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字的四字词语
有国字的四字词语:1. 国泰民安;2. 国士无双;3. 国色天香;4. 国家大事;5. 国富民强;6. 国际化趋势;7. 国泰民康;8. 国之重器;9. 国运昌隆;10. 国防建设;11. 国耻未雪;12. 国恨残存;13. 国策民生;14. 国泰民治;15. 国家荣誉;16. 国泰民丰;17. 国事如山;18. 国家机密;19. 国泰民宁;20. 国家大典
有国字的四字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中国字 | 中国字 (词语本义)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
汉字 | 汉字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韩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
漢字 | 汉字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韩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
中國字 | 中国字 (词语本义)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
文字狱 |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朝鲜、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事件。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自西汉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中之文字触怒汉宣帝而遭腰斩以后,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嘉庆帝亲政后改变了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着手平反,此后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 |
文字獄 | 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朝鲜、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事件。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自西汉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中之文字触怒汉宣帝而遭腰斩以后,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嘉庆帝亲政后改变了乾隆朝的文字狱政策,着手平反,此后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 |
字母表 | 字母表 大约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Phoenician)是一种闪米特人语言。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在现今的突尼斯)。原本的原始西奈字母是象形文字,然而到腓尼基字母时代,有些字的意思已改变了。由于字母本来是刻在石上,所以多数字母都是直线和方形的,就像古日耳曼字母一样。虽然之后有多一些较曲线的版本,成了罗马时代的北非新迦太基字母。 腓尼基语通常由右到左写,而有些文字使用了左右往复书写法(boustrophedon, 又称耕地写法)。 部分字母有另一种书写表达方法, 例如 taw 可以写成似一个 '+' 号而不用 'x' 号, heth 可以有两条横线穿过。拉丁字母 X 来自希腊字母 Χ 的发音,而不是直接由 Ξ (samekh-inspired 字 |
苗文 | 苗文 苗文是苗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是至今存世的只有在湖南城步发现有些苗文碑,只是零零散散,已经无法作为系统的语言文字。 建国后,国家用拉丁字母为苗族制定了四套拼音文字,加上国外苗族的国际苗文,现在一共有五套拼音苗文通行。 |
国音 | 国音 “全国共同遵用之标准音,名曰国音。” 国音始于1920(民国九)年经当时教育部公布在案的《国音字典》,其后改编为《国音常用字汇》。 国音分为“老国音”(《国音字典》)和“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又有“国音字母”两式,第一式为“注音字母”(后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改称“译音符号”)。 |
方块字 | 方块字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
瓦当 | 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
瓦當 | 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
方塊字 | 方块字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
十字坡 | 十字坡 (中国地名)十字坡,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与河南濮阳范县交界口处,传说系《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夫妇开店结交江湖好汉的地方。原十字坡有座小石桥,桥旁有一亭,亭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十字坡”3个大字。于1958年山东省修桥时,亭、碑均被山东范县拆掉。 |
结绳 | 结绳 (一般结绳方法)解释:将两根绳子扎接起来(将绳子的两端连接在一起)。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现在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有用结绳来记事的。 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老子》一书中也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说法。据此估计古代先民确曾采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详细情况现已无从考证。汉代学者郑玄为《周易》作注解时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也只是一种推测。 |
結繩 | 结绳 (一般结绳方法)解释:将两根绳子扎接起来(将绳子的两端连接在一起)。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现在某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有用结绳来记事的。 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老子》一书中也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说法。据此估计古代先民确曾采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详细情况现已无从考证。汉代学者郑玄为《周易》作注解时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也只是一种推测。 |
筹算 | 筹算 筹算是中国古代的计算方法之一,以刻有数字的算筹记数、运算,约始于春秋,直至明代才被珠算代替。 |
有巢氏 | 有巢氏 (中国远古时代部落首领之一)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五氏之一,是昊英氏之后的又一位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 史传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 《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
