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六十·职官考十四
作者:马端临
○东宫官总叙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中,心也。怿,悦也)。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言养者,积浸成长也)。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 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汉班彪上书曰:“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入则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是以教谕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慎其身者,谨安护之)。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汉孝宣帝欲令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以为示狭,非所以广太子也。后汉顺帝立太子居承光宫,以侍御史种监护。有中常侍卒乘衣车来载太子太子,太傅杜乔忧惧不能止,开门将出,而至,手剑当车曰:
“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常侍来,无尺一,何以得将太子去,何知不与内宠奸臣共挟邪谋?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乃遣乔诣台启自,得中奉敕,乃听之)。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阙废,官司不具(吴孙权即位,孙登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於是东宫号为多士)。晋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惟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至咸宁元年,始置詹事,以领宫事。宋孝武置东宫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马各减旧员之半。后周加置太子谏议员四人。至隋罢詹事,分东宫置门下坊、典书坊(北齐已有典书坊),以分统诸局(比门下、内史二省)。门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师等六局。典书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领内坊。唐置詹事府以统众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诸局(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典书坊为右春坊。咸亨初复旧,景元年又改为之)。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司议郎四人,录事二人,左谕德一人,左赞善大夫五人,崇文馆校书郎二人,亦统六局(六局之中,唯改斋师为典设,余局名与隋同。其六局长官,唯司经置洗马、宫门置大夫,余各置监,以局名冠之,所职如其名。龙朔中,改宫门大夫及诸监并为郎,遂为永制也)。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中舍人二人,舍人四人,录事二人,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通事舍人八人,兼领内坊(内坊置典内二人,掌ト内诸事。诸坊局小吏各有差)。因隋制也。 宋仍唐制,东宫有六傅,下至率更令、仆,右官存而无职司。至道元年,建储闱,置宾客二人,左右庶子、谕德、中舍各一人,并以他官兼充。左右春坊铸印,置吏员,及太子登极则省春坊司,累朝皆然。真宗在东宫建堂习射,名继照堂,有句当官三人(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仁宗在东宫肄学,建堂名资善堂,有都监一人(以入内侍都知、押班充)。
○太子六傅
太子师保二傅,殷、周已有,逮乎列国,秦亦有之(孝公时,商鞅设法黥太子师傅是也)。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后亦有少傅(高帝东征,留太子监关中兵,谓张良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又疏广字仲翁,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又韦玄成、丙吉并为太傅。又匡衡、王丹并为少傅)。后汉太傅礼如师,不领官属,而少傅主太子官属。汉、魏故事,太子於二傅执弟子礼,皆为书不曰令。少傅称臣,而太傅不臣(吴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代并为太子少傅)。
晋泰始三年,武帝始建置东宫,各置一人,尚未置詹事,官事无大小,皆由二傅。 少傅立草,太傅书真,以为储训。并有功曹、主簿、五官。秩与后汉同。皇太子先拜,诸傅然后答之,如弟子事师之礼,二傅不得上疏曲敬。武帝后以储副体尊,遂命诸公居之;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领。时侍中任恺,武帝所亲敬,复使领之,盖一时之制也。咸康元年,以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复领官属。及杨珧为卫将军,领少傅,复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少傅,所置吏属复如旧。二傅皆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晋令》曰:“太子太保,银印青绶。”)。其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石鉴皆领傅、保,犹不置詹事,以终武帝之代。惠帝元康元年,复置詹事(二傅给菜田六顷,田驺五十人,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给赤耳安车一乘)。又愍怀建官,乃置六傅三太、三少,以景帝讳师,故改太师为太帅,通省尚书事,詹事文书关由六傅(《职官要录》曰:“晋太子六傅,各有丞一人。”)。自元康之后,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渡江之后,有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宋有太傅、少傅,各兼丞一人。其保傅并银章青绶。齐与宋同。 武帝时,以王俭为少傅,旧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议接少傅以宾友之礼。梁太傅位视尚书令,少傅视左仆射(《职官要录》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陈因之。自宋以下,惟有傅而无师保。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东宫三少(孝明在东宫,宣武皇帝欲以崔光为太子师傅,光固辞。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宫臣皆从太子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谢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北齐皆有之,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后周不置。隋与北齐同。唐六傅不必备,唯其人,太子出则乘辂备仪,以为后从。贞观中,太宗撰太子接三师之仪:“出殿门迎,太子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先天元年十二月诏:“东宫三师、三少宜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寻罢)。”
宋朝师傅不常设。仁宗升储,置三少各一人。李文定公以参知政事兼掌宾客,及升左相,遂进兼少傅,此宰相兼宫僚之所从始也。丁谓兼少师,冯拯兼少傅,曹利用兼少保,是时实为东宫官,余多以前宰执为致仕官。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待宰相官未至仆射者,及枢密使致仕,亦随本官高下除授。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以待前执政,其少师非经顾命不除。若本官至尚书即除少傅,丞郎、给谏只除少保。若因迁转,则递进一官,至太师即迁司空矣。天禧末,皇太子同听政,乃以首相兼少师、枢密曹利用兼少保。自后神宗、钦宗、孝宗、光宗在东宫,皆不置。开禧三年,史同知弥远自詹事入枢府,乃进兼宾客。已而太子侍立,遂以钱丞相象祖兼太子少傅。明年,景献太子立,并置二相,钱左相改兼少师,史右相兼少傅。未几,右相丁内艰,左相亦去位。又明年,右相起复,遂进兼少师焉。
○太子宾客 汉高帝时,有四人年老,以上慢侮,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谓之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高帝不能致。及将废太子,太子迎四人至,侍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高帝既见,曰:“烦公幸卒护太子。”太子由是不废。至孝武帝,又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晋元康元年,愍怀太子始之东宫,惠帝诏曰:“幼蒙,今出止东宫,虽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能相长益者。太保卫息庭,司空陇西王泰息略、太子太傅杨济息毖、太子少师裴楷息宪、太子少傅华е息恒,各道义之门,有不肃之训。其令五人更往来,与太子习数,备宾友也。”其时虽非官,而谓之东宫宾客,皆选文义之士,以侍储皇。其后无闻。唐显庆元年正月,以太子太傅兼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左仆射兼太子少师于志宁并为皇太子宾客,遂为官员,定置四人。掌调护、侍从、规谏。凡太子有宾客之事,则为上齿,盖取象於四皓焉。资位闲重,其流不杂(天宝中,贺知章自太子宾客度为道士,还乡,舍宅为观。玄宗赋诗赠别,时议荣之)。
宋至道元年建储,乃置宾客二人,以他官兼。天禧四年,参政任中正、枢副钱惟演、参政王曾并兼太子宾客,执政兼东宫官自此始。中兴后,宾客罕除。开禧三年,景宪太子立,始以执政兼宾客,后复省。
○太子詹事(少詹、丞、主簿、司直) 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汉因之。掌皇后、太子家(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汉官》曰:“詹事位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后汉志》曰:“初,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职并大长秋。是后,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谒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宦者诛后,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此皆皇后詹事也。”)。汉时,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皆属二傅。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丞、仆、中盾、卫率等官,并属詹事。后汉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属少傅。魏复置詹事,领东宫众务。晋不置,至咸宁元年复置,以掌宫事(事具《六傅篇》)。及永康中,复不置。自太安以来又置,终孝怀之代。其职拟尚书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官。银印青绶,介帻,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与晋同。齐置府,领官属(齐沈文季为太子詹事)。梁、陈任总宫朝。后魏有太子左、右詹事。北齐东宫众事,无大小皆统之,领三寺及左右卫二坊。后周置太子宫正、宫尹。隋开皇初,置詹事,二年罢之。唐复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置少詹事一人以贰之。龙朔二年,改詹事为端尹(詹事府为端尹府),少詹事为少尹,咸亨初复旧。垂拱元年,又改詹事为宫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初复旧。
丞,秦官。汉因之。后汉省。魏、晋隋詹事省置。至晋永康中,詹事特置丞一人,掌文书关通六傅。过江,多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宋、齐因之。梁、陈制,一梁冠,皂朝服,铜印墨绶。后魏、北齐并有之(后魏杨昱字元略,为詹事丞。孝明为太子,尚在怀抱,其所出入,唯乳母而已,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太子动止,宜令翼从。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乃诏曰:“自此已后,非朕手敕,勿令儿出宫。宫臣在直,从至万岁门。”)。隋初置一人。唐置二人。掌文武官簿帐、朝集、假使(分判府事)。 主簿一人,晋始置。自后历代皆有。唐因之。掌府事,句稽、监印、纸笔。
