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音调的词语
形容音调的词语:1. 悠扬;2. 清脆;3. 洪亮;4. 嘹亮;5. 柔和;6. 悦耳;7. 声嘶力竭;8. 雄浑;9. 轻柔;10. 沉稳;11. 磁性;12. 低沉;13. 婉转;14. 轻快;15. 悲怆;16. 愉悦;17. 激昂;18. 平稳;19. 柔美;20. 高亢
形容音调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音调 | 音调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 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
音調 | 音调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 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
变调 | 变调 变调,指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调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又称为连接变调,即是将声调变化之方法使用于字词音节并合上的处理。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 "合并在一起"。在所有的声调性语言里改变声调的程序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不过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语言上比较普遍性的声调并合运作形态。 |
基调 | 基调 基调:jīdiào [main key]∶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一般用它开始或结束 [keynote]∶主要观点;基本思想 定下了会议的基调 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 摄影中影调来源于音乐,来源于音乐中的术语,是因为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的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是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
基調 | 基调 基调:jīdiào [main key]∶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一般用它开始或结束 [keynote]∶主要观点;基本思想 定下了会议的基调 基调即是风格、主要感情等。 摄影中影调来源于音乐,来源于音乐中的术语,是因为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的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是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
變調 | 变调 变调,指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调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的现象。又称为连接变调,即是将声调变化之方法使用于字词音节并合上的处理。变调在梵文里意思为 "合并在一起"。在所有的声调性语言里改变声调的程序是一种主动形态的作为,不过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是一种语言上比较普遍性的声调并合运作形态。 |
同调 | 同调 (汉语词汇)同调(tóng diào),即音调相同,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陈志岁《结交辞》: “人生交契求同调, 有缘异调也相交。” 同调(tóng tiáo),更常用于代指同步调制或同步调整。 |
同調 | 同调 (汉语词汇)同调(tóng diào),即音调相同,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陈志岁《结交辞》: “人生交契求同调, 有缘异调也相交。” 同调(tóng tiáo),更常用于代指同步调制或同步调整。 |
改调 | 改调 1.改变音调。《庄子·徐无鬼》:“夫或改调一弦,於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於声而音之君已。” 唐 王建 《宫词》之八六:“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 宋 苏轼 《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诗:“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2.调任他职。《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升除》:“其人不甚相宜,即於补授之后,原可酌量改调。” |
阴平 | 阴平 (汉语声调之一)阴平,是中古汉语八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之一,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之一 ,第一声,阴平声高而平,音高不变。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语言中最小使用单位。构成这最小使用单位的有三种成分,起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是韵母,构成整个音节音调高低升降叫声调。 |
陰平 | 阴平 (汉语声调之一)阴平,是中古汉语八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之一,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之一 ,第一声,阴平声高而平,音高不变。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语言中最小使用单位。构成这最小使用单位的有三种成分,起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是韵母,构成整个音节音调高低升降叫声调。 |
改調 | 改调 1.改变音调。《庄子·徐无鬼》:“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 唐 王建 《宫词》之八六:“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 宋 苏轼 《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诗:“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2.调任他职。《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升除》:“其人不甚相宜,即于补授之后,原可酌量改调。” |
