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三百十八·舆地考四
作者:马端临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距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
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底,致也)。┠既敷(┠,箭竹。,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於骄反)。厥土涂泥(地卑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夷夷,海中之夷。卉服,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於江海,达於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 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於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缙、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於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地汉之南海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
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缙、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后汉因之(治历阳。汉末移治寿春,刘繇又移治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治寿春。平吴,领郡十八,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治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治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治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治历阳)、江州(领郡九,治湓阳)。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豫州(领郡二十一,治寿春)、北兖州(领郡七,治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治锺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锺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五代淮南、江东西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后南唐取闽,至宋开宝八年,取南唐。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纳土,始尽有扬州之地,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西路、福建路。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濒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距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朱买臣上言:“东越王数反,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 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牿,盖亦因颜、谢、徐、庾之风焉。
◎古扬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二国
吴越楚(东境是)舒黄弦蓼巢蒋六桐锺离
▲秦时为郡五 九江郡障郡闽中郡会稽郡南海郡(东境是)
▲汉时为郡国七县九十七
庐江郡十二县(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浔阳皖湖陵松滋枞阳)
九江郡十五县(寿春邑逡遒成德晁皋阴陵历阳堂涂锺离合肥东城博乡曲阳建阳全椒阜陵)
会稽郡二十六县(吴曲阳乌伤毗陵余暨阳羡诸暨无锡山阴句章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太末乌程贸阝余杭鄞钱塘富春冶回浦)
丹阳郡十七县(宛陵於潜江乘春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湖熟陵阳芜湖黟溧阳歙宣城)
豫章郡十八县(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千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城宜春海昏雩都枭阝阳南{土} 安平)
广陵国四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安)
六安国五县(六蓼安丰安风阳泉) 临淮郡(南境县见徐州)
江夏郡(东境是县见荆州)
南海郡(东境是县见南粤)
▲晋时为郡国二十二县二百有五 广陵郡八县(淮阴射阳舆海阳广陵盐渎淮浦江都)
临淮郡十县(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淮陵司吾下相徐)
淮南郡十六县(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历阳全椒阜陵锺离合肥逡遒阴陵当涂东城乌江)
庐江郡十县(阳泉舒皖浔阳居巢临湖襄安龙舒六)
弋阳郡七县(西阳晁蕲春邾西陵期思弋阳)
丹阳郡十一县(建邺江宁丹阳于湖芜湖永世溧阳江乘句容湖熟晁陵)
宣城郡十一县(宛陵家城陵阳安吴临城怀安石城泾春广德宁国)
新安郡六县(始新遂安黟歙海宁黎阳) 鄱阳郡八县(广晋鄱阳乐安余干枭阝阳历陵葛阳晋兴) 毗陵郡七县(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
吴郡十一县(吴嘉兴海盐盐官钱塘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海虞娄)
吴兴郡十县(乌程临安余杭武康东迁於潜故鄣安吉原乡长城)
会稽郡十县(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贸阝始宁剡永兴诸暨) 临海郡八县(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 东阳郡九县(长山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丰安定阳遂昌) 豫章郡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艾康乐丰城永修建昌吴平豫章彭泽新吴宜丰锺陵)
临川郡十县(临汝西丰南城东兴南丰永城宜黄安浦西宁新建)
庐陵郡十县(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
安成郡七县(平都宜春新喻永新安福萍乡广兴)
南康郡五县(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 晋安郡八县(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
建安郡七县(建安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
▲隋时为郡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二