司直二人。唐龙朔三年置桂坊,比御史台;置令一人,比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掌弹劾宫府僚。其后废桂坊,以司直隶詹事府。
宋东宫官有詹事。仁宗升储,置詹事二人。神宗、钦宗升储,并置二人,皆以他官兼,登位后省。干道元年,庄文太子立,置詹事二人。逾月,诏太子詹事遇东宫讲读日,并往陪侍。七年,光宗正储位,以敷文阁直学士王十朋、敷文阁待制陈良翰为太子詹事,不兼他官,非常制也。
○太子庶子(中允、司议郎、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谕德、赞善、崇文馆学士、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郎) 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周官》谓之诸子),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掌其戒令与其教理,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於太子,惟所用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宋志》云后汉置中庶子。按:齐人邹阳上疏云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而匕首窃发,则秦官明矣)。汉因之,有庶子,员五人。史丹、王商、欧阳地余并为中庶子(王莽改曰中尚翼子)。后汉员五人,职如侍中,而庶子无员,职如三署中郎。凡庶子主宫中并诸吏之子及支庶版籍。魏因之。在吴为亲近之官。晋中庶子、庶子各四员,职比侍中、散骑常侍及中书监、令,皆以俊茂者为之,或以郡守参选(郑默为中庶子,朝廷以为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於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国。”事遂施行。又王启以桓谦为中庶子,曰:“东宫之选中庶子,总管门下,尤不可不得其才。”)。 若释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宋与晋同。武冠平巾绩,绛朝服。元嘉初,诏二率、中庶子随太子入直上宫。十四年,又诏还直东宫。至齐,其庶子用人卑杂。
梁天监七年诏革选,其年以太子中舍人、司徒从事中郎为之。凡中庶子四人,以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玺,前后部护驾,与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与功高通事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冠服并同前代。陈因梁制。后魏亦有中庶子、庶子官。北齐门下坊,中庶子四人领之;典书坊,庶子四人领之。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统门下、典书二坊事。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龙朔二年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咸亨初复旧。左拟侍中,右拟中书令(贞观中,诏曰:“皇太子与百官书疏未有制式。近代以来,例皆名,即无以别贵贱。今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并宜称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中允、司议郎、司经、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局郎丞,崇文馆,并属右春坊。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并属左春坊。谕德、赞善亦左、右分隶。
中允,后汉太子官属有之,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朝请问起居。其后无闻。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唐贞观初,改太子中舍人为中允,置二员。其后复置中舍人。龙朔二年,又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咸亨元年,复为中允,而左赞善仍置焉。中允掌侍从礼仪,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阙,则监封题。职拟黄门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允,太子逊位而官复旧。
司议郎。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於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龙朔中分为左、右,以左司议郎替司议郎,以右司议郎替舍人。咸亨初复旧。掌侍从规谏,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分判坊事,职拟给事中。 中舍人。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晋陆为中舍人)。凡奏事文书皆综典之,监和尝药,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宋亦四人。齐有一人。梁时,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陈因之。后魏、北齐并有之。隋曰内舍人,四员,属门下坊。炀帝减二人。唐中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坊事,拟中书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舍人。太子逊位而官复旧。或谓之太子中书舍人(《孝和实录》曰:“王友真,太子中书舍人。”)。
舍人,秦官也。汉因之,比郎中,选良家子孙(晁错、郑当时并为太子舍人)。
后汉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属少府。魏因之。晋有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侍郎,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妃出则次直从。宋有四人。齐有一人。梁有十六人,掌文记。陈因梁制。
后魏亦有之。北齐典书坊置二十人。隋典书坊有八人。炀帝改为管记舍人,减四员。唐复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分判坊事。龙朔二年,改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复旧。
通事舍人。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内典书通事舍人二人,掌宣传令旨,内外启奏。梁亦有之,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至隋亦有之。炀帝改为宣令舍人,八员。唐复为通事舍人,亦有八员。掌引导辞见、承旨劳问。
左右谕德,龙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员。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 左右赞善大夫。龙朔二年,置左赞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赞善大夫替中舍人。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复旧,而赞善大夫别自为官,左、右各五人。掌侍从、翊养,比谏议大夫。
掌文馆学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观,以王肃为祭酒。其后无闻。贞观中,置崇贤馆,有学士、直学士员,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王,属左春坊。龙朔二年,改司经局为桂坊,管崇贤馆而罢隶右春坊,兼置文学四员,司直二员。司直正七品上,职为东宫之宪司,府门北向,以象御史台也。其后省桂坊,而崇贤又属左春坊。
后沛王贤为皇太子,避其名,改为崇文馆,其学士例与弘文馆同。
洗马,秦官。汉亦曰先马(如淳曰:“前驱也。”《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后汉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汉选郎中补)。安帝时,太子谒庙,洗马高山冠,非乘从时著小冠。魏因之。晋有八人,职如谒者,准秘书郎。进贤一梁冠,黑介帻,绛朝服。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余与后汉同。宋与晋同。齐置一人。梁有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为清选,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位视通直郎。陈因之。北齐典经坊洗马二人。隋曰司经局,置洗马四人。炀帝减二人。唐司经局洗马二人。龙朔二年,改洗马为司经大夫。三年,改司经局为桂坊(一云析司经局置桂坊)。司经大夫通判坊事,罢隶左春坊。咸亨初复旧。掌侍奉及经史图籍,判局事。
文学。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自后并无。
至后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后省。龙朔三年,置太子文学四员,属桂坊,桂坊废而属司经。开元中,定制为三员。掌侍奉,分掌四部书,判书坊事。
校书,宋孝建中,洗马有校书吏四人,自后无闻。北齐有太子校书。隋太子校书有六人。唐四人,掌雠校经籍。
正字,隋太子正字二员。炀帝改为正书。唐复为正字,亦置二人。掌刊正文字。 典膳郎,汉、魏以来,并有太子食官局。至北齐,门下坊始别置典膳局,有监、丞各二人。隋如北齐之制。唐典膳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进膳尝食之事,丞贰之(干封元年,皇太子久在内不出,典膳丞邢文伟请减膳。其年,右史阙,宰臣进拟数人,高宗曰:“邢文伟嫌我儿不读书,不肯与肉吃。此人甚直,可用。”遂拜焉)。
药藏郎。北齐门下坊领药藏局,有监、丞各二人,侍药四人。隋如北齐之制。
唐药藏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和剂医药之事,丞贰之。
内直郎。齐有太子内直兵局,内直兵史二人。梁有直内、主玺、主衣、扶侍等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领殿内局,有内直监二人,副监四人。隋如北齐制。唐内直局有郎二人,丞二人,掌符玺、伞扇、几案、衣服之事,丞贰之。
典设郎。南齐置居局斋库,丞一人。梁斋内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 北齐门下坊有斋师局,有太子斋师、内ト师各二人。隋如北齐制。唐典设局有郎四人,掌凡大祭祀、汤沐、洒埽、铺陈之事。
宫门郎。秦有太子门大夫。汉因之,员二人(《汉官仪》曰:“门大夫选四府掾属。”),职比郎将(《汉官仪》曰:“安帝时,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冠两梁冠。”)。魏因之。晋太子门大夫准公车令,掌通笺表及宫门禁防。宋因之。梁代视谒者仆射。陈因之。北齐谓之门大夫坊,并统伶官。隋炀帝改门大夫为宫门监。唐初为宫门大夫。其门宫局有监郎二人,丞二人。郎掌东宫殿门管钥及启闭之事,丞贰之。
宋制,东宫官有左右庶子、谕德,旧不常设。每储闱之建,随宜制官,以备寮き,多以他官兼领。仁宗、神宗升储,庶子、谕德各置二人。钦宗升储,置一人。干道中,庶子、谕德除左不除右。七年,诏庶子、谕德轮日入宫,仍同供职事。太子侍读、侍讲,唐太宗为秦王,府有侍讲,及为太子,亦置焉。其后或置或否。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子书者,入教,亦命名为侍读,而初不设侍讲之官。
至宋神宗升储时,始定制,置侍讲、侍读各一人。中舍人、舍人,至道、天禧建储,各置一人。神宗、钦宗登储皆置。中兴后省。嘉泰初始除王元实,后以馆职任伯起兼之。庆元令太子舍人与中舍人皆从七品,而中舍人又在舍人上。然故事未尝除。资善堂,大中祥符八年,仁宗肄学始置,至绍兴五年,孝宗以建国公就傅,就禁中置学馆,建资善堂,以范冲、朱震为翊善。旧制有翊善、赞读、直讲。