走调 | 走调 走调,读音zǒu diào,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为演唱或演奏时发出的音调不准,比喻说话离题,越出范围。 |
走調 | 走调 走调,读音zǒu diào,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为演唱或演奏时发出的音调不准,比喻说话离题,越出范围。 |
调门儿 | 调门儿 调门儿是指音调的高低或论调的意思。 |
编钟 | 编钟 (古代乐器)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編鍾 | 编钟 (古代乐器)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編鐘 | 编钟 (古代乐器)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音撇 | 音撇 音撇,读作yīn piě,汉语词语,是指按基准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调谐一个音所产生的音调误差。 |
宫吕 | 宫吕 宫吕,汉语词语,读音是gōng lǚ,释义是宫调与律吕,泛指音调声律。 |
宮呂 | 宫吕 宫吕,汉语词语,读音是gōng lǚ,释义是宫调与律吕,泛指音调声律。 |
腐音 | 腐音 陈腐的音调 金一 《心声》:“腐音溼响,纤态仄调,讋鲸呿於哇鸣,谐凤吹於蚓窍。” |
嘌唱 | 嘌唱 嘌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piào chànɡ,是指一种音调曲折柔曼的唱法。 |
银筝 | 银筝 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唐 戴叔伦 《白苎词》:“回鸾转凤意自娇,银筝锦瑟声相调。” 后蜀 毛熙震 《河满子》词:“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清 吴伟业 《赠冯子渊总戎》诗:“十二银筝歌芍药,三千练甲醉葡萄。” |
银字笙 | 银字笙 银字笙(银字笙) 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金扼臂,澹梳粧。” |
銀字笙 | 银字笙 银字笙(银字笙) 古笙的一种。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金扼臂,澹梳粧。” |
銀箏 | 银筝 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唐 戴叔伦 《白苎词》:“回鸾转凤意自娇,银筝锦瑟声相调。” 后蜀 毛熙震 《河满子》词:“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清 吴伟业 《赠冯子渊总戎》诗:“十二银筝歌芍药,三千练甲醉葡萄。” |
和韵 | 和韵 【释义】:①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气力穷于和韵。②(hè-)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
和韻 | 和韵 【释义】:①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气力穷于和韵。②(hè-)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
抑扬 | 抑扬 抑扬,指音调有节奏地或高或低;浮沉,进退等。 见唐·庄若讷 《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馀声自抑扬。” |
抑揚 | 抑扬 抑扬,指音调有节奏地或高或低;浮沉,进退等。 见唐·庄若讷 《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馀声自抑扬。” |
繁音 | 繁音 繁音:汉语词语 繁音:繁音:《小花仙》中的角色 繁音 (汉语词语)繁音,读音为fán yīn,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繁密的音调。 |
译音 | 译音 译音,读音是yì yīn,释义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 |
譯音 | 译音 译音,读音是yì yīn,释义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 |
常音 | 常音 cháng yīn 正常的音调。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昔 伯牙 理琴,而 钟子 知其所至;隶人击磬,而 子产 识其心哀; 鲁 人晨哭,而 颜渊 审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於常音,借验於曲度哉?” 晋 陆机 《文赋》:“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娑摩若僧伽蓝》:“举世界於掌内,众生无动静之想;演法性於常音,众生有随类之悟。” |
唱歌 | 唱歌 唱歌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chàng gē,意思是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出美妙的声音,给人以享受。也指吟唱歌曲。也指歌唱艺术。 语出南朝梁简文帝 《当垆曲》:“迎来挟琴易,送别唱歌难。” |
繁音促节 | 繁音促节【解释】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樂府之妙,全在繁音促節,其來于于,其去徐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魏长生》:“辭雖鄙猥,然其繁音促節,嗚嗚動人。” |
审音 | 审音 审音,shěn yīn , ,辨别音调。 |
拖腔 | 拖腔 拖腔,读音tuō qiāng,汉语词语,指歌唱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 |
繁音促節 | 【解释】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魏长生》:“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 |
審音 | 审音 审音,shěn yīn , ,辨别音调。 |
变文协韵 | 变文协韵 变文协韵,拼音biàn wén xié yùn,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出自清代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变文协韵例》。 |
