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红旗的词语

形容红旗的词语:1. 雄伟壮观;2. 飘扬高昂;3. 红红火火;4. 红彤彤;5. 红色的;6. 烈烈的;7. 喜庆的;8. 庄严的;9. 挺拔的;10. 鲜艳的;11. 艳丽的;12. 明亮的;13. 亮丽的;14. 灿烂的;15. 豪放的;16. 神圣的;17. 雅致的;18. 高贵的;19. 典雅的;20. 美好的

形容红旗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厢红旗 厢红旗 厢红旗,拼音xiāng hóng qí,是指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
红旗报捷 红旗报捷【解释】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刚才部里来送信,说剑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红旗报捷到京。”【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用作报喜的意思
廂紅旗 厢红旗 厢红旗,拼音xiāng hóng qí,是指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
紅旗報捷 【解释】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刚才部里来送信,说剑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红旗报捷到京。”【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用作报喜的意思
红旆 红旆 hóng pèi 红旆(红旆) 红旗。 唐 高适 《部落曲》:“琱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唐 刘禹锡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 前蜀 韦庄 《题裴端公郊居》诗:“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
紅旆 红旆 hóng pèi 红旆(红旆) 红旗。 唐 高适 《部落曲》:“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唐 刘禹锡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 前蜀 韦庄 《题裴端公郊居》诗:“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
朱幩 朱幩 解释:1.马嚼环两旁的红色扇汗用具。亦用作装饰。 2.引申为华美的车乘。 3.谓赤帜﹑红旗。
标识 标识 标识,意同“标志”(mark;Sign)基本解释: 立标指示位置。详细解释:1. 记号,符号或标志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举一名以为标识耳。”一本作“摽识”。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尝梦入冥,吏引至一处,若官府,两庑皆大屋,贮钱满中,各以官为标识。问之,曰:‘此俸禄也。’”;2. 标明;做出标志。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预以红旗插於水中,标识地分远近。”《元典章·刑部四·杂例》:“所养母狗一只,从来不曾咬人,以此不曾标识。” 注意:【标识】的识旧读zhì,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规范为shí。与【博闻强识(zhì)】的识读音不同。
丹麾 丹麾 红旗 【相关内容】南朝 梁 萧统 《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谷虚流凤管,野绿映丹麾。”
一彪 一彪 表数量,犹言一队 《三国演义》第一回:“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水浒传》第五九回:“只见芒砀山上飞下一彪人马来。”茅盾《子夜》十五:“可是蓦地从侧面冲过一彪人来,象钢剪似的把这女工队伍剪成了两橛。”
旃帛 旃帛 旃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ān bó,亦作“旜帛”。是指红旗。
和珅 和珅 (清朝历史人物)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綪茷 綪茷 綪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iàn fá,意思是红旗。
標識 标识 标识,意同“标志”(mark;Sign)基本解释: 立标指示位置。详细解释:1. 记号,符号或标志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举一名以为标识耳。”一本作“摽识”。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尝梦入冥,吏引至一处,若官府,两庑皆大屋,贮钱满中,各以官为标识。问之,曰:‘此俸禄也。’”;2. 标明;做出标志。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元典章·刑部四·杂例》:“所养母狗一只,从来不曾咬人,以此不曾标识。” 注意:【标识】的识旧读zhì,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规范为shí。与【博闻强识(zhì)】的识读音不同。
上三旗 上三旗 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 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统领权。