中兴以后,增置说书、小学教授。开禧初,皇子初封荣王,命程少逸、赵子中领赞读,不称王府,而以资善系衔,盖以未出ト之故。 干道七年,礼部、太常寺言:“讨论东宫开讲并节朔贺庆辞谢礼仪:宫僚讲读无已行故事,当依仿讲筵,稍杀其礼。每遇讲读,詹事以下至讲读官上堂,并用宾礼参见,依官职序坐。皇太子正席,讲读官迭起如延英仪,讲罢复位。节朔不受宫僚参贺。元日、冬至,詹事以下笺贺。谢辞,初以常见之礼,后离位致辞,复位就坐,茶汤罢,退。詹事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拜。庶子等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受拜。庶子、谕德及讲读官虽有坐受之礼,止是《五礼新仪》所载。兼日逐致拜之礼,近例皆已不行,或遇合致拜日,更不参酌天禧、至道故事施行。”并从之(按天禧二年,左庶子张士逊等言:“臣等日请资善堂参见皇太子,虽令升阶列拜,然后跪受,望令皇太子坐受参见。”诏不许。至道元年,皇太子每见宾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阶及门)。
○太子家令(丞、主簿、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 家令,秦官,属詹事(服虔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汉因之,有丞主仓、饮食,职似司农、少府。汉代太子食汤沐邑十县,家令主之。后汉则属少傅,主仓、饮食。魏因之。晋又兼主刑狱、货、饮食,职比廷尉、司农、少府。其家令、率更令及仆,为太子三卿。太康八年,进品与中庶子、二率同。
自汉至晋,家令在率更下,宋则居上。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主内茵褥床几诸供中之物及官奴婢、月用钱、库内、盐米、车牛、刑狱。齐因之。自宋、齐以来,清流者不为之。至梁天监六年,武帝以三卿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陈因之。后魏亦曰三卿。北齐家令有功曹、主簿,领食官、典仓、司藏等三署,及领内防令、丞。隋掌刑法、食膳、仓库、奴婢等。
炀帝改为司府令。唐复为家令寺,置家令一人,唯不主刑法,余与隋同。龙朔二年,改家令寺为宫府寺,家令为宫府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二人,主簿一人。领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署令各一人,丞各二人。
丞。汉家令有丞,后无闻。《宋书》云家令丞一人,晋置。宋、齐以后并有之。后周无。隋家令丞二人,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宫府丞。咸亨元年复旧。
掌判寺事。
主簿。晋家令有主簿,宋、齐因之,自后无。北齐家令有主簿员,隋亦然,唐因之。掌印并及句举。
食官署令、丞。汉詹事属官有食官令长丞,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饮食。
晋太子食官令职如太官令。宋则属中庶子,齐则属詹事。掌厨膳之事。梁食官局属庶子。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有食官令、丞,又别领器局、酒局二丞。隋家令寺统食官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饮膳之事。
典仓署令。后汉太子仓令属少傅,主仓。魏以下无闻。后魏有之。北齐家令寺领典仓署令、丞,典仓署又别领园丞。隋家令寺统典仓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藏出纳及醯醢庶羞之事。
司藏署令。晋家令有主物吏四人。梁有锡赐库局丞庶子,又有东宫卫库丞。
北齐家令寺领司藏署令、丞司,藏又别领仗库、兴作二局丞。隋家令统司藏署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藏库财货、营缮之事。
宋有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内臣兼),同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武臣兼),承受官一人(以内侍兼)。仁宗、神宗升储位,并有之。中兴后,孝宗、光宗正储位,及庄文、景献太子皆置其官。 ○太子率更令(丞、主簿)
率更令,秦官(颜师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汉因之,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勋而属詹事。后汉因之,后属少傅。魏因之。
晋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属詹事。宋制,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梁、陈、后魏并有之。北齐领中盾署,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亦属詹事。隋掌伎乐、漏刻,有令、丞、录事各一人。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龙朔二年,改率更寺为司更寺,改令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 丞,后汉率更置丞一人,历代悉有,唯后周无。唐因隋。掌判礼乐、刑罚之事。
主簿,晋置一人,宋无,齐有之,自后无闻。北齐、隋又有之,唐因之。掌印及句举。
○太子仆(丞、主簿、厩牧署)
仆,秦官。汉因之,又有长、丞主车马(又有太子厩长一人,亦主车马)。 后汉因之而属少傅,职如太仆。太子五日一朝;其非太子朝日,即与中允入问起居。魏因之。晋主舆马,兼主亲族,如太仆、宗正;从驾乘安车,次家令而属詹事。宋、齐并有之。梁视黄门郎。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詹事领仆寺,置令、丞、功曹、主簿,领厩牧署令。隋仆寺置仆一人,掌皇族亲疏、车舆骑乘,领厩牧署令。唐因之,加掌仪仗丧葬,而不掌亲族。龙朔二年,改仆寺为驭仆寺,改仆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统厩牧署。
丞,梁有之,陈因之。后魏、北齐、隋并有之,唐因之。 主簿,晋置,宋无,齐有之。梁、陈、后魏无,北齐、隋皆有之,唐因之。
厩牧署令、丞,汉有太子厩长、丞,属詹事。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车马。
魏、晋因之。齐东宫属有内厩局、外厩局,皆有丞。梁、陈因之。后魏有之。北齐则曰厩牧署令丞、车舆局丞。隋仆寺统厩牧署令、丞。唐因之。掌车马、闲厩、牧畜之事。
○左右卫率府(副率、长史以下官属)
卫率府,秦官。汉因之,属詹事。后汉主门卫徼循卫士,而属少傅。魏因之。
晋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卫率,各领一军。 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前、后二卫率(《晋志》曰:“凡太子出,前卫率导在前,黄麾,左右二率从,使导舆车;后卫率从,在乌皮外。并带戟执刀,其服并视左、右卫将军。”刘卞为愍怀太子左率,知贾后必害太子,乃谓张华曰:
“东宫隽又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使录尚书事,废贾后於金墉,两黄门力耳。”华不从。)成都王颖为太弟,又置中卫率,是为五率。及江左,省前后率,孝武太元中又置。宋、齐止署左、右二率。 梁二率视御史中丞,铜印墨绶,武冠绛,朝服。左率领七营,右率领四营。陈有二率。后魏曰左、右卫率。北齐谓之左、右卫率坊。后周东宫有司戎、司武、司卫等员。隋曰左、右率,兼有副率二人。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兼置副率二人。唐为左、右卫率府。龙朔二年,改其府为左、右典戎卫,咸亨元年复旧。置率各一人,领兵宿卫、督摄队伍、总判府事(李靖为中书令、行左卫率,转兵部尚书)。副率二人(掌贰率事)。 长史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通判自长史以下胄曹。以上诸率府并同。
录事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句稽、监印。 仓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官员假使、仪式、粮廪、膳羞、田园、公廨、遇所、监药等事。
兵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府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等。
胄曹参军各一人,隋置,为铠曹。唐长安中,改为胄曹参军。神龙初,复为铠曹。太极中,复为胄曹。掌军器、仪仗、公廨营造、罪罚。长吏以下官局所领职务,诸率府并同。
亲府、勋府、翊府中郎将各一人。梁左、右卫率共领十一营,一率各领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北齐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员外,又有内直备身正副都督。隋左、右卫率下直ト四人,直寝八人,直斋、直后各十人。唐则曰亲、勋、翊三府,各置中郎将、左右郎将各一人。唐置录事、兵曹参军各一人。
宋制,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率率府副率,不常置。中兴后,惟监门率府副率为环卫阶官。
○左右司御率府
隋文帝置左、右宗卫,官制如左、右卫,各掌以皇族侍卫。炀帝改左、右武侍率。唐为左、右宗卫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司御卫,后改卫为率府。神龙初,复为宗卫。景二年,复为司御率府。置率各一人,掌与左、右卫率同(副率以下职亦同,他准此)。副率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胄参军各一人。
○左右清道率府
隋有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堠,伺奸非。长史以下如左、右卫。
炀帝改开府为左、右虞候,并置副率二人。唐为左、右虞候率府,职拟左、右金吾。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清道卫。神龙初,又为虞候率府。开元初,为清道率府。各置率一人,掌斥堠道路,先驱、后殿,伺察奸非。副率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曹参军各一人。
宋至道元年,东宫置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主赞引。真宗登位省。 仁宗在东宫,复以郭承庆、夏元亨为之,登位复省。
○左右监门率府
隋左、右监门率各置一人,掌诸门禁。炀帝改为监门将军。唐复为左、右监门率,拟左、右监门。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初复旧。垂拱中,改为鹤禁卫。神龙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门禁、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及兵、胄二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内率府
隋置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以上(所领千牛以下,与千牛卫同),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唐为左、右内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咸亨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侍卫左右,供奉兵仗。副率、长史、录事参军及兵、胄二曹参军各一人。千牛各十六人,掌执细刀弓箭,宿卫侍从。备身各二十八人,掌宿卫侍从。龙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备身为太子左、右奉裕,寻复旧。
○太子旅贲中郎将 旅贲中郎将一人,职如武贲中郎将,宋初置。天子有武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唐诸率府初有中郎、郎将官。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诸率府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其郎将改为翊军。后或改或省。
○太孙官属附
唐永淳元年三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将置府寮,高宗召吏部郎中王方庆问曰:“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晋惠帝永宁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太子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南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便居东宫。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上曰:
“自我作古,可乎?”对曰:“五帝不相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不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友、文学、祭酒,及长史、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
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
