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的词语
昆虫记的词语:1. 蚂蚁;2. 蜘蛛;3. 蝴蝶;4. 蚊子;5. 蜻蜓;6. 蜜蜂;7. 跳蚤;8. 蛤蟆;9. 蚕;10. 螳螂;11. 蜈蚣;12. 蚂蟥;13. 蜗牛;14. 蚊香;15. 蝉;16. 蛾子;17. 蜥蜴;18. 蟋蟀;19. 蛇;20. 蜘蛛网
昆虫记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五虫 | 五虫 《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动物分为“蠃鳞毛羽昆”五类,合成“五虫”: 禽类称为“羽虫”,以凤凰为首领; 走兽类称为“毛虫”,以麒麟为首领; 带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等称为“昆虫”(后多称介虫、甲虫),以灵龟为首领; 鱼类及蜥蜴、蛇等具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等被称为“鳞虫”,以蛟龙为首领; 人类、蚯蚓、青蛙等裸露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蠃虫”,以圣人为首领。 |
候虫 | 候虫 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 |
松毛虫 | 松毛虫 松毛虫 Dendrolimus 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共有 30 余种, 我国分布有 27 种,是松毛虫 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类、柏类 杉类等重要树种。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至今,松毛虫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
五蟲 | 五虫 《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动物分为“蠃鳞毛羽昆”五类,合成“五虫”: 禽类称为“羽虫”,以凤凰为首领; 走兽类称为“毛虫”,以麒麟为首领; 带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等称为“昆虫”(后多称介虫、甲虫),以灵龟为首领; 鱼类及蜥蜴、蛇等具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等被称为“鳞虫”,以蛟龙为首领; 人类、蚯蚓、青蛙等裸露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蠃虫”,以圣人为首领。 |
金龟子 | 金龟子 (昆虫)金龟子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是国内外公认的难防治的土栖性害虫。除危害梨、桃、李、葡萄、苹果、柑橘等果树外,还危害柳、桑、樟、女贞等林木。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茶色金龟子、暗黑金龟子等。金龟子是金龟子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已记载有3 万余种, 北美大约有1 200 种 , 我国目前已记录约1 800 种。这类害虫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生活隐蔽、适应性强、生活史长短不一,很难防治,可以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发现。不同的种类生活于不同的环境,如沙漠、农地、森林和草地等。 |
金龜子 | 金龟子 (昆虫)金龟子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是国内外公认的难防治的土栖性害虫。除危害梨、桃、李、葡萄、苹果、柑橘等果树外,还危害柳、桑、樟、女贞等林木。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茶色金龟子、暗黑金龟子等。金龟子是金龟子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已记载有3 万余种, 北美大约有1 200 种 , 我国目前已记录约1 800 种。这类害虫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生活隐蔽、适应性强、生活史长短不一,很难防治,可以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发现。不同的种类生活于不同的环境,如沙漠、农地、森林和草地等。 |
恙虫 | 恙虫 《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幼虫便爬到人体身上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出现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广州两市民因被恙虫咬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引起民众对恙虫的热议。 恙(yàng)虫,又称恙螨、沙虱,能传染恙虫病。此病首先由我国晋朝科学家葛洪(公元313年)发现并记载。在动物分类上,恙螨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全世界已知的恙螨有3000多种,中国有记载的有350余种。 华南地区常见的种类有地里红恙螨、红恙螨和印度真棒螨等。它们在形态上与昆虫的最大区别在于:成虫有4对足,而不是3对。因此,称它为“小昆虫”是不妥的。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
