【近义词】朝气蓬勃、方兴未艾【反义词】日暮途穷、大势已去、死气沉沉【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灌莽 | 灌莽 丛生的草木 guàn mǎng (1).。:“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吕向 注:“水草杂生曰灌莽也。”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原陆窈,灌莽深。”《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烟火尚稀,灌莽极目。” 胡三省 注:“灌,木丛生也。莽,草深茂也。”《花月痕》第五十回:“遥见那灌莽栖於甍栋,平沙抗乎睥睨。” (2).指草木丛生的原野。《梁书·张缵传》:“若夫灌莽川涯,层潭水府,游泳之所往还,喧鸣之所攒聚。”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灌莽生尘,陨飞霜於劲镞。” |
欣欣向榮 | 【解释】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在其间~的,只有鲜花和绿草,这是比喻对于将来的希望。 ◎叶圣陶《搭班子》【近义词】朝气蓬勃、方兴未艾【反义词】日暮途穷、大势已去、死气沉沉【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零落 | 零落 零落,汉语词汇。 拼音:líng luò 指草木凋落;死亡,比喻人事衰颓。 见元 曾瑞 《愿成双·赠老妓》套曲:“忽惊风雨夜来时,零落了千红万紫。” |
夭乔 | 夭乔 .夭乔 草木茁壮生长。语本《书·禹贡》:“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孔 传:“少长曰夭;乔,高也。”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何不夭乔千尺而挺拔乎豫章,何不结葢扶疎而作荫乎庙廊?” |
丽土 | 丽土 lì tǔ 丽土(丽土) 1. 依附于土地。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故论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赋》:“含英之木,丽土之支,孰不听造化之鼓舞,候气母之推移。” 2. 古代地名。《国语·晋语四》:“乃行赂于 草中 之 戎 与 丽土 之 狄 ,以启东道。” 韦昭 注:“二邑 戎 狄 ,闲在 晋 东。” |
麗土 | 丽土 lì tǔ 丽土(丽土) 1. 依附于土地。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故论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赋》:“含英之木,丽土之支,孰不听造化之鼓舞,候气母之推移。” 2. 古代地名。《国语·晋语四》:“乃行赂于 草中 之 戎 与 丽土 之 狄 ,以启东道。” 韦昭 注:“二邑 戎 狄 ,闲在 晋 东。” |
夭喬 | 夭乔 .夭乔 草木茁壮生长。语本《书·禹贡》:“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孔 传:“少长曰夭;乔,高也。”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何不夭乔千尺而挺拔乎豫章,何不结葢扶疎而作荫乎庙廊?” |
榛芜 | 榛芜 1.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 2.指丛杂的草木。 3.烦琐累赘。 4.梗塞,阻碍。 5.荒废,衰微。 6.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
榛蕪 | 榛芜 1.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 2.指丛杂的草木。 3.烦琐累赘。 4.梗塞,阻碍。 5.荒废,衰微。 6.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
草木萧疏 | 草木萧疏【解释】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出处】《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
草木愚夫 | 草木愚夫【解释】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近义词】凡夫俗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草妖 | 草妖 因某种原因而引起草木变异的现象。古人以为妖孽。大草妖为本地生长在石漫滩水库以南的村村通路边阴暗处,多数靠近白杨树下生长,是一种能随时变化成人类模样的草精类生物。其祖先大都得天地之灵气,常年生长在无人居住的神仙谷底,因而修炼得人形,变化无穷。草妖在小三峡,尚尹路,苇子园附近多有部落存在,性嗜人肉,发现诸如两眼发呆,行动迟缓者就化为人形,一拥而上噬之皮肉,饮其精血,将吃剩下的空皮囊做成招魂幡悬挂于临近白杨树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待到月满之时,此皮囊可着地行走,成为草妖的宠物。 |
草木俱朽 | 草木俱朽【解释】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出处】《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
萷槮 | 萷槮 xiāo sēn 萷槮 (1).同“ 萷蔘 ”。 宋 朱熹 《梅溪陂下作》诗:“野牛浮鼻过寒溪,落木萷槮水下陂。” (2).草木茂盛貌。《集韵·平宵》:“萷槮,草木茂貌。” 清 曹寅 《娑罗树歌》:“夏萼冬实自顺序,肯随凡草参萷槮。” |
披靡 | 披靡 披靡,汉语词汇。 拼音:pī mǐ 释义:1、草木倒伏。2、喻军队溃败。3、泛指退却后退。4、喻事物衰落。5、犹风靡 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 |
区萌 | 区萌 区萌 谓草木萌芽勾曲生出。《礼记·乐记》:“草木茂,区萌达。” 郑玄 注:“屈生曰区。” 孔颖达 疏:“谓钩曲而生出,菽豆是也。”《管子·五行》:“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 |