籌算 | 筹算 筹算是中国古代的计算方法之一,以刻有数字的算筹记数、运算,约始于春秋,直至明代才被珠算代替。 |
刀币 | 刀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 (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 |
刀幣 | 刀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 (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 |
笔画 | 笔画 笔画(bǐ huà)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弯()、钩(亅)”,又称“永字八法”。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 |
筆畫 | 笔画 笔画(bǐ huà)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弯()、钩(亅)”,又称“永字八法”。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 |
成语 | 成语 (汉语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大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
國音 | 国音 “全国共同遵用之标准音,名曰国音。” 国音始于1920(民国九)年经当时教育部公布在案的《国音字典》,其后改编为《国音常用字汇》。 国音分为“老国音”(《国音字典》)和“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又有“国音字母”两式,第一式为“注音字母”(后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改称“译音符号”)。 |
成語 | 成语 (汉语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大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
急脚递 | 急脚递 急脚递是我国宋代快速军邮制之称谓。它是在北宋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初期只是在全国重点地区和线路上设置。现存史籍中关于急脚递的最早记载是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三月,“诏西北两路急脚铺军士,除递送真定总管司及雄州文书外,它处不得承受”(《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四)。当时宋在边境上设立急脚递,以日行400里的速度,“传送边(关)上机宜切要文字”,直达首都汴梁。至宋神宗时,又有金字牌急脚递。金字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传递速度比一般急脚递还要快。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宋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传递时“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予备人出铺交受”(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金字牌急脚递如同古之羽檄,中国历史上有关其最著名的一段史实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12道金字牌传达命令,勒令在抗金前线作战的岳飞退兵。 |
木版水印 | 木版水印 (中国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水印字画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
五常 | 五常 (汉语词语)◎五常wǔcháng (1)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义、礼、智、信 (2) [(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纲五常 (3) [the five elements]∶五行 (1).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书·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 孔颖达 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2).谓金、木、水、火、土五行。 《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郑玄 注:“五常,五行也。” 《云笈七签》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 (3).谓仁、义、礼、智、信。 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 《水浒传》第一一○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4).即五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5).指 三国 蜀 马良 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马良 字 季常 , 襄阳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 刘家 则三嘏扬芳, 马氏 则五常擅美。” 【医】normal mo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名词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 fidelity |
急腳遞 | 急脚递 急脚递是我国宋代快速军邮制之称谓。它是在北宋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初期只是在全国重点地区和线路上设置。现存史籍中关于急脚递的最早记载是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三月,“诏西北两路急脚铺军士,除递送真定总管司及雄州文书外,它处不得承受”(《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四)。当时宋在边境上设立急脚递,以日行400里的速度,“传送边(关)上机宜切要文字”,直达首都汴梁。至宋神宗时,又有金字牌急脚递。金字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传递速度比一般急脚递还要快。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宋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传递时“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予备人出铺交受”(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金字牌急脚递如同古之羽檄,中国历史上有关其最著名的一段史实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12道金字牌传达命令,勒令在抗金前线作战的岳飞退兵。 |
絲國 | 丝国 【拼音】:sī guó 【汉字】:丝国 古代 希腊 和 罗马 人称 中国 为“丝国”。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四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 中国 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 罗马帝国 ,人们把 中国 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 丝国,也称塞里斯(Seres,Σηρες),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因中国在西汉时期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Seres这个名字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繁体字:丝;简体字:丝;汉语拼音:sī)。而Seres它本身又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的来源。 |