《朱子语录》曰:“或问东宫官属,曰:‘《唐六典》载太子东宫官制甚详,如一小朝廷。置詹事以统众务,则犹朝廷之尚书也。置左、右二春坊以领众局,则犹朝廷之中书、门下省也。左、右春坊又皆设官,又各帅其属之意。崇文馆犹朝廷之馆阁。赞善大夫犹朝廷之谏议大夫。其官职一视朝廷,而为之隆杀。此等制度犹存,今之东宫官属极苟简。左、右春坊,旧制选贤德者为之,今遂用武弁之小有才者,其次惟有讲读数员而已。如赞善大夫诸官,又但为阶官,非实有职业。神宗以《唐六典》改官制,当时亦有不曾讨论者,如东宫官属之不备是也。旧尝入,论东宫官制疏略,宜仿旧损益之,不报。’” ○六院四辖
◎检院
周置大司寇。南梁武帝天监元年,诏於公府置。唐天宝九载,改理匦使为献纳使,后又改知匦使。
宋雍熙元年,改匦为检(东延恩曰崇仁,南招谏曰思谏,西申冤曰申明,北通元曰招贤)。景德四年,改为登闻检院,命枢密直学士张咏判(仍差内品监门,不得关预公事)。隶谏议大夫,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皆受以通达。凡进状者先鼓院,若为所抑,则诣检院(外有理检院使,今不置。始於淳化三年置理检院於干元门西北廊,以知制诰钱若水领之,复唐制也。至道三年废。天圣七年,上因读《唐史》,见匦甬达下民冤枉之事,乃置匦甬,仍专命御史中丞为理检院使,以分记)。中兴之初,因旧制,置局於阙门之前(旧左宣德门外,仗隶门下省),建炎三年,专隶谏院。南渡以来,创治所於和宁门之下。绍兴戊寅,复承平之制,移置居双阙之左。
◎登闻鼓院
古者,朝有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宋朝曰鼓司,以内臣掌之,鼓在宣德门南街北廊。至道三年,命太子中舍王济句当鼓司,用朝臣句当自此始。景德四年,诏改为登闻鼓院,掌诸上封而进之,以达万人之情,隶司谏、正言。凡文武臣僚ト门无例通进文字者,先经登闻鼓院进状,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建炎元年,因旧制,置局於阙门之前。(高宗即位於南京,召李纲为宰相,纲奏曰:“今艰难之际,四方休戚利害,日欲上闻,而士民之愿效其智虑者尤多,而检、院鼓犹未置,恐非所以通下情而急先务也。”)三年,专隶谏院。 ◎进奏院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五代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
宋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太平兴国六年,诸州罢知后之名,简知后官,得李楚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命供奉官张文璨提辖诸道进奏院。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以颁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牍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中兴以来,隶门下后省,给事中点检。讫干道九年,依旧隶后省,合传报事,令后省录以报行。 ◎官诰院
宋初於右掖门置院,四司诰身案并集於此,以备中书除改,本司郎官各主其事。淳化五年,始专置官司於省内。凡官诰,各以本司诰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命妇用司封,加勋用司勋。掌文武官将校诰身及封赠。官诰院提举一人,以知制诰充;判院一人,以带职京朝官充。元丰五年行官制,文武诰身属吏部,蕃官诰属兵部,封赠及命妇诰属司封,加勋并将校诰属司勋。官诰院四部诰身案及吏人,随事隶本部。七年,并司封、司勋、诰身案入吏部预书库收掌。崇宁四年,吏部转置造官诰局。五年罢,令尚书右选主管。大观元年复置,寻改为官诰院,仍隶左右司。三年复罢归吏部。政和三年六月,诏依旧置官诰院,差官二员主管,少府监铸印记,吏部制造诰身案记为文。中兴以来,因仍不改。
◎审计院
宋朝以三司使总邦计,司各有院,以秉中外泉出入之政,盖会计之府也。
然案牍从委,典者不能偏察,而奸容焉。淳化三年,始用户部使樊知古奏,剔其籍,复别为院,置官专领之,以听稍食之要贰。置院之初,特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犹未及诸司也。元丰三年,合步、骑两院为一,遂以其一主诸司。自宫禁朝廷下至斗食佐史,凡赋禄者,以式法审其名数而稽其辞受。唯郊赐给己乃审,禄有疑予,则诏以法。凡四方之计籍上於大农,则逆其会。凡有司议调度会赋出则诹焉。设员二,曰左、右厅。分案六,史八人。其名旧为诸军诸司专句司,建炎元年避高宗御讳,改诸军诸司审计官。
◎粮料院
宋初仍旧制,以三司大将军为都粮料使。自开宝六年,以著作佐郎陆光范充,改用京官自此始。太平兴国五年,分诸司、马军、步军为三院。八年,以马军、步军合为一院。雍熙四年,命供奉官陈处晦句当诸司粮料,供奉官曾祚句当马步军粮料。自后复分马、步军为两院,或以诸司使、副分主之。端拱二年,复以京朝官主之。元丰末,并马、步军与诸司为二院,隶太府寺。掌以法式颁廪禄,凡文武百官、诸司、诸军俸料,以券准给。中兴以来,行在有诸军诸司粮料院;镇江、建康有分差诸军粮料院,鄂州有分差户部粮料院,四川总所有分差户部鱼关粮料院、分差利州户部粮料院。 ◎榷货务都茶场
榷货务掌折博斛米、金帛之属,以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二人监。太平兴国中,以先平岭南及交趾诸国入贡通关市,议於京师置榷易院。大中祥符中,并入榷货务。建炎中兴,又创都茶场,给卖茶引,随行在所於榷货务置场。虽分两司,而提辖、监官并通衔管(建炎四年,诏:“榷货务都茶场依旧隶左、右司,其提领措置并罢。其都茶场仍令提辖榷货务官兼行提辖。”)。寻徙越州一务场於建康,又并真州一务场归建康。绍兴五年,诏建康、镇江两务场,只是给卖钞引。 三十二年,诏三省今后选差文臣充监官,更不差武臣。干道六年,诏依旧通差武臣。先是课入不立额,唯视旧岁为等差,是岁始户分有定数。岁总为钱二百四十万万,行都受藏之所为数八十万万,於建康者一百二十万万,於镇江者四十万万。
◎杂买杂卖务
宋朝杂买务旧曰市买司,太平兴国四年改,至道中废,咸平复置。以京朝及三班、内侍三人监。掌和市百物,凡官禁官物所需,以时供纳。杂卖务,景德四年置,掌受内外币余之物,计直以待出货,或准折支用。以内侍及三班二人监,后亦差文武朝官。绍兴六年,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
◎文思院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服之用,隶少府监。熙宁三年,诏:“文思院两界监官立定文臣一员、武臣一员,朝廷选差。其内侍句当官并罢。”绍兴三年诏:“少府监并归,文思院其上、下界监官从工部辟差。”工部言:“所辖文思院旧分上、下界,监官三员,内一员文臣系京朝官。上界造作金银珠玉,下界造作铜铁竹木杂料。欲依旧分为上、下界。”从之。隆兴三年,诏并礼物局入文思院。
◎左藏库 掌受四方财赋之入,以待邦国之经费,其原盖起於周职内主赋入,职岁主赋出,而邦布之入出则外府又主之,皆其职也。晋始置左、右藏令。唐於左、右藏分建东、西库,以太府少卿知出纳,於左长庆门之东。
宋初,左右止一库,置使领焉。太平兴国二年,分为二库。淳化三年,分置左、右藏各二库。四年,废右并入左。政和六年,修建新库,以东、西库为名。
中兴,因仍东、西库,各以文臣监,武臣同监。其东,币帛纟绸之属在焉;其西,金银泉券丝纩之属在焉。绍兴二十七年,诏户部於辖下丞簿内选一员,兼充左藏库提辖官。此提辖所由始也。孝宗即位,诏将御前桩管激赏库拨归左藏库,以左藏南库为名,专一桩管应副军期支遣,於是有东、西、南三库。寻罢南库。大抵国家用度多靡於赡军。西蜀、湖、广、江、淮之赋类归四总领所,以饷诸屯,其送京者殆无几,唯闽、浙悉输焉。东、西库藏入以端计者,率百四十万,以缗计者率二千万,给遣称是,而大军居十之七,宫禁百司禄赐才三,之有非泛浩繁之费,则请於朝,往往出内帑封桩,以补所阙。监官凡五人,分帑而治。旧以京朝官为之,今唯才是用,故四选通得人。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曰:“六院官,检、鼓、粮、审、官诰、进奏也,例以京官知县有政绩者为之,亦有自郡守除者,则继即除郎,如鹿伯可是也。故恩数略视职事官而不入杂压。绍兴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监察御史,遂迁副端。干道后,相继入台者有宋敦书、萧之敏、陈升卿、傅淇等数人,而六院弥重,号为察官之储矣。淳熙初,龚实之秉政,其内弟林宓办审计司,遇郊恩而林尚京秩,乃白上以六院官班寺监丞之上,林用是得封赠父母。龚后为谢廓然所论,南窜,此其一事也。绍兴二年夏,六院官始复入杂压,在九寺簿之下焉。” 又曰:“六院官入杂压事,《甲记》已具。淳熙四年既削去,近岁乃复举行,其班在五寺主簿之下,太学博士之上。六院官通计十二人,皆得转对,但不入品耳。然六院以为邑有政绩者为之,故例为察官之选。”
又曰:“四提辖谓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是也。
榷货务场掌差、茗、香、矾、钞引之政令。绍兴初,沿宣、政旧例,置提领官,率以故省吏为之,后乃改用士人。行在、建康、镇江三务场,岁入凡二千四百万缗(建康一千二百万,行在八百万,镇江四百万),皆以都司提领,不系户部之经费,而在建康、镇江者分属总领所焉。开禧末,以总所侵用储积钱,始径隶提领官,不属总所。买务卖场,盖唐宫市之遗制。近制,凡宫禁月料、朝省纸、文思院之制造、和剂局之修合,皆所取给焉。至若斥左帑封桩之币余,编估打套,则卖场掌之。绍兴六年,始置提辖官总其事。先是,四辖官外补则为州,内迁则寺监丞簿,亦有径为杂监司,或入三馆者(干道八年十二月,榷货王除福建市舶,左藏王楫除九路铸钱司。熙七年三月,熊子复自文思校书郎)。近岁望稍轻,往往更迁六院官,或出为添ヘ,非曩日之比矣。” ◎总宫观
宋朝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祖宗时员数绝少(《官制旧典》云:“祖宗待臣以礼,虽年及挂冠,未尝直令致仕,皆以宫观处之,假以禄耳。”),熙宁以后乃增焉。是时方经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食其禄。时相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宫观毋限员,并差知州人,以三十月为任。
◎在京宫观 宋朝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官。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示优礼之意。绍兴二十一年,在京宫观依在外宫祠,以三十个月为任(又绍兴五年诏:“任在京观请给、人从,前宰执依见任减十分之二;阁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直学士已上,依中书舍人;太中大夫已上,依左右司郎中;任枢密都承旨、阁学士已上,依天曹尚书;直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太中大夫已上,依中书舍人。”)。
◎宫观使 唐天宝七载,以给事中杨钊充九成宫使,宫使之名自此始(《南部新书》)。
宋朝祥符中,真宗建玉清昭应宫,王魏公旦为首相,始命充使,宫观置使自此始。又有景灵宫、会灵观使,然每为宰相兼职。天圣元年,吕夷简为相,时朝廷崇奉之意稍缓,因请罢使名。熙宁中,富郑公弼领集禧观使居洛,此宫观使居外之所从始也。徽宗建玉清万寿宫,乃命宰执兼使、副,用真庙故事也。近以前宰执奉朝请者领在京宫观使,而在外旧相只除提举宫观,非祖宗优待宰相之体。
靖康以来,犹未正,盖朝廷未暇讲也。政和八年,太师、鲁国公蔡京,少傅、太宰郑居中,少保、少宰余深,检校太保领枢密院事童贯,并兼充神霄、玉清、万寿宫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门下侍郎薛昂、中书侍郎白时中、尚书左丞王黼、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并兼充副使。渡江后,前执政在经筵者,不以官高卑,率为观使;若他官,则使相已上乃得之;其居外者,必官至三少乃除。淳熙中,崇宪靖王自节度使拜使相,封郡王,中书进熟拟提举洞霄宫,周文忠当制,引故事宗室使相外居者当得观使,上批如所请。绍熙初,赵文定以使相判潼川府,乞奉祠,乃除醴泉观使,非旧典也。开禧末,陈勉之以特进罢相,不带职,乃亦除观使,盖章逵之侍郎当制失之。翊日,李季章进呈,改提举洞霄宫,合故典矣。天禧以前,崇、观以后,宫观使之名甚众,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而观使有三,前宰相则得醴泉,宗戚则得万寿,又其次则得佑神云。宣、政,又有提点宫观官,在提举之下、主管之上,今省。
◎提举宫观
宋朝真宗时,东西太一宫提举,以两省、两制、丞郎官为之,掌奉斋醮之事。 天圣七年,玉清宫灾,遂罢使,而景灵、会灵、祥源三宫观,以学士、舍人管句。 李若谷罢参政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自是学士、待制、知制诰皆得为提举。晏元献以旧相提举万寿观,武臣李端愿止得管句祥源观。今朝官亦云提举,非故事也。
◎在外宫观岳祠 宋朝宫观皆俟力请而后授,侍从而上任宫观者绝少,若因责降改作主管,方且差焉。熙宁初,王安石相,异已者方直除宫观。大抵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者,如降黜之例。二年,诏:“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台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道观、成都府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句或提举、提点官。四年,诏:
“宫观、岳庙留官一员,余听如分司、致仕例,从便居住。”六年,诏:“卿监、职司以上提举,余官管句当者。”又诏:“年六十以上者乃听差。毋过两任。兼用执政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后蔡京用事,增广职任。崇宁三年添宫观十,政和三年添宫观三十(名见《续会要》,多不录),选人亦许乞岳庙。宣和王黼用事,外开新边,以熙宁法革之,一切不恤,士夫於是失禄矣。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中,心也。怿,悦也)。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言养者,积浸成长也)。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 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汉班彪上书曰:“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入则太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是以教谕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慎其身者,谨安护之)。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汉孝宣帝欲令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以为示狭,非所以广太子也。后汉顺帝立太子居承光宫,以侍御史种监护。有中常侍卒乘衣车来载太子太子,太傅杜乔忧惧不能止,开门将出,而至,手剑当车曰:
“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常侍来,无尺一,何以得将太子去,何知不与内宠奸臣共挟邪谋?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乃遣乔诣台启自,得中奉敕,乃听之)。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阙废,官司不具(吴孙权即位,孙登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於是东宫号为多士)。晋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惟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至咸宁元年,始置詹事,以领宫事。宋孝武置东宫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马各减旧员之半。后周加置太子谏议员四人。至隋罢詹事,分东宫置门下坊、典书坊(北齐已有典书坊),以分统诸局(比门下、内史二省)。门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师等六局。典书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领内坊。唐置詹事府以统众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诸局(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典书坊为右春坊。咸亨初复旧,景元年又改为之)。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司议郎四人,录事二人,左谕德一人,左赞善大夫五人,崇文馆校书郎二人,亦统六局(六局之中,唯改斋师为典设,余局名与隋同。其六局长官,唯司经置洗马、宫门置大夫,余各置监,以局名冠之,所职如其名。龙朔中,改宫门大夫及诸监并为郎,遂为永制也)。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中舍人二人,舍人四人,录事二人,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通事舍人八人,兼领内坊(内坊置典内二人,掌ト内诸事。诸坊局小吏各有差)。因隋制也。 宋仍唐制,东宫有六傅,下至率更令、仆,右官存而无职司。至道元年,建储闱,置宾客二人,左右庶子、谕德、中舍各一人,并以他官兼充。左右春坊铸印,置吏员,及太子登极则省春坊司,累朝皆然。真宗在东宫建堂习射,名继照堂,有句当官三人(以诸司使及内侍充)。仁宗在东宫肄学,建堂名资善堂,有都监一人(以入内侍都知、押班充)。
○太子六傅
太子师保二傅,殷、周已有,逮乎列国,秦亦有之(孝公时,商鞅设法黥太子师傅是也)。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后亦有少傅(高帝东征,留太子监关中兵,谓张良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又疏广字仲翁,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又韦玄成、丙吉并为太傅。又匡衡、王丹并为少傅)。后汉太傅礼如师,不领官属,而少傅主太子官属。汉、魏故事,太子於二傅执弟子礼,皆为书不曰令。少傅称臣,而太傅不臣(吴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代并为太子少傅)。
晋泰始三年,武帝始建置东宫,各置一人,尚未置詹事,官事无大小,皆由二傅。 少傅立草,太傅书真,以为储训。并有功曹、主簿、五官。秩与后汉同。皇太子先拜,诸傅然后答之,如弟子事师之礼,二傅不得上疏曲敬。武帝后以储副体尊,遂命诸公居之;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领。时侍中任恺,武帝所亲敬,复使领之,盖一时之制也。咸康元年,以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复领官属。及杨珧为卫将军,领少傅,复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少傅,所置吏属复如旧。二傅皆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晋令》曰:“太子太保,银印青绶。”)。其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将军杨骏、司空卫、石鉴皆领傅、保,犹不置詹事,以终武帝之代。惠帝元康元年,复置詹事(二傅给菜田六顷,田驺五十人,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给赤耳安车一乘)。又愍怀建官,乃置六傅三太、三少,以景帝讳师,故改太师为太帅,通省尚书事,詹事文书关由六傅(《职官要录》曰:“晋太子六傅,各有丞一人。”)。自元康之后,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渡江之后,有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宋有太傅、少傅,各兼丞一人。其保傅并银章青绶。齐与宋同。 武帝时,以王俭为少傅,旧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议接少傅以宾友之礼。梁太傅位视尚书令,少傅视左仆射(《职官要录》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陈因之。自宋以下,惟有傅而无师保。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东宫三少(孝明在东宫,宣武皇帝欲以崔光为太子师傅,光固辞。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宫臣皆从太子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谢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北齐皆有之,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后周不置。隋与北齐同。唐六傅不必备,唯其人,太子出则乘辂备仪,以为后从。贞观中,太宗撰太子接三师之仪:“出殿门迎,太子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先天元年十二月诏:“东宫三师、三少宜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寻罢)。”
宋朝师傅不常设。仁宗升储,置三少各一人。李文定公以参知政事兼掌宾客,及升左相,遂进兼少傅,此宰相兼宫僚之所从始也。丁谓兼少师,冯拯兼少傅,曹利用兼少保,是时实为东宫官,余多以前宰执为致仕官。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待宰相官未至仆射者,及枢密使致仕,亦随本官高下除授。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以待前执政,其少师非经顾命不除。若本官至尚书即除少傅,丞郎、给谏只除少保。若因迁转,则递进一官,至太师即迁司空矣。天禧末,皇太子同听政,乃以首相兼少师、枢密曹利用兼少保。自后神宗、钦宗、孝宗、光宗在东宫,皆不置。开禧三年,史同知弥远自詹事入枢府,乃进兼宾客。已而太子侍立,遂以钱丞相象祖兼太子少傅。明年,景献太子立,并置二相,钱左相改兼少师,史右相兼少傅。未几,右相丁内艰,左相亦去位。又明年,右相起复,遂进兼少师焉。
○太子宾客 汉高帝时,有四人年老,以上慢侮,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谓之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高帝不能致。及将废太子,太子迎四人至,侍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高帝既见,曰:“烦公幸卒护太子。”太子由是不废。至孝武帝,又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晋元康元年,愍怀太子始之东宫,惠帝诏曰:“幼蒙,今出止东宫,虽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能相长益者。太保卫息庭,司空陇西王泰息略、太子太傅杨济息毖、太子少师裴楷息宪、太子少傅华е息恒,各道义之门,有不肃之训。其令五人更往来,与太子习数,备宾友也。”其时虽非官,而谓之东宫宾客,皆选文义之士,以侍储皇。其后无闻。唐显庆元年正月,以太子太傅兼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左仆射兼太子少师于志宁并为皇太子宾客,遂为官员,定置四人。掌调护、侍从、规谏。凡太子有宾客之事,则为上齿,盖取象於四皓焉。资位闲重,其流不杂(天宝中,贺知章自太子宾客度为道士,还乡,舍宅为观。玄宗赋诗赠别,时议荣之)。
宋至道元年建储,乃置宾客二人,以他官兼。天禧四年,参政任中正、枢副钱惟演、参政王曾并兼太子宾客,执政兼东宫官自此始。中兴后,宾客罕除。开禧三年,景宪太子立,始以执政兼宾客,后复省。
○太子詹事(少詹、丞、主簿、司直) 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汉因之。掌皇后、太子家(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汉官》曰:“詹事位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后汉志》曰:“初,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职并大长秋。是后,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谒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宦者诛后,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此皆皇后詹事也。”)。汉时,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皆属二傅。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丞、仆、中盾、卫率等官,并属詹事。后汉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属少傅。魏复置詹事,领东宫众务。晋不置,至咸宁元年复置,以掌宫事(事具《六傅篇》)。及永康中,复不置。自太安以来又置,终孝怀之代。其职拟尚书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官。银印青绶,介帻,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宋与晋同。齐置府,领官属(齐沈文季为太子詹事)。梁、陈任总宫朝。后魏有太子左、右詹事。北齐东宫众事,无大小皆统之,领三寺及左右卫二坊。后周置太子宫正、宫尹。隋开皇初,置詹事,二年罢之。唐复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置少詹事一人以贰之。龙朔二年,改詹事为端尹(詹事府为端尹府),少詹事为少尹,咸亨初复旧。垂拱元年,又改詹事为宫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初复旧。