膏潤 | 膏润 1.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2.含水分多﹐不干燥。 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 宋 苏辙 《寒食赠游压沙诸君》诗:“微风细雨膏润足,枝头万万排明珠。” 元 王祯 《农书》卷三:“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 含水分多,不干燥。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栽竹﹞暑月尤宜,盖土膏润而雨泽多也。” 郑振铎 《劫中得书记·读书志》:“饭后微雨,地膏润若暮春时节。” 雨露滋润草木。亦借喻对人施以恩惠。 《诗·小雅·黍苗序》:“黍苗,刺 幽王 也,不能膏润天下。” 郑玄 笺:“膏润者,以君之恩惠及下,似雨泽之润于物。然水之润物,又似脂膏,故言膏润也。” 《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隋书·音乐志上》:“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意风猷,乐情膏润。” 唐 柳宗元 《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太阳既升,煦育资始,霈泽斯降,膏润无遗。” 使润泽。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复问须油安用?曰:‘吾遍体创裂,借此膏润,则痛少差耳。’” |
膏润 | 膏润 1.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2.含水分多﹐不干燥。 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 宋 苏辙 《寒食赠游压沙诸君》诗:“微风细雨膏润足,枝头万万排明珠。” 元 王祯 《农书》卷三:“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 含水分多,不干燥。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栽竹﹞暑月尤宜,盖土膏润而雨泽多也。” 郑振铎 《劫中得书记·读书志》:“饭后微雨,地膏润若暮春时节。” 雨露滋润草木。亦借喻对人施以恩惠。 《诗·小雅·黍苗序》:“黍苗,刺 幽王 也,不能膏润天下。” 郑玄 笺:“膏润者,以君之恩惠及下,似雨泽之润於物。然水之润物,又似脂膏,故言膏润也。” 《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隋书·音乐志上》:“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意风猷,乐情膏润。” 唐 柳宗元 《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太阳既昇,煦育资始,霈泽斯降,膏润无遗。” 使润泽。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复问须油安用?曰:‘吾遍体创裂,藉此膏润,则痛少差耳。’” |
玉在山而草木潤 | 辞典解释玉在山而草木润 yù zài shān ér cǎo mù rùn 玉石蕴藏山中,则草木温润茂美;比喻君子具有良好德性,即能风化万物。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區萌 | 区萌 区萌 谓草木萌芽勾曲生出。《礼记·乐记》:“草木茂,区萌达。” 郑玄 注:“屈生曰区。” 孔颖达 疏:“谓钩曲而生出,菽豆是也。”《管子·五行》:“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 |
倒生 | 倒生 倒生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草木由下向上长枝叶,故称草木为“倒生”。 |
林莽 | 林莽 林莽,男,著名诗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河北徐水人,1949年11月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一中学,1969年赴河北安新县插队务农。1975年后历任北京第八十七中中学教师,北京经济学院教务处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副主任,诗刊社副主任,副编审。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等。 林莽一词的解释也有:丛生的草木;草木丛生处 |
镺蔓 | 镺蔓 【印证解释】草木蔓衍繁盛貌。《文选·左思》:“尔乃地势坱圠,卉木镺蔓。” 吕向 注:“卉木镺蔓,言草木盛长而蔓延。” |
人非草木 | 人非草木【解释】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示例】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能忘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 |
草虫 | 草虫 (词语概念)草虫,指草螽。泛指草木间的昆虫。出自《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三国 魏曹丕 《杂诗》中也有:“草虫鸣何悲,孤鴈独南翔”。 |
卉木 | 卉木 卉木是一个词语,解释是草木,出自《诗·小雅·出车》。 |
草蟲 | 草虫 (词语概念)草虫,指草螽。泛指草木间的昆虫。出自《诗·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三国 魏曹丕 《杂诗》中也有:“草虫鸣何悲,孤鴈独南翔”。 |
风兵草甲 | 风兵草甲【解释】犹言草木皆兵。【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
甲乇 | 甲乇 jiǎ tuō 甲乇 -------------------------------------------------------------------------------- 草木萌生。引申为发展衍生。甲甲坼;乇草木展叶开花貌。 |
解作 | 解作 天地解冻,雷雨兴起,草木复苏 语出《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