標準字體 | 辞典解释标准字体 biāo zhǔn zì tǐ 经过整理、确定写法标准的字体。有如唐代人所称的「字样」。教育部曾委托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研订常用、次常用、罕用国字标准字体,并于民国七十一年九月公布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七十一年十二月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七十二年十月公布罕用字体表。 德语 normale Schrift (S) |
英尺 | 英尺 正如同英尺的英文单词意义一样,foot简称 ft ,古英国时期因为没有国际公认的度量单位,所以人们往往使用自己的脚来测量实地的面积,久而久之,一种基于成年男子单脚的长度就被公认为英国等国家认可的标准度量衡。德国人出了一招,让最早从教堂出来的16个男子量出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商就是一尺。 (1) [foot]∶根据人脚长度而定的古时和现代的各种长度单位中的任何一种;尤指一般用于英语国家的长度单位,等于1/3码或12英寸。 (2) [footer]∶长度或高宽度为特定英尺数目的人或物。 英尺,旧时写作“呎”,是英国及其前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使用的长度单位。美国等国家也使用。 在中国台湾与香港,仍然写作“呎”(读作“英尺”)。内地也曾使用这个汉字,1977年在《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加以废除。 “呎”是近代新造的字,借用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尺”,并加口旁以示区别。 2英尺4英寸(2 feet 4 inches)通常写作2′−4″、 2′ 4″或2′4″。 |
齐刀 | 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
齊刀 | 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
分茶 | 分茶 分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它是用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适用于表现中国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麈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黄遵宪《日本国志·物产志》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云云,可以参观。” |
假名 | 假名 (日语注音)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kana)”。汉字为“真名(mana)”。 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十世纪起。 早期的日语没有文字系统,自汉字传入日本,日语开始用汉字来书写。当时的日语文字系统和今天的汉语文字系统一样是单一的,不过,日语的文字系统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状态。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并排列成五十音图。 |
富士山 | 富士山 富士山(日文:ふじさん,英文:Mount Fuji)是日本国内最高峰,日本重要国家象征之一。横跨静冈县和山梨县的活火山,接近太平洋岸,东京西南方约80公里。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作为日本的国家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日本诗人曾用“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赞美它。 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类。自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了18次,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此后休眠至今。 2002年8月(日平成十四年),日本国土地理院重新测量富士山的高度,为3775.63米。2004年,浅间寺收归了富士山3360米以上的所有权,所以富士山属于私人土地,日本政府并没有该山的使用权,只有租赁权。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将日本富士山列《世界遗产名录》,富士山从而成为日本的第17处世界遗产。 |
杂言诗 | 杂言诗 杂言诗,中国诗歌体裁之一。于元曲出现后达到巅峰。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
雜言詩 | 杂言诗 杂言诗,中国诗歌体裁之一。于元曲出现后达到巅峰。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
弹词 | 弹词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人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
十字军东侵 | 1096-1291年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的侵略性远征。前后共八次。远征军以拯救被“异教徒”(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圣地为借口,士兵衣服上缝有十字标志。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等国家。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收复。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丧失,标志十字军东侵的最终失败。 |
永嘉四灵 |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指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
彈詞 | 弹词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人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
禮器碑 |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
礼器碑 |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
永嘉四靈 |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指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
撿字紙 | 辞典解释捡字纸 jiǎn zì zhǐ 捡拾有文字的废纸集中烧掉。因中国自古以来,学问知识为人所敬重,所以写有文字的纸张便受到特别的处理。在清末有「字纸会」的宗教团体,常雇工人到处拾取字纸,再集中烧毁。 |
草签 | 草签 草签,是指条约正式签署前的认证约文的方式。草签表明各谈判方对于约文将不再作实质性变更。草签时,谈判代表只需要将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签上即可(我国签姓)待核准的签署同样发生认证约文的效果。一旦本国核准,待核准的签署即可发生签署的效力,不需要另行签署。 1969年5月23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所通过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对条约法最系统、全面的编纂。共85条,其中大部分是现有国际习惯规则的条文化,但也含有不少新的内容。公约于1980年1月27日生效。公约的许多规定是针对正式的、完全形式的条约而制订的,对于简易形式的条约不完全适用。 |