羽化 | 羽化 (生物学词汇)昆虫发育变态成虫的最后过程。昆虫从卵孵出幼虫的过程称作孵化,幼虫老熟变蛹的过程称作化蛹,由蛹变成虫的过程称作羽化。在完全变态昆虫中,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完全不同,羽化成成虫后,形态就此固定,再也不会成长或变化。不完全变态昆虫没有蛹期,往往由若虫经过蜕皮变为成虫,这个过程也称作羽化。 |
胡蜂 | 胡蜂 (昆虫纲动物)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见而生畏。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见的大胡蜂(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小胡蜂属〔Vespula〕)。蜂窝是纸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浆制成。通常较大型的蜂窝单层蜂室可有多达2000多个幼虫室,用多个短柄连接在牢固的悬垂物上或上层蜂室形成圆球状。 胡蜂的别名还为:黄蜂、马蜂、地王蜂(广西)、地龙蜂、红头蜂(云南、贵州)、大土蜂(台语);台湾大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黑腰蜂(云南、贵州)。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的丛林中。胡蜂是黄蜂的一种,是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 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1总科,蜂家族的一员。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具强螫针的蜂类。本总科昆虫通称胡蜂,俗名黄蜂。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中国记载200种。为捕食性蜂类。蜂巢结构: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枯枝、叶或者动物粪便所造成的,而非蜂蜡。这一点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分布区域在全世界。 |
候蟲 | 候虫 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 |
叶蜂 | 叶蜂 叶蜂,英文为sawfly。广义的叶蜂是昆虫纲膜翅目低等广腰蜂类统称,包括14个现生类群:棒蜂科、扁蜂科、广蜂科、树蜂科、项蜂科、裂蜂科、茎蜂科、尾蜂科、茸蜂科、三节叶蜂科、锤角叶蜂科、筒腹叶蜂科、松叶蜂科、叶蜂科。狭义的叶蜂仅指叶蜂科种类。 叶蜂的主要识别特征有:成虫腹部基部宽大,不与后胸背板愈合;各足1-4跗分节具明显的跗垫;雌虫产卵器发达,通常刀片状,少数较细长;幼虫除尾蜂科外均为植食性,成虫偶尔肉食性。 叶蜂世界广泛分布,全球已知约9000种。中国已经记载约2450种。 概述使用图片由Tang Liang摄于2005,西藏。 |
葉蜂 | 叶蜂 叶蜂,英文为sawfly。广义的叶蜂是昆虫纲膜翅目低等广腰蜂类统称,包括14个现生类群:棒蜂科、扁蜂科、广蜂科、树蜂科、项蜂科、裂蜂科、茎蜂科、尾蜂科、茸蜂科、三节叶蜂科、锤角叶蜂科、筒腹叶蜂科、松叶蜂科、叶蜂科。狭义的叶蜂仅指叶蜂科种类。 叶蜂的主要识别特征有:成虫腹部基部宽大,不与后胸背板愈合;各足1-4跗分节具明显的跗垫;雌虫产卵器发达,通常刀片状,少数较细长;幼虫除尾蜂科外均为植食性,成虫偶尔肉食性。 叶蜂世界广泛分布,全球已知约9000种。中国已经记载约2450种。 概述使用图片由Tang Liang摄于2005,西藏。 |
松毛蟲 | 松毛虫 松毛虫 Dendrolimus 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共有 30 余种, 我国分布有 27 种,是松毛虫 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类、柏类 杉类等重要树种。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至今,松毛虫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
黄守瓜 | 黄守瓜 黄守瓜,Aulacophora indica (Gmelin),属叶甲科守瓜属的一种昆虫。黄守瓜是瓜类蔬菜重要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越南也有分布。 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1代,南方1~3代,台湾南部3~4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 |
麦蛾 | 麦蛾 麦蛾(Gelechiidae;gelechiid moths)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麦蛾属的一种昆虫,已记载3,700多种,包括几种重要害虫。世界性分布。 成虫褐色,有灰色或银色斑纹。翅展一般19公釐,前翅狭。後翅的外缘凹入,翅顶尖突。幼虫色浅,无毛。生活方式不一,或蛀入植株中,或织网,或形成虫瘿,或将叶卷曲。 |
麥蛾 | 麦蛾 麦蛾(Gelechiidae;gelechiid moths)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麦蛾属的一种昆虫,已记载3,700多种,包括几种重要害虫。世界性分布。 成虫褐色,有灰色或银色斑纹。翅展一般19公厘,前翅狭。后翅的外缘凹入,翅顶尖突。幼虫色浅,无毛。生活方式不一,或蛀入植株中,或织网,或形成虫瘿,或将叶卷曲。 |
