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端午节的词语
形容端午节的词语:龙舟、粽子、菖蒲、艾草、五色线、香囊、挂花、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穿香袋、吃咸蛋、挂菖蒲、插艾叶、踩高跷、扯旗子、放烟火、听钟馗讲故事、看龙舞、赏花灯。
形容端午节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午节 | 午节 午节(午节) 端午节的省称。 明 王屋《辛酉端阳日》 诗:“午节今朝是,开尊召酒徒。” 清 焦循 《忆书》五:“督家人治角黍为午节用。” |
端阳 | 端阳 (端午节的别称)端阳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1]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端陽 | 端阳 (端午节的别称)端阳即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1]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
午節 | 午节 午节(午节) 端午节的省称。 明 王屋《辛酉端阳日》 诗:“午节今朝是,开尊召酒徒。” 清 焦循 《忆书》五:“督家人治角黍为午节用。” |
蒲节 | 蒲节 蒲节,拼音是pú jié,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
三节 | 三节 三节,中国对三个大节日的统称。一年之中,因春节或除夕,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夏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三节有种含义,可以表达蚩尤、五观 、殷纣三恶人,指代三镇节度使,表示三段,或者将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另外,武术中将人体和四肢分称“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就全身而言,头为稍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就上肢而言,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言,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
菖蒲节 | 菖蒲节 菖蒲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古代北方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在端午节那天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而来。挂菖蒲、艾草这已是南北城乡的习俗。 |
緑蒲节 | 緑蒲节 l 1.即端午节。民俗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插绿色菖蒲与艾以祓除不祥,故称。 绿蒲节 |
绿蒲节 | 绿蒲节 l 1.即端午节。民俗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插绿色菖蒲与艾以祓除不祥,故称。 绿蒲节 |
三节两寿 | 三节两寿【解释】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端午索 | 端午索 端午索是节日习俗,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避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
三節 | 三节 三节,中国对三个大节日的统称。一年之中,因春节或除夕,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夏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三节有种含义,可以表达蚩尤、五观 、殷纣三恶人,指代三镇节度使,表示三段,或者将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另外,武术中将人体和四肢分称“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就全身而言,头为稍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就上肢而言,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言,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
粽子 | 粽子 (节庆食物)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
蒲節 | 蒲节 蒲节,拼音是pú jié,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
綠蒲節 | 绿蒲节 l 1.即端午节。民俗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插绿色菖蒲与艾以祓除不祥,故称。 绿蒲节 |
插艾 | 插艾 插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ā ài,是指中国端午节的一种风俗,每年端午节,民间都要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表示驱邪避灾,确保平安的意思。出自《岁时广记·端午·插艾花》。 |
菖蒲節 | 菖蒲节 菖蒲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古代北方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在端午节那天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而来。挂菖蒲、艾草这已是南北城乡的习俗。 |
辟兵繒 | 辟兵缯 古代端午节避邪饰物。端午节时系绕臂上的五彩丝线。谓可防避兵灾瘟疫,故名。 |
辟兵缯 | 辟兵缯 古代端午节避邪饰物。端午节时系绕臂上的五彩丝线。谓可防避兵灾瘟疫,故名。 |
采艾 | 采艾 采艾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在鸡未鸣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
龙舟 | 龙舟 (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是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浙江大学为龙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佛道艾 | 佛道艾 即伏道艾。 宋 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 汤阴 伏道 ,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参阅 宋 范成大 《揽辔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艾》。 |
採艾 | 采艾 采艾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在鸡未鸣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
龍舟 | 龙舟 (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是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浙江大学为龙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斗龙舟 | 斗龙舟 斗龙舟,亦称“扒龙船”。端午节况渡活动,流行于台湾近海地区。是纪念和祈求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舟长五丈多,由五块大樟木板制成。舟有龙头、龙尾,舟身涂满彩色鳞甲,上插红布长旗,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船尾画有免征稻谷的图案,每船划手有15-30人不等。端午日,人们先扛着龙船沿街游行,商店鸣放鞭炮,烧香礼拜。比赛前,举行拜龙船仪式,然后各船下水,以击锣声为令,竞赛开始,先到目的地的为胜。经过数次争夺,才定输赢。 龙舟,即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
续命缕 | 续命缕 古代端午节避邪饰物。“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旧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谓可以避灾延寿,故名续命缕亦作续命丝 。 |
鬥龍舟 | 斗龙舟 斗龙舟,亦称“扒龙船”。端午节况渡活动,流行于台湾近海地区。是纪念和祈求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舟长五丈多,由五块大樟木板制成。舟有龙头、龙尾,舟身涂满彩色鳞甲,上插红布长旗,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船尾画有免征稻谷的图案,每船划手有15-30人不等。端午日,人们先扛着龙船沿街游行,商店鸣放鞭炮,烧香礼拜。比赛前,举行拜龙船仪式,然后各船下水,以击锣声为令,竞赛开始,先到目的地的为胜。经过数次争夺,才定输赢。 龙舟,即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