丞,秦官。汉因之。后汉省。魏、晋隋詹事省置。至晋永康中,詹事特置丞一人,掌文书关通六傅。过江,多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宋、齐因之。梁、陈制,一梁冠,皂朝服,铜印墨绶。后魏、北齐并有之(后魏杨昱字元略,为詹事丞。孝明为太子,尚在怀抱,其所出入,唯乳母而已,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太子动止,宜令翼从。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乃诏曰:“自此已后,非朕手敕,勿令儿出宫。宫臣在直,从至万岁门。”)。隋初置一人。唐置二人。掌文武官簿帐、朝集、假使(分判府事)。 主簿一人,晋始置。自后历代皆有。唐因之。掌府事,句稽、监印、纸笔。
司直二人。唐龙朔三年置桂坊,比御史台;置令一人,比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掌弹劾宫府僚。其后废桂坊,以司直隶詹事府。
宋东宫官有詹事。仁宗升储,置詹事二人。神宗、钦宗升储,并置二人,皆以他官兼,登位后省。干道元年,庄文太子立,置詹事二人。逾月,诏太子詹事遇东宫讲读日,并往陪侍。七年,光宗正储位,以敷文阁直学士王十朋、敷文阁待制陈良翰为太子詹事,不兼他官,非常制也。
○太子庶子(中允、司议郎、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谕德、赞善、崇文馆学士、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郎) 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周官》谓之诸子),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掌其戒令与其教理,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於太子,惟所用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宋志》云后汉置中庶子。按:齐人邹阳上疏云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而匕首窃发,则秦官明矣)。汉因之,有庶子,员五人。史丹、王商、欧阳地余并为中庶子(王莽改曰中尚翼子)。后汉员五人,职如侍中,而庶子无员,职如三署中郎。凡庶子主宫中并诸吏之子及支庶版籍。魏因之。在吴为亲近之官。晋中庶子、庶子各四员,职比侍中、散骑常侍及中书监、令,皆以俊茂者为之,或以郡守参选(郑默为中庶子,朝廷以为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於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国。”事遂施行。又王启以桓谦为中庶子,曰:“东宫之选中庶子,总管门下,尤不可不得其才。”)。 若释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宋与晋同。武冠平巾绩,绛朝服。元嘉初,诏二率、中庶子随太子入直上宫。十四年,又诏还直东宫。至齐,其庶子用人卑杂。
梁天监七年诏革选,其年以太子中舍人、司徒从事中郎为之。凡中庶子四人,以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玺,前后部护驾,与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与功高通事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冠服并同前代。陈因梁制。后魏亦有中庶子、庶子官。北齐门下坊,中庶子四人领之;典书坊,庶子四人领之。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统门下、典书二坊事。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龙朔二年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咸亨初复旧。左拟侍中,右拟中书令(贞观中,诏曰:“皇太子与百官书疏未有制式。近代以来,例皆名,即无以别贵贱。今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并宜称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中允、司议郎、司经、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等局郎丞,崇文馆,并属右春坊。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并属左春坊。谕德、赞善亦左、右分隶。
中允,后汉太子官属有之,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朝请问起居。其后无闻。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唐贞观初,改太子中舍人为中允,置二员。其后复置中舍人。龙朔二年,又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咸亨元年,复为中允,而左赞善仍置焉。中允掌侍从礼仪,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若庶子阙,则监封题。职拟黄门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允,太子逊位而官复旧。
司议郎。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於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龙朔中分为左、右,以左司议郎替司议郎,以右司议郎替舍人。咸亨初复旧。掌侍从规谏,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分判坊事,职拟给事中。 中舍人。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马上(晋陆为中舍人)。凡奏事文书皆综典之,监和尝药,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宋亦四人。齐有一人。梁时,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陈因之。后魏、北齐并有之。隋曰内舍人,四员,属门下坊。炀帝减二人。唐中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坊事,拟中书侍郎。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内舍人。太子逊位而官复旧。或谓之太子中书舍人(《孝和实录》曰:“王友真,太子中书舍人。”)。
舍人,秦官也。汉因之,比郎中,选良家子孙(晁错、郑当时并为太子舍人)。
后汉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属少府。魏因之。晋有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侍郎,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妃出则次直从。宋有四人。齐有一人。梁有十六人,掌文记。陈因梁制。
后魏亦有之。北齐典书坊置二十人。隋典书坊有八人。炀帝改为管记舍人,减四员。唐复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分判坊事。龙朔二年,改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复旧。
通事舍人。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内典书通事舍人二人,掌宣传令旨,内外启奏。梁亦有之,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陈因之。北齐门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至隋亦有之。炀帝改为宣令舍人,八员。唐复为通事舍人,亦有八员。掌引导辞见、承旨劳问。
左右谕德,龙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员。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 左右赞善大夫。龙朔二年,置左赞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赞善大夫替中舍人。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复旧,而赞善大夫别自为官,左、右各五人。掌侍从、翊养,比谏议大夫。
掌文馆学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观,以王肃为祭酒。其后无闻。贞观中,置崇贤馆,有学士、直学士员,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王,属左春坊。龙朔二年,改司经局为桂坊,管崇贤馆而罢隶右春坊,兼置文学四员,司直二员。司直正七品上,职为东宫之宪司,府门北向,以象御史台也。其后省桂坊,而崇贤又属左春坊。
后沛王贤为皇太子,避其名,改为崇文馆,其学士例与弘文馆同。
洗马,秦官。汉亦曰先马(如淳曰:“前驱也。”《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后汉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汉选郎中补)。安帝时,太子谒庙,洗马高山冠,非乘从时著小冠。魏因之。晋有八人,职如谒者,准秘书郎。进贤一梁冠,黑介帻,绛朝服。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余与后汉同。宋与晋同。齐置一人。梁有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为清选,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位视通直郎。陈因之。北齐典经坊洗马二人。隋曰司经局,置洗马四人。炀帝减二人。唐司经局洗马二人。龙朔二年,改洗马为司经大夫。三年,改司经局为桂坊(一云析司经局置桂坊)。司经大夫通判坊事,罢隶左春坊。咸亨初复旧。掌侍奉及经史图籍,判局事。
文学。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自后并无。
至后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后省。龙朔三年,置太子文学四员,属桂坊,桂坊废而属司经。开元中,定制为三员。掌侍奉,分掌四部书,判书坊事。
校书,宋孝建中,洗马有校书吏四人,自后无闻。北齐有太子校书。隋太子校书有六人。唐四人,掌雠校经籍。
正字,隋太子正字二员。炀帝改为正书。唐复为正字,亦置二人。掌刊正文字。 典膳郎,汉、魏以来,并有太子食官局。至北齐,门下坊始别置典膳局,有监、丞各二人。隋如北齐之制。唐典膳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进膳尝食之事,丞贰之(干封元年,皇太子久在内不出,典膳丞邢文伟请减膳。其年,右史阙,宰臣进拟数人,高宗曰:“邢文伟嫌我儿不读书,不肯与肉吃。此人甚直,可用。”遂拜焉)。
药藏郎。北齐门下坊领药藏局,有监、丞各二人,侍药四人。隋如北齐之制。
唐药藏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和剂医药之事,丞贰之。
内直郎。齐有太子内直兵局,内直兵史二人。梁有直内、主玺、主衣、扶侍等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北齐门下坊领殿内局,有内直监二人,副监四人。隋如北齐制。唐内直局有郎二人,丞二人,掌符玺、伞扇、几案、衣服之事,丞贰之。
典设郎。南齐置居局斋库,丞一人。梁斋内局各置有司,以丞其事。陈因之。 北齐门下坊有斋师局,有太子斋师、内ト师各二人。隋如北齐制。唐典设局有郎四人,掌凡大祭祀、汤沐、洒埽、铺陈之事。
宫门郎。秦有太子门大夫。汉因之,员二人(《汉官仪》曰:“门大夫选四府掾属。”),职比郎将(《汉官仪》曰:“安帝时,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冠两梁冠。”)。魏因之。晋太子门大夫准公车令,掌通笺表及宫门禁防。宋因之。梁代视谒者仆射。陈因之。北齐谓之门大夫坊,并统伶官。隋炀帝改门大夫为宫门监。唐初为宫门大夫。其门宫局有监郎二人,丞二人。郎掌东宫殿门管钥及启闭之事,丞贰之。
宋制,东宫官有左右庶子、谕德,旧不常设。每储闱之建,随宜制官,以备寮き,多以他官兼领。仁宗、神宗升储,庶子、谕德各置二人。钦宗升储,置一人。干道中,庶子、谕德除左不除右。七年,诏庶子、谕德轮日入宫,仍同供职事。太子侍读、侍讲,唐太宗为秦王,府有侍讲,及为太子,亦置焉。其后或置或否。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子书者,入教,亦命名为侍读,而初不设侍讲之官。
至宋神宗升储时,始定制,置侍讲、侍读各一人。中舍人、舍人,至道、天禧建储,各置一人。神宗、钦宗登储皆置。中兴后省。嘉泰初始除王元实,后以馆职任伯起兼之。庆元令太子舍人与中舍人皆从七品,而中舍人又在舍人上。然故事未尝除。资善堂,大中祥符八年,仁宗肄学始置,至绍兴五年,孝宗以建国公就傅,就禁中置学馆,建资善堂,以范冲、朱震为翊善。旧制有翊善、赞读、直讲。