旗人 旗人 旗人是明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满族社会制度。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
枪杆子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覆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槍桿子 枪杆子 作  者: 张正隆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字  数: 508000 页  数: 50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010072944 包  装: 平装 定价:¥59.80  还原战争血腥,还原战争雄性,还原战争人性,还原战争真相。 一本关于“四野”历史的正本清源之作,血性作家封笔巨献。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关、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主要发生在共和国元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枪打炮轰中,是鲜为人知的历史中的新闻,是用枪杆子打江山的亲历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只有他们才能一触摸到的那种惟此一次的感觉,也是因此改变了命运的人类中有着共同历史文化的最大的一群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目录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一、胜利来得太快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三、蒋介石步步不跟趟 第二章 “狗皮帽子,进关了!” 一、“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二、四野够荣耀的 三、“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东北虎”之一 第二篇 黄土地 第三章 各打各的算盘 一、“布衣将军”——“战犯录”之一 二、蒋介石缺乏统帅气度 三、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第四章 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 一、郭景云一错再错——“战犯录”之二 二、机断专行——“四野名将录”之一 三、虎扑羊群——“东北虎”之二 四、忠肝义胆——续“战犯录”之二 五、如虎添翼——“东北虎”之三 第五章 瑞雪 一、统帅 二、血战丰台——“东北虎”之四 三、张家口决口 四、傅作义没出一招好棋——续“战犯录”之一 第六章 虎啸津门 一、实话实说——“四野名将录”之二 二、都希望另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天津已是囊中物 四、前线总指挥——“四野名将录”之三 五、虎气——“四野名将录”之四 六、将军原是放牛娃——“四野名将录”之五 七、金汤桥!金汤桥!——“东北虎”之五 八、这个184师“真顽强”呀! 九、“一切为傅负责”——“战犯录”之三 十、共产党没有海军 第三篇 北平和平 第七章 能战方能和 一、“基本方针是彻底解除他们的武装” 二、最痛苦的人是谁?——再续“战犯录”之一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四、傅作义之义——他不是战犯了 五、“杀头将军”与“抹泪将军” 第八章 看红装素裹 一、虎师雄威——“东北虎”之六 二、大改编 三、“到皇帝住的地方看看”——“1949年的感觉”之一 第四篇 下江南 第九章 长江不是三八线 一、蒋介石要“和平”了 二、李宗仁去不掉个“代”字——“战犯录”之四 三、白崇禧一国民党的最后一张王牌一“战犯录”之五 四、毛泽东一口一个“白匪” 第十章 南下!南下! 一、先遣兵团 二、南下工作团 三、国军成了“扒路军” 第十一章 血路 一、5纵还未攻过城呢——“东北虎”之七 二、战江南——“东北虎”之八 三、“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949年的感觉”之二 第五篇 攻心为上 第十二章 识时务者 一、瓜熟蒂落 二、“我是共产党” 三、张轸成了解放军的军长 四、“大好河山” 第十三章 长沙不是四平 一、程潜要为毛泽东划船了 二、陈明仁之明 三、“就范” 四、血火青树坪 第六篇 南下——难下 第十四章 水土不服 一、江南路难行——“东北虎”之九 二、正负40度——“东北虎”之十 三、拉稀生疥打摆子——“东北虎”之十一 四、“南船北马” 五、“又红又绿三道箍,两头细来中间粗——打一物” 第十五章 “粮食问题现成为影响行动的根本问题” 一、一天两顿稀粥——“东北虎”之十二 二、“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 三、粮食!粮食! 四、南方北方 第十六章 “兵强马壮运动” 一、养好本钱 二、三伏练兵 三、“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四、“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跟谁走” 五、“谁不说俺家乡好” 第十七章 走遍中国 一、脚是最宝贵的 二、巾帼风采 三、“漫行中国” 第七篇 红土地 第十八章 大迂回、大包围 一、白崇禧像条泥鳅——续“战犯录”之五 二、渴望决战 三、毛泽东高瞻远瞩 第十九章 并非“反越位战术”——、“那眼睛毒啊” 二、白崇禧太需要场胜仗了——再续“战犯录”之五 三、越级指挥 四、不开会 五、不轻敌 六、“我们要活泼” 七、吃了一个梨 第二十章 红月亮 一、旗宫丁盛——“四野名将录”之七 二、又一道铁闸——“四野名将录”之八 三、白崇禧的命根子——7军. 四、饿虎扑食——“东北虎”之十三 五、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感觉”之三 第八篇 向前!向前! 