江都郡十六县(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
锺离郡四县(锺离定远化明涂山)
淮南郡四县(寿春安丰霍邱长平)
弋阳郡六县(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思)
历阳郡二县(历阳乌江)
庐江郡七县(合肥庐江襄安慎霍山晁水开化) 同安郡五县(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
蕲春郡五县(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
丹阳郡三县(江宁当涂溧水) 宣城郡六县(宣城泾南陵秋浦永世绥安) 新安郡三县(休宁歙黟)
鄱阳郡三县(鄱阳余干弋阳)
毗陵郡四县(晋陵江阴无锡义兴)
吴郡五县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
遂安郡三县(雉山遂安桐庐)
余杭郡六县(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武康)
永嘉郡四县(括苍永嘉松阳临海) 会稽郡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东阳郡四县(金华永康乌伤信安)
豫章郡四县(豫章丰城建昌建城)
九江郡二县(湓城彭泽)
临川郡四县(临川南城崇仁邵武)
庐陵郡四县(庐陵太和安福新淦)
宜春郡三县(宜春萍乡新喻)
南康郡四县(赣虔化雩都南康)
建安郡四县(闽建安南安龙溪)
义安郡五县(海阳程乡潮阳海宁万川)
▲唐时为州四十一县二百有九
扬州七县楚州五县濠州三县寿州五县滁州三县和州三县庐州五县舒州五县蕲州四县光州五县宣州十县州四县池州四县歙州六县饶州五县信州四县润州六县常州五县苏州七县湖州五县杭州八县睦州六县越州七县明州四县台州五县处州六县温州四县婺州七县衢州四县江州三县洪州七县抚州四县吉州五县袁州三县虔州七县建州五县福州十县泉州四县漳州三县江州三县潮州三县 ▲宋时为州五十九县二百九
扬州三县泰州四县通州二县真州二县高邮军二县楚州四县濠州二县寿州五县滁州三县和州三县庐州三县无为军三县舒州五县蕲州四县光州四县宁国府六县建康府五县池州六县太平州三县广德军二县徽州六县饶州六县信州六县镇江府四县常州四县江阴军一县平江府五县嘉兴府四县湖州六县临安府九县严州六县绍兴府八县庆元府六县台州五县处州六县温州四县婺州七县衢州五县江州五县南康军三县隆兴府八县抚州四县吉州八县袁州四县赣州十县瑞州三县建昌军四县临江军三县南安军三县建宁府四县福州十一县泉州七县漳州四县汀州六县南剑州五县邵武军四县兴化军三县潮州三县梅州一县 扬州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沟(邗音寒),以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於江都),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於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於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置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属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节度。领县七(江都、江阳、海陵、高乡、六合、扬子、天长)。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周复为大都督府,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建安。元初,领淮南东路兵马钤辖。中兴后,本路安抚及两淮制置司。贡白苎布、莞席、铜镜。领县三,治江都。江都(隋县。有芜城、吴公台、雷塘)广陵(唐江阳县,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沟。 熙宁五年,废入江都)天长(唐县。伪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宋至道时,军废为县。有瓜步山、六合山、赤岸山、石梁山。中兴后,割隶盱眙军)。
泰州本唐扬州海陵县。南唐置州,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
周为团练。宋降为军事,属淮东路。后复以盐城隶楚州。贡隔织。领县四,治海陵。海陵(汉县。有孤山、大海、运河)兴化(伪吴县。有千人湖)泰兴(伪唐县。干德二年,移治柴墟镇)如皋(伪唐县)。
通州本唐盐亭场,南唐立为静海制置院。周升为静海军,属扬州,俄改为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以隶焉。州之东北正系海口,南接大江。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獐皮、鹿皮、票胶。领县二,治静海。静海(周县。有狼山、蔡港、余庆、石港、西寨五寨)海门(周县)。
真州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南唐改迎变镇。宋干德二年,升为建安军。
雍熙二年,以永正来属。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焉。大中祥符六年,建为真州。
贡麻纸。领县二,治永正。永正(唐扬子县,伪唐改,后复为扬子。有运河、淮子河)六合(隋县。有瓜步山、六合山、杨叶山、赤岸山、石梁溪)。
高邮军本唐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建为军。属淮东路。地形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建炎四年,升为承州,割泰州兴化来隶。
领县二,治高邮。高邮(汉县)兴化(见泰州下)。
楚州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陵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齐扼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山阳、盐城、盱眙、淮阴、安宜)。
吴顺化军节度。南唐以盐城属泰州。周为防御。宋干德元年,以盱眙属泗州。开宝九年,以盐城还隶。属淮东路。建炎,金人陷扬、承二镇,楚势孤危。绍兴以来,屡战屡失,末年乃复。宝庆,以逆全之乱,降为淮安军,又以宝应县为宝应州。贡布。领县四,治山阳。山阳(汉射阳县地。有石鳖山、淮水、涟河)
淮阴(唐县。有淮水、沙河、盐渎)宝应(本安宜县,唐宝应年改。有运河、白水陂)盐城(唐县。有射阳湖、九盐场)。 濠州春秋末锺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於涂山,即其地也(今锺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聚会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於锺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锺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锺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锺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治於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锺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锺离郡。唐为濠州,或为锺离郡。属淮南道。领县三(锺离、招义、定远)。宋干德元年,以招义属泗州。为团练,属淮西路。干道初,移戍藕塘,开禧城定远,嘉定复旧。贡绢、糟鱼。领县二,治锺离。锺离(汉旧县。有袁术所筑公路城;荆山堰及梁武帝筑浮山堰基。有濠水,庄周观鱼处)定远(汉曲阳县。有古阴陵城,即汉兵追项羽,羽失道之所)。