中兴以后,增置说书、小学教授。开禧初,皇子初封荣王,命程少逸、赵子中领赞读,不称王府,而以资善系衔,盖以未出ト之故。 干道七年,礼部、太常寺言:“讨论东宫开讲并节朔贺庆辞谢礼仪:宫僚讲读无已行故事,当依仿讲筵,稍杀其礼。每遇讲读,詹事以下至讲读官上堂,并用宾礼参见,依官职序坐。皇太子正席,讲读官迭起如延英仪,讲罢复位。节朔不受宫僚参贺。元日、冬至,詹事以下笺贺。谢辞,初以常见之礼,后离位致辞,复位就坐,茶汤罢,退。詹事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拜。庶子等初上参见皇太子拜,皇太子受拜。庶子、谕德及讲读官虽有坐受之礼,止是《五礼新仪》所载。兼日逐致拜之礼,近例皆已不行,或遇合致拜日,更不参酌天禧、至道故事施行。”并从之(按天禧二年,左庶子张士逊等言:“臣等日请资善堂参见皇太子,虽令升阶列拜,然后跪受,望令皇太子坐受参见。”诏不许。至道元年,皇太子每见宾客,必先拜,迎送常降阶及门)。
○太子家令(丞、主簿、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 家令,秦官,属詹事(服虔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汉因之,有丞主仓、饮食,职似司农、少府。汉代太子食汤沐邑十县,家令主之。后汉则属少傅,主仓、饮食。魏因之。晋又兼主刑狱、货、饮食,职比廷尉、司农、少府。其家令、率更令及仆,为太子三卿。太康八年,进品与中庶子、二率同。
自汉至晋,家令在率更下,宋则居上。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主内茵褥床几诸供中之物及官奴婢、月用钱、库内、盐米、车牛、刑狱。齐因之。自宋、齐以来,清流者不为之。至梁天监六年,武帝以三卿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陈因之。后魏亦曰三卿。北齐家令有功曹、主簿,领食官、典仓、司藏等三署,及领内防令、丞。隋掌刑法、食膳、仓库、奴婢等。
炀帝改为司府令。唐复为家令寺,置家令一人,唯不主刑法,余与隋同。龙朔二年,改家令寺为宫府寺,家令为宫府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二人,主簿一人。领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署令各一人,丞各二人。
丞。汉家令有丞,后无闻。《宋书》云家令丞一人,晋置。宋、齐以后并有之。后周无。隋家令丞二人,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宫府丞。咸亨元年复旧。
掌判寺事。
主簿。晋家令有主簿,宋、齐因之,自后无。北齐家令有主簿员,隋亦然,唐因之。掌印并及句举。
食官署令、丞。汉詹事属官有食官令长丞,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饮食。
晋太子食官令职如太官令。宋则属中庶子,齐则属詹事。掌厨膳之事。梁食官局属庶子。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有食官令、丞,又别领器局、酒局二丞。隋家令寺统食官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饮膳之事。
典仓署令。后汉太子仓令属少傅,主仓。魏以下无闻。后魏有之。北齐家令寺领典仓署令、丞,典仓署又别领园丞。隋家令寺统典仓令、丞,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藏出纳及醯醢庶羞之事。
司藏署令。晋家令有主物吏四人。梁有锡赐库局丞庶子,又有东宫卫库丞。
北齐家令寺领司藏署令、丞司,藏又别领仗库、兴作二局丞。隋家令统司藏署令一人,丞二人。唐因之。掌藏库财货、营缮之事。
宋有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内臣兼),同主管左、右春坊事二人(以武臣兼),承受官一人(以内侍兼)。仁宗、神宗升储位,并有之。中兴后,孝宗、光宗正储位,及庄文、景献太子皆置其官。 ○太子率更令(丞、主簿)
率更令,秦官(颜师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汉因之,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勋而属詹事。后汉因之,后属少傅。魏因之。
晋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属詹事。宋制,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梁、陈、后魏并有之。北齐领中盾署,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亦属詹事。隋掌伎乐、漏刻,有令、丞、录事各一人。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龙朔二年,改率更寺为司更寺,改令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 丞,后汉率更置丞一人,历代悉有,唯后周无。唐因隋。掌判礼乐、刑罚之事。
主簿,晋置一人,宋无,齐有之,自后无闻。北齐、隋又有之,唐因之。掌印及句举。
○太子仆(丞、主簿、厩牧署)
仆,秦官。汉因之,又有长、丞主车马(又有太子厩长一人,亦主车马)。 后汉因之而属少傅,职如太仆。太子五日一朝;其非太子朝日,即与中允入问起居。魏因之。晋主舆马,兼主亲族,如太仆、宗正;从驾乘安车,次家令而属詹事。宋、齐并有之。梁视黄门郎。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詹事领仆寺,置令、丞、功曹、主簿,领厩牧署令。隋仆寺置仆一人,掌皇族亲疏、车舆骑乘,领厩牧署令。唐因之,加掌仪仗丧葬,而不掌亲族。龙朔二年,改仆寺为驭仆寺,改仆为大夫。咸亨初复旧。丞、主簿各一人,统厩牧署。
丞,梁有之,陈因之。后魏、北齐、隋并有之,唐因之。 主簿,晋置,宋无,齐有之。梁、陈、后魏无,北齐、隋皆有之,唐因之。
厩牧署令、丞,汉有太子厩长、丞,属詹事。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车马。
魏、晋因之。齐东宫属有内厩局、外厩局,皆有丞。梁、陈因之。后魏有之。北齐则曰厩牧署令丞、车舆局丞。隋仆寺统厩牧署令、丞。唐因之。掌车马、闲厩、牧畜之事。
○左右卫率府(副率、长史以下官属)
卫率府,秦官。汉因之,属詹事。后汉主门卫徼循卫士,而属少傅。魏因之。
晋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卫率,各领一军。 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前、后二卫率(《晋志》曰:“凡太子出,前卫率导在前,黄麾,左右二率从,使导舆车;后卫率从,在乌皮外。并带戟执刀,其服并视左、右卫将军。”刘卞为愍怀太子左率,知贾后必害太子,乃谓张华曰:
“东宫隽又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使录尚书事,废贾后於金墉,两黄门力耳。”华不从。)成都王颖为太弟,又置中卫率,是为五率。及江左,省前后率,孝武太元中又置。宋、齐止署左、右二率。 梁二率视御史中丞,铜印墨绶,武冠绛,朝服。左率领七营,右率领四营。陈有二率。后魏曰左、右卫率。北齐谓之左、右卫率坊。后周东宫有司戎、司武、司卫等员。隋曰左、右率,兼有副率二人。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兼置副率二人。唐为左、右卫率府。龙朔二年,改其府为左、右典戎卫,咸亨元年复旧。置率各一人,领兵宿卫、督摄队伍、总判府事(李靖为中书令、行左卫率,转兵部尚书)。副率二人(掌贰率事)。 长史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通判自长史以下胄曹。以上诸率府并同。
录事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句稽、监印。 仓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官员假使、仪式、粮廪、膳羞、田园、公廨、遇所、监药等事。
兵曹参军各一人,隋置。唐因之。掌府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等。
胄曹参军各一人,隋置,为铠曹。唐长安中,改为胄曹参军。神龙初,复为铠曹。太极中,复为胄曹。掌军器、仪仗、公廨营造、罪罚。长吏以下官局所领职务,诸率府并同。
亲府、勋府、翊府中郎将各一人。梁左、右卫率共领十一营,一率各领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北齐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员外,又有内直备身正副都督。隋左、右卫率下直ト四人,直寝八人,直斋、直后各十人。唐则曰亲、勋、翊三府,各置中郎将、左右郎将各一人。唐置录事、兵曹参军各一人。
宋制,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率率府副率,不常置。中兴后,惟监门率府副率为环卫阶官。
○左右司御率府
隋文帝置左、右宗卫,官制如左、右卫,各掌以皇族侍卫。炀帝改左、右武侍率。唐为左、右宗卫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司御卫,后改卫为率府。神龙初,复为宗卫。景二年,复为司御率府。置率各一人,掌与左、右卫率同(副率以下职亦同,他准此)。副率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胄参军各一人。
○左右清道率府
隋有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堠,伺奸非。长史以下如左、右卫。
炀帝改开府为左、右虞候,并置副率二人。唐为左、右虞候率府,职拟左、右金吾。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清道卫。神龙初,又为虞候率府。开元初,为清道率府。各置率一人,掌斥堠道路,先驱、后殿,伺察奸非。副率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曹参军各一人。
宋至道元年,东宫置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主赞引。真宗登位省。 仁宗在东宫,复以郭承庆、夏元亨为之,登位复省。
○左右监门率府
隋左、右监门率各置一人,掌诸门禁。炀帝改为监门将军。唐复为左、右监门率,拟左、右监门。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咸亨初复旧。垂拱中,改为鹤禁卫。神龙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门禁、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及兵、胄二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内率府
隋置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以上(所领千牛以下,与千牛卫同),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唐为左、右内率府。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咸亨初,复旧。各置率一人,掌侍卫左右,供奉兵仗。副率、长史、录事参军及兵、胄二曹参军各一人。千牛各十六人,掌执细刀弓箭,宿卫侍从。备身各二十八人,掌宿卫侍从。龙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备身为太子左、右奉裕,寻复旧。
○太子旅贲中郎将 旅贲中郎将一人,职如武贲中郎将,宋初置。天子有武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唐诸率府初有中郎、郎将官。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诸率府中郎将为旅贲郎将,其郎将改为翊军。后或改或省。
○太孙官属附
唐永淳元年三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将置府寮,高宗召吏部郎中王方庆问曰:“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晋惠帝永宁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太子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南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便居东宫。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上曰:
“自我作古,可乎?”对曰:“五帝不相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不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友、文学、祭酒,及长史、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
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
《朱子语录》曰:“或问东宫官属,曰:‘《唐六典》载太子东宫官制甚详,如一小朝廷。置詹事以统众务,则犹朝廷之尚书也。置左、右二春坊以领众局,则犹朝廷之中书、门下省也。左、右春坊又皆设官,又各帅其属之意。崇文馆犹朝廷之馆阁。赞善大夫犹朝廷之谏议大夫。其官职一视朝廷,而为之隆杀。此等制度犹存,今之东宫官属极苟简。左、右春坊,旧制选贤德者为之,今遂用武弁之小有才者,其次惟有讲读数员而已。如赞善大夫诸官,又但为阶官,非实有职业。神宗以《唐六典》改官制,当时亦有不曾讨论者,如东宫官属之不备是也。旧尝入,论东宫官制疏略,宜仿旧损益之,不报。’” ○六院四辖