第二十一章 国民党没有“主场” 一、国民党暗无天日 二、“广东大团结” 三、白崇禧回老家——仍续“战犯录”之五 第二十二章 追穷寇 一、跑进羊城——“东北虎”之十四 二、“此为带最后陆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战”——“东北虎”之十五 三、“将你们的威风从锦州、天津一直显到桂林、南宁去!”——“东北虎”之十六 四、“兄弟部队” 五、“照张狼狈相吧” 六、战争景观 第九篇 解放区的天 第二十三章 接收!接收! 一、接收城市真忙 二、我们是共产党 三、“中南王” 第二十四章 剿匪 一、“打了大仗打小仗,打了大蒋打小蒋”——“东北虎”之十七 二、“山多洞多枪多匪多”——“东北虎”之十八 三、“天下太平,广西大乱”——“东北虎”之十九 第十篇 向天涯 第二十五章 兵发雷州半岛 一、“伯陵防线”——“战犯录”之六 二、“原子手榴弹” 三、船是个大问题 四、虎变蛟龙——“东北虎”之二十 第二十六章 最后一战 一、打江山是为了坐江山——“1949年的感觉”之五 二、迎击最后一颗子弹——“1949年的感觉”之六并“四野名将录”之九 三、23年红旗不倒——“四野名将录”之十 四、大医医国——“四野名将录”之十一 五、要不是他极力推动,海南岛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四野名将录”之十二 第二十七章 跨海之战 一、偷渡——“东北虎”之二十一 二、陆军海战队——“东北虎”之二十二 三、包围、反包围、反反包围——“东北虎”之二十三 四、天涯海角——“东北虎”之二十四 后记 身后有只狼 第一篇 红了黑土地 第一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一、胜利来得太快 黑土地上的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是1948年11月8日在锦西葫芦岛消逝的。 3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国民党最先闯关东的几个军,就是从秦皇岛和葫芦岛登陆的。衬着蔚蓝色的大海,美械、半美械的军人,黄潮般蜂拥上岸,蝗虫样扑向黑土地。几个回合后,东北民主联军就被赶过松花江,在南满则被挤压在濒临朝鲜的临江、蒙江(今靖字)、抚松、长白4个巴掌大的小县。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大喊大叫:共军兄弟们,你们没路走了,快投降吧!不投降就把你们赶进长白山啃树皮,轰进鸭绿江喝凉水! 那时候,要说3年后的黑土地会变成这等模样,别说国民党,连共产党自己都不会相信。 初冬清冷的阳光下,长春在刺鼻的尸臭中喘出了活气儿。比之枪打炮轰、血火飞进的锦州,沈阳应该说基本完好无损。在那村镇大多叫做“窝棚”的辽西平原上,打塌的房屋朝天张着大口,烧焦的树木有的还在冒着青烟,东倒西歪的车炮都成了黑糊糊的铁骷髅,胃囊饱满的野狗、乌鸦兴奋地嬉闹、聒叫着。 先后闯进关东的,加上在各地扩充的,110万国民党军队,只从营口跑掉几万人。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这一刻在做什么? 全力以赴进行史无前例的大接收。 1948年10月26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还在激烈进行时,东北局就在哈尔滨南岗的高岗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首的沈阳军管会。随即抽调干部,进行动员,29日乘专列南下,30日赶到开原时,沈阳尚未解放。军管会就在专列上办公、开会,制定人城守则,准备发布公告,编好一天的《沈阳时报》,连军管会、卫戍区、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招牌都做好了。 专列上的灯光通宵达旦。 11月2日黄昏,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沈阳解放的同时,军管会进入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 在此之前,锦州、长春、鞍山、抚顺、本溪等地,也陆续实施军管。 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或者向当地商会筹借,或者从外地调运,有的城市运粮车队是随军管会一道进城的。长春不用说了,对于这座饿殍之城而言,那是重中之重。辽宁洪涝,沈阳周围各县主要农作物高梁,1948年颗粒无收。我们是共产党,让老百姓吃不饱饭,那算什么为人民打江山,还怎么坐江山? 票子是个大问题。治安是个大问题。恢复供水供电及交通是个大问题。目光到处,那些堆积如山的问题,哪个是容你慢慢来的小问题?就说走路吧,全国各地都是右侧通行,唯独东北还是沿袭伪满时期的左侧通行。有人说解放了,连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军管会开了两次会,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也不能再争执下去了。那时被老百姓称做“电车”的汽车,虽不像今天这样多,可马车、人力车多呀,几乎要复住路面了。人命关天,不迅速决断,随时都可能出事、添乱。 敌机轰炸,重点目标是兵工厂和弹药库。敌特活动,纵火暗杀造谣。几万国民党散俘在街头游荡,流氓和少数贫民乘乱打劫。必须尽快使该停的停下来,该动的动起来,万家灯火簇拥着的城市才能活起来。 东北局抽调4干多新老干部接收沈阳,哈尔滨除看家守摊的外,几乎是倾巢出动了。可偌大个沈阳,区区4千人才哪到哪呀,只能是重要部门、厂矿才派去个军代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城市等着接收呢。 “战锦方为大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 打下锦州,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城外抢运战利品。枪炮、弹药、被服、粮食、罐头,大都是美国货,车拉肩扛,汽油桶则手推脚蹬,像压路机一样轰轰隆隆朝城外滚。 锦州打下来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往城外抢运东西呀?