簇拍 | 簇拍 簇拍,拼音是cù pāi,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促拍。乐拍名﹐音调急促﹐犹今之快板。 |
清琴 | 清琴 清琴,汉语词汇。 拼音:qīng qín 释义:音调清雅的琴。 |
声比 | 声比 声比是汉语词汇,拼音shengbi,解释为音调相谐。 |
聲比 | 声比 声比是汉语词汇,拼音shengbi,解释为音调相谐。 |
陋弱 | 陋弱 陋弱,是汉语词汇,拼音是lòu ruò,释义为文章立论见识浅陋,音调柔靡。 |
尾腔 | 尾腔 尾腔,读音wěi qiāng,汉语词语,指语末高昂或故意拖长的音调。 |
變文協韻 | 变文协韵 变文协韵,拼音biàn wén xié yùn,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出自清代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变文协韵例》。 |
抗坠 | 抗坠 抗坠,指音调的高低清浊。 |
朗诵诗 | 朗诵诗 诗歌的一种,主要为朗诵创作的诗歌。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宜于直接向观众朗读。 |
女性 | 女性 (汉语词语)人类两种性别之一,与男性相对,泛指性别为女者,如女性胎儿,女性生理特点。可以与女人、妇女通用。 女性这个名词通常是用来表示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 女性 (词语点缀)女性 (1) [the female sex]∶人类两种性别之一,以骨骼纤小、音调尖细、皮下脂肪丰富和具阴道、子宫及能产生卵子的卵巢为特征 (2) [woman]∶女子 现代女性 |
声文 | 声文 声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泛指音调,出自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也特指曲谱及词,出自宋,姜夔 《序》。 |
谐婉 | 谐婉 和谐委婉 歌曲音调谐婉 |
諧婉 | 谐婉 和谐委婉 歌曲音调谐婉 |
聲文 | 声文 声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泛指音调,出自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也特指曲谱及词,出自宋,姜夔 《序》。 |
抗墜 | 抗坠 抗坠,指音调的高低清浊。 |
朗誦詩 | 朗诵诗 诗歌的一种,主要为朗诵创作的诗歌。主要特点是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音调和谐,明白易懂,适于上口,通俗易懂。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常用于舞台演出,有一定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宜于直接向观众朗读。 |
助听器 |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
助聽器 | 助听器 (辅助听力工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图1. 人耳结构示意图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图2. 不同使用方式的助听器 自从二十世纪初,电子助听器被启用以来,助听器的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由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及电源几部分构成。但是助听器各部分的体积逐渐缩小,音质日渐改善,有更多的选择性控制。 1)麦克风:收集声音并转化成电波。 2)放大器:增加电波的强度。 3)接收器:刚好和麦克风相反,把增加的电能再转回成声波。 4)电源:小型电池。 5)外壳:保护内部结构。 图3. 耳挂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 耳机 ,2.接收器 ,3.麦克风,4.音量调节钮,5.微调电位器 ,6.放大器 ,7.开关,8.电池座) 图4. 耳内型助听器结构图(图示:1.音量调控器,2.麦克风, 3.放大器,4.微调电位器 5.外壳,6.接收器)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 目前,有如下几种类型,但是作用和原理都是一样的。 (1)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2)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 (3)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图5. 几种助听器的外观 盒式助听器又叫体佩式或口袋式助听器。外形有如一个小型收音机般大小的长方形盒子,助听器的麦克风、放大器及电池组装在其中,外边由一根长导线连接耳机及耳塞或特制的耳模。通常放在衣服口袋里或特制的小袋中。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适于老年人及手指活动不方便的人使用。助听器的传声器(麦克风)与接收器(耳机)距离较远,不易产生声反馈,因而对其最大输出限制较小,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并可放置多个手动调节旋钮。其价格低廉,维修方便,使用5号或7号电池,也可使用充电电池。体佩式助听器还可以做成双耳收听助听器,由于此类助听器体积较大,隐蔽性差。助听器采用普通晶体管元件,本底噪声较高,加之助听器本身及导线与衣服的摩擦,使声音易失真,声音质量降低。同时,耳机导线易损坏,小儿佩戴不安全。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病人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目前已有中功率、中大功率、大功率耳内式助听器问世,由于需要根据个人耳甲腔定做,因此价格较高。一般中、青年人选用较多,对头部易出汗的患者佩戴耳背式助听器易受潮损坏的,可考虑选择耳内式助听器,成长发育期的聋儿因耳廓也在发育,不适合配戴。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除具有一般耳道助听器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深耳道助听器放置于耳道内,能充分利用人耳道结构对声音尤其是高频部分的自身提升作用,使得听感更加清晰自然。由于助听器声音输出口离人耳鼓膜很近,助听器输出的声音能立即到达鼓膜,使输出增益和波形没有受到衰减,保证了足够的声能和音质保真度。使用范围较窄,仅适用于轻、中度耳聋者,听力损失在65分贝内效果最佳。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分为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等不同类型,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缺点是助听器会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加速元器件的老化。 