◎检院
周置大司寇。南梁武帝天监元年,诏於公府置。唐天宝九载,改理匦使为献纳使,后又改知匦使。
宋雍熙元年,改匦为检(东延恩曰崇仁,南招谏曰思谏,西申冤曰申明,北通元曰招贤)。景德四年,改为登闻检院,命枢密直学士张咏判(仍差内品监门,不得关预公事)。隶谏议大夫,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皆受以通达。凡进状者先鼓院,若为所抑,则诣检院(外有理检院使,今不置。始於淳化三年置理检院於干元门西北廊,以知制诰钱若水领之,复唐制也。至道三年废。天圣七年,上因读《唐史》,见匦甬达下民冤枉之事,乃置匦甬,仍专命御史中丞为理检院使,以分记)。中兴之初,因旧制,置局於阙门之前(旧左宣德门外,仗隶门下省),建炎三年,专隶谏院。南渡以来,创治所於和宁门之下。绍兴戊寅,复承平之制,移置居双阙之左。
◎登闻鼓院
古者,朝有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宋朝曰鼓司,以内臣掌之,鼓在宣德门南街北廊。至道三年,命太子中舍王济句当鼓司,用朝臣句当自此始。景德四年,诏改为登闻鼓院,掌诸上封而进之,以达万人之情,隶司谏、正言。凡文武臣僚ト门无例通进文字者,先经登闻鼓院进状,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建炎元年,因旧制,置局於阙门之前。(高宗即位於南京,召李纲为宰相,纲奏曰:“今艰难之际,四方休戚利害,日欲上闻,而士民之愿效其智虑者尤多,而检、院鼓犹未置,恐非所以通下情而急先务也。”)三年,专隶谏院。 ◎进奏院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五代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
宋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太平兴国六年,诸州罢知后之名,简知后官,得李楚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命供奉官张文璨提辖诸道进奏院。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以颁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牍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中兴以来,隶门下后省,给事中点检。讫干道九年,依旧隶后省,合传报事,令后省录以报行。 ◎官诰院
宋初於右掖门置院,四司诰身案并集於此,以备中书除改,本司郎官各主其事。淳化五年,始专置官司於省内。凡官诰,各以本司诰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命妇用司封,加勋用司勋。掌文武官将校诰身及封赠。官诰院提举一人,以知制诰充;判院一人,以带职京朝官充。元丰五年行官制,文武诰身属吏部,蕃官诰属兵部,封赠及命妇诰属司封,加勋并将校诰属司勋。官诰院四部诰身案及吏人,随事隶本部。七年,并司封、司勋、诰身案入吏部预书库收掌。崇宁四年,吏部转置造官诰局。五年罢,令尚书右选主管。大观元年复置,寻改为官诰院,仍隶左右司。三年复罢归吏部。政和三年六月,诏依旧置官诰院,差官二员主管,少府监铸印记,吏部制造诰身案记为文。中兴以来,因仍不改。
◎审计院
宋朝以三司使总邦计,司各有院,以秉中外泉出入之政,盖会计之府也。
然案牍从委,典者不能偏察,而奸容焉。淳化三年,始用户部使樊知古奏,剔其籍,复别为院,置官专领之,以听稍食之要贰。置院之初,特掌骑兵、徒兵给受之数,犹未及诸司也。元丰三年,合步、骑两院为一,遂以其一主诸司。自宫禁朝廷下至斗食佐史,凡赋禄者,以式法审其名数而稽其辞受。唯郊赐给己乃审,禄有疑予,则诏以法。凡四方之计籍上於大农,则逆其会。凡有司议调度会赋出则诹焉。设员二,曰左、右厅。分案六,史八人。其名旧为诸军诸司专句司,建炎元年避高宗御讳,改诸军诸司审计官。
◎粮料院
宋初仍旧制,以三司大将军为都粮料使。自开宝六年,以著作佐郎陆光范充,改用京官自此始。太平兴国五年,分诸司、马军、步军为三院。八年,以马军、步军合为一院。雍熙四年,命供奉官陈处晦句当诸司粮料,供奉官曾祚句当马步军粮料。自后复分马、步军为两院,或以诸司使、副分主之。端拱二年,复以京朝官主之。元丰末,并马、步军与诸司为二院,隶太府寺。掌以法式颁廪禄,凡文武百官、诸司、诸军俸料,以券准给。中兴以来,行在有诸军诸司粮料院;镇江、建康有分差诸军粮料院,鄂州有分差户部粮料院,四川总所有分差户部鱼关粮料院、分差利州户部粮料院。 ◎榷货务都茶场
榷货务掌折博斛米、金帛之属,以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二人监。太平兴国中,以先平岭南及交趾诸国入贡通关市,议於京师置榷易院。大中祥符中,并入榷货务。建炎中兴,又创都茶场,给卖茶引,随行在所於榷货务置场。虽分两司,而提辖、监官并通衔管(建炎四年,诏:“榷货务都茶场依旧隶左、右司,其提领措置并罢。其都茶场仍令提辖榷货务官兼行提辖。”)。寻徙越州一务场於建康,又并真州一务场归建康。绍兴五年,诏建康、镇江两务场,只是给卖钞引。 三十二年,诏三省今后选差文臣充监官,更不差武臣。干道六年,诏依旧通差武臣。先是课入不立额,唯视旧岁为等差,是岁始户分有定数。岁总为钱二百四十万万,行都受藏之所为数八十万万,於建康者一百二十万万,於镇江者四十万万。
◎杂买杂卖务
宋朝杂买务旧曰市买司,太平兴国四年改,至道中废,咸平复置。以京朝及三班、内侍三人监。掌和市百物,凡官禁官物所需,以时供纳。杂卖务,景德四年置,掌受内外币余之物,计直以待出货,或准折支用。以内侍及三班二人监,后亦差文武朝官。绍兴六年,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
◎文思院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服之用,隶少府监。熙宁三年,诏:“文思院两界监官立定文臣一员、武臣一员,朝廷选差。其内侍句当官并罢。”绍兴三年诏:“少府监并归,文思院其上、下界监官从工部辟差。”工部言:“所辖文思院旧分上、下界,监官三员,内一员文臣系京朝官。上界造作金银珠玉,下界造作铜铁竹木杂料。欲依旧分为上、下界。”从之。隆兴三年,诏并礼物局入文思院。
◎左藏库 掌受四方财赋之入,以待邦国之经费,其原盖起於周职内主赋入,职岁主赋出,而邦布之入出则外府又主之,皆其职也。晋始置左、右藏令。唐於左、右藏分建东、西库,以太府少卿知出纳,於左长庆门之东。
宋初,左右止一库,置使领焉。太平兴国二年,分为二库。淳化三年,分置左、右藏各二库。四年,废右并入左。政和六年,修建新库,以东、西库为名。
中兴,因仍东、西库,各以文臣监,武臣同监。其东,币帛纟绸之属在焉;其西,金银泉券丝纩之属在焉。绍兴二十七年,诏户部於辖下丞簿内选一员,兼充左藏库提辖官。此提辖所由始也。孝宗即位,诏将御前桩管激赏库拨归左藏库,以左藏南库为名,专一桩管应副军期支遣,於是有东、西、南三库。寻罢南库。大抵国家用度多靡於赡军。西蜀、湖、广、江、淮之赋类归四总领所,以饷诸屯,其送京者殆无几,唯闽、浙悉输焉。东、西库藏入以端计者,率百四十万,以缗计者率二千万,给遣称是,而大军居十之七,宫禁百司禄赐才三,之有非泛浩繁之费,则请於朝,往往出内帑封桩,以补所阙。监官凡五人,分帑而治。旧以京朝官为之,今唯才是用,故四选通得人。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曰:“六院官,检、鼓、粮、审、官诰、进奏也,例以京官知县有政绩者为之,亦有自郡守除者,则继即除郎,如鹿伯可是也。故恩数略视职事官而不入杂压。绍兴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监察御史,遂迁副端。干道后,相继入台者有宋敦书、萧之敏、陈升卿、傅淇等数人,而六院弥重,号为察官之储矣。淳熙初,龚实之秉政,其内弟林宓办审计司,遇郊恩而林尚京秩,乃白上以六院官班寺监丞之上,林用是得封赠父母。龚后为谢廓然所论,南窜,此其一事也。绍兴二年夏,六院官始复入杂压,在九寺簿之下焉。” 又曰:“六院官入杂压事,《甲记》已具。淳熙四年既削去,近岁乃复举行,其班在五寺主簿之下,太学博士之上。六院官通计十二人,皆得转对,但不入品耳。然六院以为邑有政绩者为之,故例为察官之选。”
又曰:“四提辖谓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是也。
榷货务场掌差、茗、香、矾、钞引之政令。绍兴初,沿宣、政旧例,置提领官,率以故省吏为之,后乃改用士人。行在、建康、镇江三务场,岁入凡二千四百万缗(建康一千二百万,行在八百万,镇江四百万),皆以都司提领,不系户部之经费,而在建康、镇江者分属总领所焉。开禧末,以总所侵用储积钱,始径隶提领官,不属总所。买务卖场,盖唐宫市之遗制。近制,凡宫禁月料、朝省纸、文思院之制造、和剂局之修合,皆所取给焉。至若斥左帑封桩之币余,编估打套,则卖场掌之。绍兴六年,始置提辖官总其事。先是,四辖官外补则为州,内迁则寺监丞簿,亦有径为杂监司,或入三馆者(干道八年十二月,榷货王除福建市舶,左藏王楫除九路铸钱司。熙七年三月,熊子复自文思校书郎)。近岁望稍轻,往往更迁六院官,或出为添ヘ,非曩日之比矣。” ◎总宫观
宋朝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祖宗时员数绝少(《官制旧典》云:“祖宗待臣以礼,虽年及挂冠,未尝直令致仕,皆以宫观处之,假以禄耳。”),熙宁以后乃增焉。是时方经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食其禄。时相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宫观毋限员,并差知州人,以三十月为任。
◎在京宫观 宋朝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官。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示优礼之意。绍兴二十一年,在京宫观依在外宫祠,以三十个月为任(又绍兴五年诏:“任在京观请给、人从,前宰执依见任减十分之二;阁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直学士已上,依中书舍人;太中大夫已上,依左右司郎中;任枢密都承旨、阁学士已上,依天曹尚书;直学士已上,依六曹侍郎;太中大夫已上,依中书舍人。”)。
◎宫观使 唐天宝七载,以给事中杨钊充九成宫使,宫使之名自此始(《南部新书》)。
宋朝祥符中,真宗建玉清昭应宫,王魏公旦为首相,始命充使,宫观置使自此始。又有景灵宫、会灵观使,然每为宰相兼职。天圣元年,吕夷简为相,时朝廷崇奉之意稍缓,因请罢使名。熙宁中,富郑公弼领集禧观使居洛,此宫观使居外之所从始也。徽宗建玉清万寿宫,乃命宰执兼使、副,用真庙故事也。近以前宰执奉朝请者领在京宫观使,而在外旧相只除提举宫观,非祖宗优待宰相之体。
靖康以来,犹未正,盖朝廷未暇讲也。政和八年,太师、鲁国公蔡京,少傅、太宰郑居中,少保、少宰余深,检校太保领枢密院事童贯,并兼充神霄、玉清、万寿宫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门下侍郎薛昂、中书侍郎白时中、尚书左丞王黼、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并兼充副使。渡江后,前执政在经筵者,不以官高卑,率为观使;若他官,则使相已上乃得之;其居外者,必官至三少乃除。淳熙中,崇宪靖王自节度使拜使相,封郡王,中书进熟拟提举洞霄宫,周文忠当制,引故事宗室使相外居者当得观使,上批如所请。绍熙初,赵文定以使相判潼川府,乞奉祠,乃除醴泉观使,非旧典也。开禧末,陈勉之以特进罢相,不带职,乃亦除观使,盖章逵之侍郎当制失之。翊日,李季章进呈,改提举洞霄宫,合故典矣。天禧以前,崇、观以后,宫观使之名甚众,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而观使有三,前宰相则得醴泉,宗戚则得万寿,又其次则得佑神云。宣、政,又有提点宫观官,在提举之下、主管之上,今省。
◎提举宫观
宋朝真宗时,东西太一宫提举,以两省、两制、丞郎官为之,掌奉斋醮之事。 天圣七年,玉清宫灾,遂罢使,而景灵、会灵、祥源三宫观,以学士、舍人管句。 李若谷罢参政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自是学士、待制、知制诰皆得为提举。晏元献以旧相提举万寿观,武臣李端愿止得管句祥源观。今朝官亦云提举,非故事也。
◎在外宫观岳祠 宋朝宫观皆俟力请而后授,侍从而上任宫观者绝少,若因责降改作主管,方且差焉。熙宁初,王安石相,异已者方直除宫观。大抵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者,如降黜之例。二年,诏:“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台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道观、成都府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句或提举、提点官。四年,诏:
“宫观、岳庙留官一员,余听如分司、致仕例,从便居住。”六年,诏:“卿监、职司以上提举,余官管句当者。”又诏:“年六十以上者乃听差。毋过两任。兼用执政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后蔡京用事,增广职任。崇宁三年添宫观十,政和三年添宫观三十(名见《续会要》,多不录),选人亦许乞岳庙。宣和王黼用事,外开新边,以熙宁法革之,一切不恤,士夫於是失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