續命縷 | 续命缕 古代端午节避邪饰物。“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旧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谓可以避灾延寿,故名续命缕亦作续命丝 。 |
长命缕 | 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
長命縷 | 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
襞方 | 襞方 bì fāng 襞方 旧时端午节风俗之一。谓用五色丝缠纸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为四方,黄居中央)缀于胸前,以示妇人养蚕之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於胸前,以示妇人计功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端午彩索》:“裁色缯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於衣,而黄缯居四色缯之中,以此缀诸衣上,以表蚕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积而会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彩线系臂益文也。” 乌丙安 《民俗学丛话·<五彩丝·粽子·龙舟>》:“至于彩丝缠折方,正是《荆楚岁时记》所说:‘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计功也。’” |
钗头符 | 钗头符 钗头符,拼音是chāi tóu fú,端午节避邪的一种头饰。 |
蕤宾 | 蕤宾 蕤宾,汉语词汇。 拼音:ruí bīn 释义:1、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2.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3.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 |
蕤賓 | 蕤宾 蕤宾,汉语词汇。 拼音:ruí bīn 释义:1、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2.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3.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 |
釵頭符 | 钗头符 钗头符,拼音是chāi tóu fú,端午节避邪的一种头饰。 |
三節兩壽 | 【解释】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重五 | 重五 重五,读音chóng wǔ ,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重午。最早见于宋人王楙的《野客丛书·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出自清姚鼐 《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万夫呼噪。”。 |
经筵 | 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
經筵 | 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
蒲龙艾虎 | 蒲龙艾虎 pú lóng ài hǔ 蒲龙艾虎(蒲龙艾虎) 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
五毒饼 | 五毒饼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 |
蒲龍艾虎 | 蒲龙艾虎 pú lóng ài hǔ ㄆㄨˊ ㄌㄨㄙˊ ㄞˋ ㄏㄨˇ 蒲龙艾虎(蒲龙艾虎) 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端阳》:“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
五毒餅 | 五毒饼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 |
五时节 | 五时节 五时节即端午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
彩丝系虎 | 彩丝系虎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彩丝系虎" |
合欢结 | 合欢结 hé huān jié 1.以绣带结成双结,象征夫妇和好恩爱。 2.辽俗之一。端午节以五采丝带缠臂,谓之合欢结。 |
香包 | 香包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凌波军 | 凌波军 凌波军,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曾令各郡民众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得胜者赏给银碗,称为打标。后尽收编为水军,号称凌波军。 |
命縷 | 命缕 命缕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ìng lǚ,基本意思是长命缕的简称,又称五丝命缕。长命缕为五色丝,旧俗于端午节系臂,传说可祈福消灾。见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十四》。 |
仪方 | 仪方 仪方,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具体含义已经很难详考,只知道始于上古,到明朝时已不再流行,清朝中期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 |
儀方 | 仪方 仪方,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具体含义已经很难详考,只知道始于上古,到明朝时已不再流行,清朝中期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 |
合歡結 | 合欢结 hé huān jié 1.以绣带结成双结,象征夫妇和好恩爱。 2.辽俗之一。端午节以五采丝带缠臂,谓之合欢结。 |
命缕 | 命缕 命缕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ìng lǚ,基本意思是长命缕的简称,又称五丝命缕。长命缕为五色丝,旧俗于端午节系臂,传说可祈福消灾。见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十四》。 |
綵絲繫虎 | 彩丝系虎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彩丝系虎" |
凌波軍 | 凌波军 凌波军,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曾令各郡民众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得胜者赏给银碗,称为打标。后尽收编为水军,号称凌波军。 |
淩波軍 | 凌波军 凌波军,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曾令各郡民众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得胜者赏给银碗,称为打标。后尽收编为水军,号称凌波军。 |
赏午 | 赏午 赏午,即庆赏端午之意。如《红楼梦》三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子等赏午。” |
賞午 | 赏午 赏午,即庆赏端午之意。如《红楼梦》三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子等赏午。” |
龍船 | 龙船 (天子所乘的船)1.天子所乘的船。《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烟销凤盖,波浸龙船。” 2.刻有或画有龙形的大船。 元 柯丹丘 《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 江汉龙船下,东南王气收。”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龙骧’是 西晋 龙骧将军 王濬 ,他以 晋武帝 咸宁 五年(279)十一月率龙船下 益州 ,大举伐 吴 。”参阅《晋书·王濬传》。 3.端午节用为竞渡的龙形船。 宋 孔武仲 《宫词》之一:“十顷西池碧近天,春深调马教龙船。” 清 褚人获 《坚瓠广集·禁放炮》:“《耳剽集》载: 明 制:朝廷每端午日,迎母后幸内治看划龙船。”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
龙船 | 龙船 (天子所乘的船)1.天子所乘的船。《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烟销凤盖,波浸龙船。” 2.刻有或画有龙形的大船。 元 柯丹丘 《题赵子昂诗卷三十韵》:“ 江汉龙船下,东南王气收。”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龙骧’是 西晋 龙骧将军 王濬 ,他以 晋武帝 咸宁 五年(279)十一月率龙船下 益州 ,大举伐 吴 。”参阅《晋书·王濬传》。 3.端午节用为竞渡的龙形船。 宋 孔武仲 《宫词》之一:“十顷西池碧近天,春深调马教龙船。” 清 褚人获 《坚瓠广集·禁放炮》:“《耳剽集》载: 明 制:朝廷每端午日,迎母后幸内治看划龙船。”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