耳道式助听器适用于轻、中重度耳聋患者,是高精度的个人专用助听器。其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形专门设计制造,配戴时非常服贴、严密、确保了声音的密闭及使用时配戴舒适;耳道式助听器体积比耳内助听器还小、无外接导线,可最大限度地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因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配戴隐蔽,不易为人察觉,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配戴助听器的形象要求。儿童耳道未发育成熟不适宜配戴;耳道畸形、狭窄及溃疡患者不宜佩戴。 正常状态下,我们至少用两种方式听声音:骨导方式与气导方式。所谓骨导方式是声音信号振动颅骨,不通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输到内耳去;而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两种方式中后者占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内式等等都是气导型助听器。气导型助听器将放大的声音信号向外耳道内传输。骨导助听器不同。严格地说,骨导助听器最终产生的不是声音信号而是振动信号。骨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震荡器。将震荡器在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震荡器的震动会引起颅骨的震荡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骨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直接传递到内耳。由于具备这样的优势,从理论上讲,骨导助听器特别适合传导性聋患者(也即外耳与中耳出现问题的患者)使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骨导助听器远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原因在于:第一,骨导听觉方式就远不如气导方式有效;第二,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震荡器戴用不仅极不美观,而且极不舒适,很难被使用者接受。 一般说来,只要能用气导助听器就应首先选用气导助听器,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后反复流脓不止,无法戴用耳塞、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骨导助听器。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盒式、耳背式、耳内式和耳道式几种类型。 1)盒式助听器又叫袖珍式或口袋式,比火柴盒稍大,机身与耳机有导线相接,使用时耳机插在外耳道,盒子放胸前衣袋里。其优点是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使用时间也长,价格较低,可满足耳聋程度较重的人的需要。然而这种助听器盒放在衣袋里会产生摩擦声,影响语言辨别,配戴时很显眼,所以有时会觉得不方便。 2)耳背式助听器外形为3~4厘米长弯钩形,放在耳郭背后,通过一个羊角形耳钩和塑料管把声音送入耳道。它的优点是无导线,体积小巧,较隐蔽,干扰小,可装上感应线圈增加听电话的功能。不足之处是需专门配制一个耳模,初用时不太习惯以及调节不太方便等。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属于小型助听器,具有微小、隐蔽、无导线、无需另做耳模、听声效果好、可提高听力等优点;但调节不方便,价格昂贵,需按每人的耳道和耳甲腔来定制。由于功率较小,只适用于中度耳聋,对重度及极重度耳聋者不适宜。 选配助听器时最好去医院,对听力做一次全面检查,用电测听等仪器准确地评价出耳聋的程度,再选助听器,如果当地没有相应条件的医院,听力损失程度与助听器功率的选配可按口语试验来估计。例如,听不到耳语声的人听力损失30~40分贝,听不到低小声的人听力损失约40~50分贝,此时宜选购低功率及中功率助听器;听不到普通讲话声的人听力损失约50~60分贝,听不到高声讲话的人听力损失60~70分贝,可选配中功率及大功率型助听器;听不到大声喊叫声的人,听力损失70~80分贝,选用中、大功率助听器;全力喊叫声听不到的人听力损失约约80~90分贝或更高,可选配大功率及特大功率助听器。 儿童“失聪”往往分为可治愈性和不可治愈性两种情况。可治愈性耳聋,如中耳炎、耳耵聍栓塞等,只需打消炎针或清洗耳道即可转好,如果硬配助听器,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反而会对孩子听力造成损伤。 佩戴助听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因为儿童表达能力较弱,检查起来不容易配合,加上儿童听力有时有一定波动性,一次检查不能轻易下结论。家长要带孩子多做几次检查,在正规医院至少做两次相关检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为孩子配助听器。佩戴助听器时,也不要只考虑美观,觉得孩子戴大一些的助听器不好看。其实,选配不适合的助听器才会影响孩子听力和发音。佩戴助听器1~2个月后,一定要去医院再进行听力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戴上助听器后孩子从无声世界到能听见声音,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家长应坚持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但不要急于求成,经过训练,孩子一般在佩戴3~4个月后开始学说话。 [1] 马小玲,刘训,张思幸. 国内助听器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3(1):39-42 [2] 王媛,王硕,董瑞娟.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9):1461-1464 [3] 敖丽颖,刘勇智. 人工听觉植入装置的发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5):56-580 [4] 陈克光,戴培东,杨琳.人工中耳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4,35(1):23-27 [5] 张戌宝,现代助听器的降噪技术(单麦克风类)和性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5):514-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