黃守瓜 | 黄守瓜 黄守瓜,Aulacophora indica (Gmelin),属叶甲科守瓜属的一种昆虫。黄守瓜是瓜类蔬菜重要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越南也有分布。 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北方1年发生1代,南方1~3代,台湾南部3~4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 |
蜡虫 | 蜡虫 白蜡虫,俗称蜡虫,白蜡(也称虫白蜡)实即白蜡虫的分泌物,为中国特产。中国放养蜡虫,始於九世纪前,宋、元间已有正确详实的文献记载,至明时大盛,川滇、湖广、江浙均有养殖。为昆虫中的一种介壳虫,雌雄异形。雌虫发育成熟后营固定生活;雄虫有一对翅,但生命短促,在野外不易发现,分泌蜡主要靠白蜡虫幼虫,一龄雌幼虫全不泌蜡;二龄雌幼虫能分泌微量蜡粉。一龄雄幼虫能分泌微量蜡丝;白蜡虫产蜡以来自二龄雄幼虫为主 |
蛾子 | 蛾子 蛾子,汉语词语,包含两层意思。 一、指蛾类。蛾类属于昆虫纲中之鳞翅目。比如通常所说的“飞蛾”。 二、病名。系指喉窝内生有形如蛾子的病症。 |
蠕动 | 蠕动 (汉语词语)蠕动,汉语词汇,读音rú dòng,意思是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出自《新语·道基》、《西洋贡狮子赋》、《谏戍高昌疏》。 |
蠕動 | 蠕动 (汉语词语)蠕动,汉语词汇,读音rú dòng,意思是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出自《新语·道基》、《西洋贡狮子赋》、《谏戍高昌疏》。 |
恙蟲 | 恙虫 《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劳问,必曰无恙。”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幼虫便爬到人体身上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出现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广州两市民因被恙虫咬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引起民众对恙虫的热议。 恙(yàng)虫,又称恙螨、沙虱,能传染恙虫病。此病首先由我国晋朝科学家葛洪(公元313年)发现并记载。在动物分类上,恙螨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全世界已知的恙螨有3000多种,中国有记载的有350余种。 华南地区常见的种类有地里红恙螨、红恙螨和印度真棒螨等。它们在形态上与昆虫的最大区别在于:成虫有4对足,而不是3对。因此,称它为“小昆虫”是不妥的。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
蠟蟲 | 蜡虫 白蜡虫,俗称蜡虫,白蜡(也称虫白蜡)实即白蜡虫的分泌物,为中国特产。中国放养蜡虫,始于九世纪前,宋、元间已有正确详实的文献记载,至明时大盛,川滇、湖广、江浙均有养殖。为昆虫中的一种介壳虫,雌雄异形。雌虫发育成熟后营固定生活;雄虫有一对翅,但生命短促,在野外不易发现,分泌蜡主要靠白蜡虫幼虫,一龄雌幼虫全不泌蜡;二龄雌幼虫能分泌微量蜡粉。一龄雄幼虫能分泌微量蜡丝;白蜡虫产蜡以来自二龄雄幼虫为主 |
地老虎 | 地老虎 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 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 |
蝜蝂 | 蝜蝂 从字典上看,蝜蝂这种昆虫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尔雅》上,却有蝜蝂的记录。 在柳宗元的《蝜蝂传》中,说“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
蝼蝈 | 蝼蝈 蝼蝈【拼音】:[lóu guō] 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 又名 蟪蛄、天蝼、蝼蛄、仙姑、石鼠、梧鼠。 |
螻蟈 | 蝼蝈 蝼蝈【拼音】:[lóu guō] 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 又名 蟪蛄、天蝼、蝼蛄、仙姑、石鼠、梧鼠。 |
青蚨 | 青蚨 (昆虫名称)青蚨,虫名。传说青蚨生子,母与子分离后必会仍聚回一处,人用青蚨母子血各涂在钱上,涂母血的钱或涂子血的钱用出后必会飞回,所以有“青蚨还钱”之说。 |
吴宫燕 | 吴宫燕 吴宫燕(wu gong yan)巢于 吴 宫之燕。 春秋 吴 都有东西宫。据 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 长秋 ,周一里二十六步, 秦始皇帝 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南朝 宋 鲍照《代空城雀》诗:“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 唐 李白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 炎洲 翠,栖莫近 吴 宫燕。 吴 宫火起焚巢窠, 炎洲 逐翠遭网罗。 词语分开解释:吴宫 : 1.指春秋吴王的宫殿。 2.指三国吴主的宫殿。 燕 : 燕 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