因为当时心里还不大有底,担心东西对进的敌人可能将其重新夺占。 离休前为驻锦州某军副军长的翟文清,自1938年参军后就不断立功,并在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成为战斗英雄。 这位个头不高、身上还嵌着弹片的老人,身体很结实。老人每天4点半起床,到锦州铁路分局广场,那儿有个老年活动中心,伴着音乐做健身操,然后慢跑、快走。每月要交1元钱,许多人认识他,说老军长是战斗英雄,还是解放咱锦州的战斗英雄,不用交钱。他说那是过去的事了。大家说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呀?他说现在咱们都一样,都是在这里健身的老人,我不过是个打过仗的老头,不能搞特殊化。 当年这里叫锦州铁路局,是范汉杰的指挥所之一,充满耳鼓的是枪炮声和冲锋号。“打过仗的老头”,当时是3纵7师2l团8连指导员,率领连队打下辽西省政府大楼,又冲到这里的。是夜间,喘着粗气,全速奔跑。周围枪炮声不断,子弹在路面上犁出一道道火星子,脚下都是砖头瓦块和敌人的尸体。他记得在这个广场上还绊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手上、身上都是血,黏糊糊的。 在东北第一次受伤,是1947年初四保临江中的三保临江的小荒沟战斗,右膝盖被子弹打穿。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雪白血红,那人一会儿就冻僵了。 比天气更冷酷的是形势。三九天,许多官兵穿着单衣。没吃的,扒开没膝深的积雪,翻寻老乡因战乱而没来得及收获的玉米棒子,煮玉米粒子吃。敌人那个猖狂呀,像疯狗似的追撵你,打了败仗也咬住你不放,当了俘虏也不服你。那时候政治教育讲得最多的,也最形象的,就是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爬山头,爬上山头就是胜利。 闯到关东后有个口号,叫“独霸东北”,因为太离谱了,很快就没了声息。翟文清15岁参军,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从未对胜利失去过信心。只是这“山头”要爬到什么时候呀?那时看那形势,少说也得个八年抗战吧? 没想到一打下锦州、长春、沈阳,还有在辽西的那个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国民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稀里哗啦了,就“独霸东北”了。 连毛泽东都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 二、毛泽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忙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 那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平了。 而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后,就在国民党的视线中没了踪影的毛泽东,鱼儿游进大海般隐身在这黄土地的山村农家,筹划、指挥了蜚声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滹沱河边散步。 太阳通红,河水清亮,就像毛泽东的心情和思绪。 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泽东踏动历史的足音中,中国革命正在硝烟中隆隆驰向下一个停靠点一一不,那已经不是停靠点,而是定都北平。 “革命摇篮井冈山”,这是后来的话,还有什么“井冈山道路通天下”。当年一些人是怎么说毛泽东的?“山大王”,“农民领袖”,“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他却放着现成的、正宗的十月革命道路不走,倒把队伍拉上了土匪出没的井冈山,“占山为王”,这不是明摆着的“歪门邪道”吗? “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这话没错。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全中国收入囊中,只能一省、数省一步步地来,就如同今天已被黑土地那数省胜利的现实证明了的那样。问题在于这“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做的却是“夺取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农村有时都站不住脚,让人家撵得到处跑,却惦着去攻打、夺取大城市,这不是没会走就想跑,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吗? 罢工、罢课、示威、游行,人家一出动军队,你就没咒念了。你也拿起枪杆子,在城市里能干过人家?八一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又不得不退出,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城市历来是反动势力最强大的地方,共产党人在城市连生存都困难,又谈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到农村去,到天高地阔的广大农村中去。 井冈山道路一一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之路。 毛泽东“一览众山小”的睿智和气度,在于无论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窘境、险境,都能以其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指点迷津,照亮征程,并一往无前的付诸行动。 正如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而这一刻,一想到东北和包括热河、内蒙东部的那片从未涉足的丰饶的黑土地,毛泽东就激动、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都在东北。