木德 | 木德 木德:(1)秦汉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 (2)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 |
丛翳 | 丛翳 谓(草木)茂密相互遮蔽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草木丛翳。”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山魈》:“林木丛翳,阴森可畏。” |
辟翕 | 辟翕 亦作“ 辟胁 ”。 开合。语本《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高亨 注:“坤,地也。《集解》引 宋衷 曰:‘翕犹闭也。’ 陆德明 曰:‘辟,开也。’地静而不生草木,则土闭;地动而生草木,则土开。唯其能闭能开,是以能广生。”《汉书·王莽传中》:“《春秋》记地震,《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灾异之变,各有云为。” 颜师古 注:“辟音辟。辟,开也。胁,收敛也。《易·上系》之辞曰:‘夫《坤》,其动也辟,其静也翕,是以广生焉。’故 莽 引之也。翕胁之声相近,义则同。”《资治通鉴·王莽天凤三年》作“辟翕”。 |
闢翕 | 辟翕 亦作“ 辟胁 ”。 开合。语本《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高亨 注:“坤,地也。《集解》引 宋衷 曰:‘翕犹闭也。’ 陆德明 曰:‘辟,开也。’地静而不生草木,则土闭;地动而生草木,则土开。唯其能闭能开,是以能广生。”《汉书·王莽传中》:“《春秋》记地震,《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灾异之变,各有云为。” 颜师古 注:“辟音辟。辟,开也。胁,收敛也。《易·上系》之辞曰:‘夫《坤》,其动也辟,其静也翕,是以广生焉。’故 莽 引之也。翕胁之声相近,义则同。”《资治通鉴·王莽天凤三年》作“辟翕”。 |
叢翳 | 丛翳 谓(草木)茂密相互遮蔽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草木丛翳。”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山魈》:“林木丛翳,阴森可畏。” |
風兵草甲 | 【解释】犹言草木皆兵。【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
根柢 | 根柢 根柢,汉语词汇。 拼音:gēn dǐ 释义:(1).草木的根。2).比喻事物的根基。3).植根 |
木王 | 木王 木王,mù wáng,汉语词汇,谓春季草木萌发生长,以五行中的“木”为主宰。梓的别名。 |
岑蔚 | 岑蔚 岑蔚 ,汉语词语,读音为cén wèi ,意思是形容草木茂密。 |
丰茸 | 丰茸 丰茸,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róng 释义:1、繁密茂盛。 2.指繁茂的草木。3.美好。4.浓郁。5.犹言华茂。6、草木丰盛茂密貌。 |
根鞁 | 根鞁 犹根柢。草木的根。《大戴礼记·少间》:“凡草木根鞁伤,则枝叶必偏枯,偏枯是为不实,谷亦如之。” |
靃靡 | 靃靡 靃靡,读音huò mí,一般指草木茂密貌。 |
甲坼 | 甲坼 甲坼,谓草木发芽时种子外皮裂开。《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
荣枯 | 荣枯 荣枯,汉语词汇。 读音:róng kū, 释义是1、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2、喻人世的盛衰、穷达。 |
童山 | 童山 童山,指不生草木的山。 |
童土 | 童土 童土 没有草木的土地。《庄子·徐无鬼》:“ 尧 闻 舜 之贤,举之童土之地。” 成玄英 疏:“地无草木曰童土。” |
五酉 | 五酉 古代传说中指龟、蛇、鱼、鳖、草木等老而成妖怪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 孔子 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 |
萧森 | 萧森 (汉语词语)萧森,汉语词汇。 拼音:xiāo sēn 指阴森;草木茂密貌。见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
脩薄 | 脩薄 xiū báo ㄒㄧㄨ ㄅㄠˊ 脩薄 指长长的丛生的草木。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一:“南望泣玄渚,北迈涉长林,谷风拂脩薄,油云翳高岑。” 李周翰 注:“草木丛生曰薄。”《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南朝 梁 沉约 《刘领军封侯诏》:“及衅起不虞,咫尺宫禁,内参嘉谟,外宣戎畧。” 唐 韩愈 《泷吏》诗:“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 |
茁茁 | 茁茁 茁茁为汉语词语,读音为zhuó zhuó,释义为草木初生貌,出自《诗·召南·驺虞》。 |
风靡一时 | 风靡一时【解释】风靡:草木随风倒下,引伸为很风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象风吹倒草木一样。【出处】秦牧《幻想的彩翼》:“《牡丹亭》的故事曾经那么风靡一时,赚了不少人的热泪,就是一个例证。”【近义词】风行一时、盛极一时【反义词】久盛不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流行 |
风声鹤唳 | 风声鹤唳【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近义词】草木皆兵【反义词】风平浪静【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
枯槁 | 枯槁 枯槁——我国汉语言文学中较为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表示植物或者人枯萎憔悴的意思。枯槁,读音:kū gǎo,英文:Withered,解释:“枯”指“古木”,即“百年老树”。“槁”指“树木上头缺枝少叶”,即“树冠光秃”。草木枯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