吳宮燕 | 吴宫燕 吴宫燕(wu gong yan)巢于 吴 宫之燕。 春秋 吴 都有东西宫。据 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 长秋 ,周一里二十六步, 秦始皇帝 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南朝 宋 鲍照《代空城雀》诗:“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 唐 李白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 炎洲 翠,栖莫近 吴 宫燕。 吴 宫火起焚巢窠, 炎洲 逐翠遭网罗。 词语分开解释:吴宫 : 1.指春秋吴王的宫殿。 2.指三国吴主的宫殿。 燕 : 燕 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
大虫 | 大虫 (汉语词汇)大虫是个汉语词汇,拼音dà chóng,指老虎。在《水浒传》武松打虎中曾经提到。老虎为最大猫科动物之一,是亚洲最顶级的食肉动物。 大虫是个汉语词汇,拼音dà chóng,指武松打虎时该老虎的特定名称。 |
佯死 | 佯死 佯死(thanafosis)是指被捕食者在捕食者面前僵直不动的假死状态。见于某些昆虫、蜘蛛、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的捕食者只捕食活物,受到攻击的动物处于不动状态能避免被捕猎。通常是动物藏匿、逃跑和自卫失败后的最后一招。在某种情况下,可由催眠诱发。 |
孔道 | 孔道 孔道,科技名词。在昆虫体壁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中都有极细微的管道,呈直线形或螺旋形贯穿上下,它们是皮细胞的细胞质向外伸出的细丝,在分泌活动结束缩入皮细胞后留下的细管道。孔道对上表皮和外表皮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孔道运送形成修补蜡层的脂类和鞣化所需要的物质;在表皮层形成之后,孔道中即充塞着硬化物质,作为表皮层的支柱。另,在古文中表示道路通道或者孔子之道的意思。 |
鹦鹉 | 鹦鹉 (鹦形目动物)鹦鹉是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众多羽毛艳丽、爱叫的鸟。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体长可达100厘米,最小的是蓝冠短尾鹦鹉 ,体长仅有12厘米。 大多数鹦鹉主食树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实、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虫。吸蜜鹦鹉类则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 鹦鹉类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种类非常繁多,有2科、82属、358种,是鸟纲最大的科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森林中。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灰鹦鹉、情侣鹦鹉、牡丹鹦鹉。拉丁美洲的鹦鹉中最著名的是各种大型的金刚鹦鹉。大洋洲的鹦鹉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样化。 |
虼蚤 | 虼蚤 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亦称“跳蚤”。 |
鸚鵡 | 鹦鹉 (鹦形目动物)鹦鹉是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众多羽毛艳丽、爱叫的鸟。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体长可达100厘米,最小的是蓝冠短尾鹦鹉 ,体长仅有12厘米。 大多数鹦鹉主食树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实、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虫。吸蜜鹦鹉类则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 鹦鹉类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种类非常繁多,有2科、82属、358种,是鸟纲最大的科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森林中。在南半球有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鹦鹉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种类最多,在非洲和亚洲种类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却有一些很有名的种类,如灰鹦鹉、情侣鹦鹉、牡丹鹦鹉。拉丁美洲的鹦鹉中最著名的是各种大型的金刚鹦鹉。大洋洲的鹦鹉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样化。 |