而据1943年统计,东北生铁生产量占全国87.7%,钢材占93%,煤炭占49.5%,发电量占78.2%,水泥占66%,铁路、公路长度分别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和将近一半。沈阳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东北还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木材蓄量占全国的1/3。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只要有了东北! 现在有了东北! 东北丰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显见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刻,毛泽东立马想用、也立马可用的,则是黑土地上那支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 1948年11月6日,即辽沈战役结束的第四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包围了黄百韬兵团5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与此同时,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动弹不得。 华北野战兵团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今呼和浩特)和太原。 与初冬的旷野和群山融为一色的西柏坡,随着电台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呼应而来的,都是令毛泽东心旷神怡的捷报佳音。 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大捷,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已由内战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则由120余万人增至300万,翻了一番还多。而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士气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个辽沈战役,把5年打成3年。 问题是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电示“林罗刘”并东北局和华北局:“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1月4日,在给“林罗刘谭”。的电报中,又说明了同样的意见。 而现在,毛泽东准备让林彪提前进关了。 因为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将黄百韬兵团大部歼灭后,有迹象表明华北傅作义系的20个师可能退守绥远,蒋介石的中央军24个师可能海运江南,加强长江下游防线,从而延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的既定方针是:务将华北敌军就地歼灭1 11月16日凌晨4时,毛泽东给“林罗刘”发电,征询意见: 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第二天下午,“林罗刘谭”复电: 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过去因忙于战后问题的处理,还未正式向战士解释此问题,正布置通过各种方式解释此问题。同时新兵和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一大堆困难,都是实情。 自9月12日奔袭北宁线始,到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人未解甲,马未停蹄,就没闲着。锦州血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围歼廖耀湘兵团,再奔去沈阳、营口,急行军,强行军,许多人都累脱相了。战后一些老战友见面,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伤亡也大。攻打锦州的5个纵队和阻援的两个纵队,伤亡都在1/3左右。黑土地上最能打的“虎师”2纵5师,伤亡将近一半。 林彪讲的和没讲的这些困难,毛泽东大体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时,毛泽东再次致电“林罗刘”: 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以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 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带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黄、杨罗耿两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如果使用杨罗耿于察绥方面,亦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罗耿到达绥东之后,利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歼其主力,傅系一退,蒋系必同时南退,使我们两头失塌……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甲)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其一部或大部;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修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乙)不管蒋、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即使说,蒋、傅要撒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陈会攻京沪。