草簽 | 草签 草签,是指条约正式签署前的认证约文的方式。草签表明各谈判方对于约文将不再作实质性变更。草签时,谈判代表只需要将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签上即可(我国签姓)待核准的签署同样发生认证约文的效果。一旦本国核准,待核准的签署即可发生签署的效力,不需要另行签署。 1969年5月23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所通过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是对条约法最系统、全面的编纂。共85条,其中大部分是现有国际习惯规则的条文化,但也含有不少新的内容。公约于1980年1月27日生效。公约的许多规定是针对正式的、完全形式的条约而制订的,对于简易形式的条约不完全适用。 |
琴书 | 琴书 琴书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
日月旗 | 日月旗 日月旗,出现于明朝对外贸易活动中。出自《穆天子传》卷六:“日月之旗,七星之文。” 明朝的商船看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商船在船头都挂了一面国旗,这样在海上有利于区别。于是明朝商船也在船头挂一面“国旗”,表示是明朝。 商船悬挂的非官方明朝“国旗”,因为是非官方的,标准就不清楚,所以你会看到旗帜的底色一面是绿色,一面是黄色。可见大家也只是意思意思而已,不会讲究百分之百准确,而且首先也没标准。 在明朝并未有国旗一说,虽说民间拿日月旗代表明朝,但从未将该旗定义为明朝国旗。 此外还有谣传说明朝的国旗是这样的——日月旗(概述里的图片),刚好是一个“明”字。按理说这面“国旗”想象力十足,也最符合明朝,但事实上这真的只是谣传而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明朝商船使用过这种国旗的图案,况且商船们也懒得画。 网上流传近年来在南洋等一些地区所打捞的明代船只上发现过这种旗帜,才使得日月旗重新面世。但是现实中没有任何考古实物展出,再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旗帜在海底几百年不腐烂。 |
山西 | 山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山西,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截至2017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497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007美元。常住总人口3702.35万人。 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中国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著名的有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祁县乔家大院等。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 |
琴書 | 琴书 琴书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
祇洹精舍 | 祇洹精舍 祇洹精舍,①梵文Jetavanavihara,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亦简称“祇园精舍”。古印度佛教圣地之一。大约相当现在的塞特马赫特(Set mahet或Sanetn maheeh)地方。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Kosala,亦作“拘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Jeta)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作为释迦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祇陀太子仅出卖花园地面,而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迦。因以两人名字命名此精舍,称为祇树给孤独园。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唐玄奘去印度时,精舍已毁。②中国近代佛教研学机构。1907年成立于南京。由杨仁山创立,设于金陵刻经处。以复兴印度佛教并弘传于世界为目标。招集僧俗青年二十余人,研习佛学。课程除佛学外,尚有国文、英文、梵文等。杨仁山自编课本,讲授佛典,苏曼殊教梵文、英文,谛闲讲天台教观。太虚、欧阳竟无、梅光羲、仁山等均为精舍学员。 |
后羿 | 后羿 (五帝时期人物)后羿,本称“羿”、“大羿”、“司羿”,五帝时期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 羿在年仅五岁的时候被父母抛弃在深山,自幼在山林中成长。他善于射箭,后来成为射师,被帝尧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羿曾经帮助帝尧射下九日,匡扶黎民。人们尊称他为“羿、大羿”。 (由于夏朝有穷国君主后羿的名字里也有“羿”字,且也善射,所以后人容易将二人的事迹、称呼混淆。) |
明信片 | 明信片 (可直接投寄载有信息的卡片)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写有文字内容的带有图像卡片,图像可以是摄影,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设计……投寄时必须贴有足够面值的邮票 。其正面为图像,反面写收件人邮编、地址和姓名,其他区域写下你想对收件人说的话。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密性,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明信片邮资较普通信函资费便宜。依据中国邮政业务说明,一般民众可自行印制明信片但不得标志“中国邮政”,因此许多人会称邮局发行之明信片为“邮政明信片”(postal card,带邮资符),而民间印制者则以泛称之“明信片”(postcard) 指称。 |
真腊 | 真腊 真腊(kmir), 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是中国古代史书对中南半岛吉蔑王国的称呼。真腊国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之中,远及秦汉。 真腊原为扶南的属国,在扶南北方,国王刹利氏。6世纪中叶,真腊国公主嫁扶南国一王子巴法瓦尔曼为妻。后真腊国王去世,真腊公主驸马巴法瓦尔曼继位为真腊国王。扶南国王去世后,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欲兼任为扶南王,与扶南国王法定继承人,扶南国太子发生纠纷;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国,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建都伊赏那补罗城,伊赏那补罗又名伊赏、伊舍。扶南太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分水真腊与陆真腊,后者是老挝。7世纪末叶,真腊国王刹利·质多斯那灭扶南国。刹利·质多斯那去世,伊图那先继位为真腊国王。公元9世记初,水陆二真腊又归统一,且又重新取得了独立地位,并于公元802建立了吴哥王朝,与唐元明三朝接壤。建国后的吴哥王朝,国势强盛,文化繁荣。对中南半岛几乎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国也奠定了中南半岛诸国的文字基础和宗教基础。王城建筑雄伟,建有世界闻名的吴哥窟,疆域包括今缅甸边境和马来半岛北部地区。 |
圜钱 | 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
圜錢 | 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