程量 | 程量 程量, 男,1931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教授。曾先后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肄业,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全国昆虫生态学进修班"学习。曾任职于云南大学生物学系,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在高等学校从事生物专业教学、科研40余年。编写教材、讲义等18种,约155万字,撰写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的淡水海绵及三新种记述》(《动物学研究》1991)、《中国蚁科新记录》(《昆虫分类学报》1982、1988、1992)、《我国古代的生物防治》(《植物保护学报》1981)等。曾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是曾宪粹教育基金获得者;1987年、1988年获南通市科协科技论文二等奖。1996年曾受到在日本国召开的《国际海绵科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ce of Sponge Science)的邀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淡水海绵的分类研究,该项目于1987年至1990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其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填补了目前我国动物资源调查研究的空白,1993年论文的外文摘要被国外权威学术刊物《生物学文摘》、《Bio.Abst》全部收录。研究方向:中国淡水海绵的分类研究、中国蚁科的分类及生态学的研究等。 |
知更雀 | 知更雀 知更雀 : Robin 知更雀又叫鸫(红襟鸟,),也叫做“知更鸟”,在冰心的《山中杂记》中提到过(知更雀的红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着,都极其鲜明。),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知更鸟身体长约二十多厘米,长着红色的胸毛,上面有美丽的胸斑,黑色的脑袋,明亮的眼睛。 知更鸟栖息在树林中,也常常到地面上觅食,其它的鸟儿只会步行或者跳跃,而知更鸟却两样都会。知更鸟性情机警,只要稍稍受惊,就会立刻飞上树枝。 知更鸟主要捕食蠕虫、毛虫、甲虫、苍蝇、蜗牛、象鼻虫、蜘蛛、白蚁和黄峰,是农业上的益鸟,特别受到棉农的欢迎。可是,它有时也啄食浆果和水果。 每年的3月,当明媚的春天到来时,在美国墨西哥湾的各个州,成群的知更鸟就从棕榈树和酪梨树林中钻出来,向北迁飞。一批又一批,持续好几个星期,总数超过十亿只,像乌云一般涌过密西西比河上空。知更鸟边飞边鸣,那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仿佛是一阵阵的进行曲。随后它们就会分成两路:西路沿着苏里河向北,越过平原、落基山脉、加拿大,一直飞到阿拉斯加;东路则沿着俄亥俄河向东北飞,一直到加拿大境内。有时候,路上的气温骤降,知更鸟又会折回温暖地区暂避。它们每天的行程大约三十到五十公里,不时的停下来在田野上捕食昆虫。知更鸟在北方产卵繁殖以后,到了冬天,又会浩浩荡地回到南方来越冬。 在迁飞的途中,知更鸟总是在白天飞行,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小夜曲”的鸟儿。知更鸟的鸣声宛转,曲调多变,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知更鸟则喜独居,它们圈地为主,沟通仅止于求偶和对于侵犯者的驱逐。 巴菲特关于知更鸟的名言(关于股市):“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很有意义。 |
地螾 | 地螾 地螾(yǐn),蚯蚓也。《史记·封禅书》:“ 黄帝 得土德,黄龙地螾见。”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螾,丘蚓也。” 另有解释:黄龙、地螾均指躯体盘旋宛曲之虫,它主要指金龟子一类昆虫的幼虫。 |
衣蛾 | 衣蛾 衣蛾(Tinea pellionella)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谷蛾科(Tineidae)衣蛾属(Tinea),分布广泛,是全球性的储物害虫。 衣蛾,幼虫是一个小型褐色的毛毛虫,一般藏在丝质的袋状物或网状物(称为筒巢)内,在墙壁上可见到一个黏着水泥的纺锤形丝袋,内有一深褐色头的幼虫。成虫为浅黄色的蛾子,惧光。如将其按死,会发出难闻气味。 幼虫会吐丝作茧,存储羊毛、软体家具、毛皮、地毯、毛毯、鱼粉、化纤羊毛、棉混纺织物均可供幼虫取食。幼虫多存在于衣服存储室,软垫家具缝里。衣蛾体质很弱,飞的不远,限制了其活动范围。特别喜爱纺织品,沾有食物或其它污染,衣领或衣服折叠处也可见到衣蛾的踪迹。(纯棉的衣物较不易受害) 当衣柜出空时,以陶斯松等喷洒衣柜。经处理后将衣服放回,衣柜要关紧,在上层放一些樟脑丸(萘丸)等(依指示放入所需的量),谨记勿把有沾到污泥的衣服放入,因为汗味更易吸引衣蛾。 |
螟蛾 | 螟蛾 螟蛾,鳞翅目蛾亚目螟蛾科的通称。全世界已有1万种以上 ,中国记录有1000余种,螟蛾身体细长脆弱,小型或中等大小。有喙或者萎缩。有单眼及复眼。触角细长。幼虫一生蜕皮4~5次,分5~6龄。蛹裸露纺锤形。 在茎秆内、树杈间、土壤中吐丝化蛹。成虫在夜间飞翔。但在仓库和居室内不论白天夜晚都活动。成虫寿命约一周左右。发生世代随同种类而异。多数种类一生须转换寄主,能迁移。以幼虫越冬。 |
大蟲 | 大虫 (汉语词汇)大虫是个汉语词汇,拼音dà chóng,指老虎。在《水浒传》武松打虎中曾经提到。老虎为最大猫科动物之一,是亚洲最顶级的食肉动物。 大虫是个汉语词汇,拼音dà chóng,指武松打虎时该老虎的特定名称。 |
灰蝶 | 灰蝶 灰蝶 gossamer-winged butterfly ,鳞翅目(Lepidoptera)灰蝶科(Lycaenidae)的昆虫。均为中型或小型蝶类(翅展1~3公分),敏捷,纤细。全世界已记载4 500余种,分布全世界;中国已知279种。 |