恩华 恩华 恩华,清朝宗室、大臣。镶蓝旗人。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十三年(1833),封三等辅国将军,授散秩大臣。三十年(1850),累官兵部左侍郎,镶红旗总族长,经筵讲官。咸丰三年(1853)正月,署吉林将军,以打牲乌拉地方400里,无业游民以硝土为生,若概行禁止,有碍旗民生计和官用火药,请旨妥议硝土开采售卖章程。二月,升理藩院尚书兼镶红旗汉军都统。时太平军由湖北沿江东下,奉命率吉林、黑龙江官兵赴江南淮、徐一带防堵,又赴援河南解怀庆围,赏黄马褂。太平军由怀庆至山西境,渡河入直隶境,因追征迁延,革职,留营效力。次年卒于军,追赏六品顶带。著有《两汉三国朔闰表》和《两晋南北朝朔闰表》。
恩華 恩华 恩华,清朝宗室、大臣。镶蓝旗人。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十三年(1833),封三等辅国将军,授散秩大臣。三十年(1850),累官兵部左侍郎,镶红旗总族长,经筵讲官。咸丰三年(1853)正月,署吉林将军,以打牲乌拉地方400里,无业游民以硝土为生,若概行禁止,有碍旗民生计和官用火药,请旨妥议硝土开采售卖章程。二月,升理藩院尚书兼镶红旗汉军都统。时太平军由湖北沿江东下,奉命率吉林、黑龙江官兵赴江南淮、徐一带防堵,又赴援河南解怀庆围,赏黄马褂。太平军由怀庆至山西境,渡河入直隶境,因追征迁延,革职,留营效力。次年卒于军,追赏六品顶带。著有《两汉三国朔闰表》和《两晋南北朝朔闰表》。
炎焰 炎焰 1.火焰。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明 杨慎 《恶氛行》:“城西放火银汉红,炎焰尘头高十里。” 2.比喻热烈的情绪。 白平 《凤凰山前的红旗》:“以 凤凰山 前 北店头 为中心的抗 日 红旗,激励着 唐县 广大群众的抗 日 热情,烧起了猛烈的抗 日 的炎焰。”
火旂 火旗 火旗huǒ qí 亦作“ 火旗 ”。红旗,朱旗。
火旗 火旗 火旗huǒ qí 亦作“ 火旂 ”。红旗,朱旗。
暴腾 暴腾 暴躁,急遽上涨 bào téng 暴腾 (1).暴躁。 梁斌 《红旗谱》二六:“他今年秋季才在 河南 区领导了秋收运动,因为性格有点暴腾,人称‘张飞同志’。” 梁斌 《红旗谱》三四:“﹝ 朱大贵 ﹞就是脾气拐孤,碰上还有点暴腾。” (2).急遽上涨。 郭沫若 《羽书集·抗战与觉悟》:“他们的物价一天一天地暴腾起来。”
步屈 步屈 中文:步屈 发音:bù qū 释义:亦作“ 步曲 ”。亦作“ 步蛐 ”。昆虫名。尺蠖的别称。《宋史·太宗纪一》:“癸未, 钜鹿 、 沙河 步屈食桑麦。”《中国谚语资料·农谚》:“要吃梨,刮树皮;要吃枣,打步曲。” 梁斌 《红旗谱》二四:“他成天价粘在园子里,拍土台、打步屈、捉梨虫。” 梁斌 《红旗谱》九:“桃李花正开的时候,姑姑嫂子们在园里举起竿子打步蛐。”
跺跶 跺跶 词语解释 跺跶(跺躂) [stamp] 抬起脚用力踏地 用脚跺跶着地 跺跶(跺躂) 反复踏地。 梁斌 《红旗谱》三:“ 老驴头 那时还年轻,跺躂着两只脚,说:‘ 老祥叔 !你要下 关东 ?不行!’” 梁斌 《红旗谱》二六:“他换上油鞋,跺躂跺躂脚,戴上帽子,就要出门。”
拿败 拿败 ná bài 拿败(拿败) 方言。打败。 梁斌 《红旗谱》八:“一个是 严志和 ,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 梁斌 《红旗谱》四一:“ 张嘉庆 像一只被苍鹰拿败了的百灵。”
暴騰 暴腾 暴躁,急遽上涨 bào téng 暴腾 (1).暴躁。 梁斌 《红旗谱》二六:“他今年秋季才在 河南 区领导了秋收运动,因为性格有点暴腾,人称‘张飞同志’。” 梁斌 《红旗谱》三四:“﹝ 朱大贵 ﹞就是脾气拐孤,碰上还有点暴腾。” (2).急遽上涨。 郭沫若 《羽书集·抗战与觉悟》:“他们的物价一天一天地暴腾起来。”
悍实 悍实 释义 hàn shí ㄏㄢˋ ㄕㄧˊ 悍实(悍实) 憨厚朴实。 梁斌 《红旗谱》六:“越是那样的人儿,她心里越悍实,才能好生跟你过一辈子。” 梁斌 《红旗谱》十三:“ 大贵 心眼悍实。”
白玉京 白玉京 (古龙小说《长生剑》主角)白玉京是古龙笔下《七种武器》中《长生剑》的男主角,浪子。古龙在《长生剑》的开篇引用李白的诗,既点出了书名的来历,也巧妙的引出了书中主人公——白玉京。 他糊里糊涂被卷进了「青龙会」的内讧,却由此得到了一位厉害的女友,袁紫霞。她也许就是「青龙会」的红旗老幺,武功虽不厉害,却有一样武器非常厉害。但她还是没有白玉京厉害。白玉京赢了「青龙会」的红旗老幺,他似乎总是胜者。 白玉京 (汉语词汇)白玉京,汉语词汇,亦指虚无缥缈之意,通天白玉京,指的是人修炼亦可成仙,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悍實 悍实 释义 hàn shí ㄏㄢˋ ㄕㄧˊ 悍实(悍实) 憨厚朴实。 梁斌 《红旗谱》六:“越是那样的人儿,她心里越悍实,才能好生跟你过一辈子。” 梁斌 《红旗谱》十三:“ 大贵 心眼悍实。”
出秀 出秀 chū xiù ㄔㄨ ㄒㄧㄨˋ 出秀 出挑。 梁斌 《红旗谱》三一:“她睁着两只眼睛,看他们一块儿长大。又睁着两只眼睛,看着 春兰 出秀成一个好看的姑娘。” 梁斌 《红旗谱》三八:“ 江涛 人长高了,白白致致,出秀成大人了。”参见“ 出挑 ”。
拿敗 拿败 ná bài 拿败(拿败) 方言。打败。 梁斌 《红旗谱》八:“一个是 严志和 ,那个新拿败的对手,并不放在他的眼里。” 梁斌 《红旗谱》四一:“ 张嘉庆 像一只被苍鹰拿败了的百灵。”