鲣鸟 | 鲣鸟 (热带海鸟)鲣鸟是一种热带海鸟,与塘鹅有亲缘关系。其身体大小与大海鸥相当,嘴又长又尖, 尾部成楔形,腿和脚的颜色鲜艳。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鲣鸟的食物是鱼和鱿鱼,为了捕食这些食物,它通常要从高处俯冲下去。鲣鸟属于大型海鸟,是南海诸岛数量最多的鸟类,也是南海诸岛产鸟粪最多的主要鸟类。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繁殖于西沙群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白腹(红脚)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 (汉语词语)词语解释 1、[gannet] 构成鲣鸟科(Sulidae)若干大的、蹼足、食鱼的海鸟之一,飞行距离远,长时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岛上。 2、鸟名。体长近七十厘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强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飞捕食鱼类。 |
迟徐 | 迟徐 chí xú (迟徐) 亦作“遟徐”。犹缓慢。《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见者呼之曰:‘ 蓟先生 小住。’并行应之,视若遟徐而走马不及。” 何其芳 《画梦录·独语》:“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笔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的爬到我的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
婆羅門舞 | 辞典解释婆罗门舞 pó luó mén wǔ 舞蹈名。相传为天竺婆罗门教中的舞蹈。 《太平广记.卷四七五.昆虫类三》:「昨上巳日,吾从灵芝夫人过禅智寺。于天竺院观右延,舞『婆罗门』,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 |
蜚征 | 蜚征 指飞禽走兽 《大戴礼记·四代》:“於时鸡三号以兴庶虞,庶虞动,蜚征作。” 王聘珍 解诂:“蜚征,谓禽兽昆虫。” 章炳麟 《訄书·封禅》:“当是时也,天造草昧,榛薄四塞,雄虺长蝮,尽为颛民害。人主方教民佃渔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议礼。” |
遲徐 | 迟徐 chí xú (迟徐) 亦作“遟徐”。犹缓慢。《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见者呼之曰:‘ 蓟先生 小住。’并行应之,视若遟徐而走马不及。” 何其芳 《画梦录·独语》:“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笔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的爬到我的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
鰹鳥 | 鲣鸟 (热带海鸟)鲣鸟是一种热带海鸟,与塘鹅有亲缘关系。其身体大小与大海鸥相当,嘴又长又尖, 尾部成楔形,腿和脚的颜色鲜艳。此鸟两翼较长,体长约0.7米,体重一公斤左右,两足趾间有蹼,善游泳,善于捕捉小鱼和昆虫,仅在夜间及孵卵期间停留在海岛上。鲣鸟的食物是鱼和鱿鱼,为了捕食这些食物,它通常要从高处俯冲下去。鲣鸟属于大型海鸟,是南海诸岛数量最多的鸟类,也是南海诸岛产鸟粪最多的主要鸟类。它们早出晚归,非常勤劳。渔民也常跟着它们追捕鱼群,亲切地称鲣鸟为“导航鸟”。繁殖于西沙群岛,于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白腹(红脚)鲣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鲣鸟 (汉语词语)词语解释 1、[gannet] 构成鲣鸟科(Sulidae)若干大的、蹼足、食鱼的海鸟之一,飞行距离远,长时期逗留在海上,大群繁殖,主要生活在海岛上。 2、鸟名。体长近七十厘米,大部分呈深棕褐色,喙强而平直,常成群在海面低飞捕食鱼类。 |
鳞介 | 鳞介 鳞介,汉语词汇。 拼音:lín jiè 释义:1、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2、比喻卑贱小人。 宋 黄庭坚 《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记载:“士弊禾黍恶,水烦鳞介劳。” |
鱗介 | 鳞介 鳞介,汉语词汇。 拼音:lín jiè 释义:1、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2、比喻卑贱小人。 宋 黄庭坚 《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记载:“士弊禾黍恶,水烦鳞介劳。” |
火田 | 火田 火田,拼音huǒ tián,出自《礼记·王制》。 |
蛊毒 | 蛊毒 (传说,苗疆蛊毒)蛊毒,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癫蛊、情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
蠱毒 | 蛊毒 (传说,苗疆蛊毒)蛊毒,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癫蛊、情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
中路梆子 |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强出窝”。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 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 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 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 (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 (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 从2O年代起,山西梆子由于部分老艺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维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现出了太谷锦艺园等上三班好戏。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后来山西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如太谷富庆园科班、榆次坤梨园科班、祁县小同梨园科班、盂县承庆园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户,进行培训。就连当时的老艺人说书红、玉兰旦、有福旦、五月鲜、二牛旦、盖天红、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万山等,也纷纷招收女弟子,随班边教边演。所以到“七·七事变”前,山西梆子的舞台名伶,绝大多数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董翠红、董桂花、黄彼楼、镭莲花、撼莲春、牛桂英、郭凤英、郭兰英、冀美莲、孙福娥、花艳君、丁艳霞、乔玉仙、张美琴、梁小云、刘芝兰、冀兰香、郭红梅、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银柱、郑雅楼、赵月楼、王正魁等极少数人。 山西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作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横遭劫难 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以上是使山西梆子从高峰向下滑的内因所在。然而使其惨遭摧残的外因是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迫使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入改行种地,部分人收缩到太原,榆次戏园之内,部分人如三儿生、盖天红等则受尽日军欺凌,含恨而死。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以崭新的面貌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而在日军侵华的 8年中,敌占区广大农村观众,却与山西梆子基本隔绝,农村个人承班的现象也不复存在。直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返太原,组织文宣队之类,才偶尔演出,但班内艺人受尽地方官僚、土豪等的凌侮和压榨,哪有艺术表演可言。 纵观抗战前后的10多年间,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难,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时期。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
地质年代 |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气分 | 气分 气分一词在中医中主要有三处代指,一是指属气的范围的功能及活动,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二是卫气营血辩证中气分证的简称,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以中焦阳明为主,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围较广。三是《金匮要略》中气分病的简称。指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之病。《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
燕雀 | 燕雀 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 |
毛孔 | 毛孔 毛孔是指脱除毛根后皮或革的粒面上露出来的孔状结构。不同的动物皮具有不同的毛孔大小和特殊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粒面纹路。毛孔指的毛囊口,它是毛囊和皮脂腺的共同开口,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毛孔除了是一般人最熟知“长出毛发的孔”,它还有许多重要功能,其中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能排泄皮脂腺的分泌物。 |
氣分 | 气分 气分一词在中医中主要有三处代指,一是指属气的范围的功能及活动,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二是卫气营血辩证中气分证的简称,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以中焦阳明为主,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围较广。三是《金匮要略》中气分病的简称。指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之病。《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