迎风招展 迎风招展【解释】招展:飘动,摇动。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示例】红旗一面~,附近至少一公里的半径内都可以望见。(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六)【近义词】随风飘扬、迎风飘扬【反义词】偃旗息鼓【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迎風招展 【解释】招展:飘动,摇动。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示例】红旗一面~,附近至少一公里的半径内都可以望见。(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六)【近义词】随风飘扬、迎风飘扬【反义词】偃旗息鼓【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红巾军 红巾军 红巾军是元朝末年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又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红巾军的背景起源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江淮一带。
紅巾軍 红巾军 红巾军是元朝末年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又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红巾军的背景起源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江淮一带。
焕灿 焕灿 光焰四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曲壮闵本末》:“戈甲焕灿,旗帜精明。”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御制千字诏》:“宫禁焕灿,楼阁百层。” 赵朴初 《千秋节·一九五九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曲:“红旗焕灿,大地讴歌遍。”
弄潮儿 弄潮儿 (词语)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唐 李益 《江南曲》:“嫁得 瞿塘 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宋 潘阆 《酒泉子》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小引》:“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
礼炮 礼炮 (庆典礼仪使用的烟火炮)礼炮,是举行隆重典礼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目前也有电子礼炮出现,用于民间庆典活动,结婚迎接新娘等,由于电子礼炮耐用、环保、可循环使用,也可以等优势,是普遍被人们接受。 礼炮 (汉语词汇)词目:礼炮 拼音: lǐ pào 注音: 英文:salvo 指举行隆重庆典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 徐迟 《凤翔》:“隆重的时刻到来了,炮兵部队的礼炮轰响。” 李瑛 《献给十月革命的炮击》诗:“十月一日,礼炮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我们扳动枪机的手指间升起。”
玉昆 玉昆 玉昆,满洲镶红旗人,字石轩,曾任清朝凉州副都统、成都将军,也是清朝最后一任成都将军,在任期间建成了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辛亥革命时与革命军谈判,最终和平易帜,解决了旗人安置问题。
弄潮兒 弄潮儿 (词语)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唐 李益 《江南曲》:“嫁得 瞿塘 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宋 潘阆 《酒泉子》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小引》:“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
玉崑 玉昆 玉昆,满洲镶红旗人,字石轩,曾任清朝凉州副都统、成都将军,也是清朝最后一任成都将军,在任期间建成了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辛亥革命时与革命军谈判,最终和平易帜,解决了旗人安置问题。
煥燦 焕灿 光焰四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曲壮闵本末》:“戈甲焕灿,旗帜精明。”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御制千字诏》:“宫禁焕灿,楼阁百层。” 赵朴初 《千秋节·一九五九年十月革命纪念日》曲:“红旗焕灿,大地讴歌遍。”
禮炮 礼炮 (庆典礼仪使用的烟火炮)礼炮,是举行隆重典礼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目前也有电子礼炮出现,用于民间庆典活动,结婚迎接新娘等,由于电子礼炮耐用、环保、可循环使用,也可以等优势,是普遍被人们接受。 礼炮 (汉语词汇)词目:礼炮 拼音: lǐ pào 注音: 英文:salvo 指举行隆重庆典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 徐迟 《凤翔》:“隆重的时刻到来了,炮兵部队的礼炮轰响。” 李瑛 《献给十月革命的炮击》诗:“十月一日,礼炮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我们扳动枪机的手指间升起。”
黑更半夜 黑更半夜【解释】指深夜。【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有好差使就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没良心的忘八羔子!”【示例】自从你们被围,外头也紧了。三天两头,~里抽查。 ◎梁斌《红旗谱》五五【近义词】深更半夜【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深夜
扔崩 扔崩 rēng bēng 扔崩 【释义】亦作“ 扔蹦 ”。象声词。多形容动作迅速。 【出处】《红楼梦》第一一九回:“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 梁斌 《红旗谱》二一:“他扔蹦跳下梨树,紧走了几步。” 周原 《覆灭》十六:“还有人说,如果不是尖刀连搞自由主义,支队扔崩一声过了铁路,说不定现在已经回到家里。”
新来乍到 新来乍到【解释】乍:刚才,起初。形容为时不久或刚刚来到一个新地方。【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别扭的。”【示例】春兰看这人~,倒不怯生。 ◎梁斌《红旗谱》六【近义词】人生地疏【反义词】故地重游、常来常往【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地生疏
新來乍到 【解释】乍:刚才,起初。形容为时不久或刚刚来到一个新地方。【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别扭的。”【示例】春兰看这人~,倒不怯生。 ◎梁斌《红旗谱》六【近义词】人生地疏【反义词】故地重游、常来常往【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地生疏
打迭 打迭 dǎ dié 打迭 犹打迭。收拾。 元 无名氏 《小孙屠》第四折:“母亲暗藏着腹内忧,打迭起心头闷。”《红楼梦》第五七回:“ 紫鹃 听说,方打迭铺盖妆奁之类。”一本作“ 打叠 ”。 梁斌 《红旗谱》五八:“他才收拾了文件,打迭了东西,走出来在教室里散步,听着四周围的声音。”《水浒传》第三回:“喝教许多庄客,把庄里有的没的细软等物,即便收拾,进教打迭起了。”
道口 道口 铁路道口,在台湾及港澳称为平交道,是道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而没有高架桥或隧道。早期的铁路道口有人值守,当火车将通过时,看守挥动红旗或红灯示意所有车辆和行人停止,并使车辆和行人离开轨道。后来,引入了手动或电子的栏杆以挡住公路。栏杆用于阻拦任何车辆和行人闯入铁路。在铁路的早期,许多车辆都是畜力车,因此有必要设立真正的障碍。而现代除了车辆和行人流量大的铁路道口仍有人看守外,大多已自动化运作而无人看守。
豁啷 豁啷 豁啷 象声词。《红楼梦》第九回:“只听豁啷一响,砸在桌上,书本、纸片、笔、墨、砚等物,撒了一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恨得把茶碗向地下尽命的一摔,豁啷一声,茶碗摔得粉碎。”亦作“ 豁啷啷 ”。 梁斌 《红旗谱》四:“等到杨树长了两房高,风一吹大杨树的叶子,像 滹沱河 里流水一样豁啷啷响的时候, 严老祥 舍弃她下了 关东 。”
来之不易 来之不易【解释】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出处】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示例】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啊。 ◎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反义词】轻而易举【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成功来得不容易
摩拳擦掌 摩拳擦掌【解释】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示例】这是第一次出马,人们都~,心里突突跳着准备战斗。 ◎梁斌《红旗谱》四十八【近义词】跃跃欲试【反义词】按兵不动【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蹑悄悄 蹑悄悄 niè qiāo qiāo 蹑悄悄 犹言蹑手蹑脚。 梁斌 《播火记》二九:“ 朱大贵 看爹爹脸上变了颜色,蹑悄悄地走出来,把那杆大红旗从门角上拿下来。” 梁斌 《播火记》四三:“ 朱老星 蹑悄悄上了船,他怕人看见袖子上红色的痕迹,把小褂团在手里,悄悄地坐在船尾。”
飘展 飘展 解释:[float with wind] 随风飘动 引证解释: 飘动,招展。 曹禺 《难忘的印度》:“微风吹动了他们渐渐小了的飘展的头巾和‘纱丽’。” 苗得雨 《山崮赞》:“红石崮,似血染,如一片红旗在飘展。”
身强力壮 身强力壮【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示例】那时,忠大伯还~,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 ◎梁斌《红旗谱》十【近义词】力壮身强、年富力强【反义词】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士
身强力壯 【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示例】那时,忠大伯还~,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 ◎梁斌《红旗谱》十【近义词】力壮身强、年富力强【反义词】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士
疾劲 疾劲 jí jìn 疾劲(疾劲) 犹强劲。 萧三 《满堂红颂》诗:“万树红旗漫卷着疾劲的东风。”
身強力壯 【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示例】那时,忠大伯还~,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 ◎梁斌《红旗谱》十【近义词】力壮身强、年富力强【反义词】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士

其它词语热搜

* 形容红旗的词语:1. 雄伟壮观;2. 飘扬高昂;3. 红红火火;4. 红彤彤;5. 红色的;6. 烈烈的;7. 喜庆的;8. 庄严的;9. 挺拔的;10. 鲜艳的;11. 艳丽的;12. 明亮的;13. 亮丽的;14. 灿烂的;15. 豪放的;16. 神圣的;17. 雅致的;18. 高贵的;19. 典雅的;20. 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