寿州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 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治於此。
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后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邱讠佥、诸葛诞为刺史,皆镇於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此。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南渡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为守,后陷石勒。季龙死后,复治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元破符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日;西接陈许,水陵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吴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於此。后或治江北,或治江南,无定所也。
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场)。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治於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后魏必以送刘昶兵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后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后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后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寿春、安丰、霍邱、盛唐、霍山)。吴忠正军节度。周以颍州下蔡来属,徙州治焉,在淮北。宋因之。开宝中,废霍山、盛唐。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属淮西路。以府之六合县(即霍山)为六安军。中兴后,下蔡没於金,以安丰县为军,四县并隶焉。贡葛布、石斛。领县五,治下蔡。下蔡(古祭国。唐县。有硖石山)寿春(隋县。有八公山、淮水、肥水)安丰(汉县。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霍邱(隋县。有安阳山、丰水、决水)六安(唐县。有霍山、大别山)。 滁州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绢。
领县三,治清流。清流(隋县。有清流水、滁水、琅琊山)全椒(汉县。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隋复为县)来安(即唐永阳县,伪唐改。有八石山、来安水)。
和州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治於此)。吴为重镇(筑濡须坞,魏屡攻围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豫州(领郡十三,治於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淮西路。建炎后,为姑熟、金陵藩屏,北距北界二百二十五里。贡布、练布。领县三,治历阳。历阳(汉县。有濡须水、合山、古梁山寨)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后周乌江郡,隋后为县。有项亭)含山(唐县。有大岘亭)。 庐州古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周芮伯命巢,《左传》曰:
“自庐以往”,又曰:“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庐江、九江二郡,后汉亦然。魏为重镇(使张辽守之,孙权率十万众政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於此(宠上表,言合肥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孙权欲攻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余日,不敢下船而退)。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豫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合肥、慎、巢、庐江、舒城)。吴昭顺军节度。周改保信军。宋因之,属淮西路。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庐江二县置无为军。中兴后,置本路安抚使。贡纱、绢、蜡、石斛。领县三,治合淝。合淝(汉县。夏水出城父东南,与淝水合入巢湖。有濡须水。北齐分置北陈郡)慎(楚白公胜邑。隋县。有滁水)舒城(古舒国。唐县。有龙舒水)。 无为军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
淮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无为。无为(有梅山、江水、焦水)巢(古巢伯国。
汉居巢县。有东关山、居巢山、直湖)庐江(汉龙舒县,隋改今名)。
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皖,夏姓,皋陶之后。”),亦舒国之地(说见庐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豫州,后改为晋州。 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淮西路,为德庆军节度。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升为州。贡白、白术。领县五,治怀宁。怀宁(晋县。有天柱山、皖水)宿松(隋县。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余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尾)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戌在此。陈置大雷郡)太湖(隋县。有司空山、太湖)桐城(唐县。有盛唐山、大江、枞阳水)。
蕲州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属淮南道。领县四(宋同)。宋属淮西路。元八年,又以蕲水县石桥镇为罗田县。贡布、簟。领县五,治蕲春。蕲春(汉县。北齐置齐昌郡。 有新水、温水)黄梅(隋县。有黄梅水)蕲水(唐县。有兰溪水)广济(唐县。有蔡山,出大龟。又有积布山、青林湖)。 光州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大县。大,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后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后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定城、始光、山仙、殷城)。宋废商水县入固始。属淮西路,为光山军节度。绍兴末,改蒋州,寻复旧。贡石斛、葛布。领县四,治定城。定城(古黄国。汉弋阳县故城。有淮水)光山(古弦国。汉西阳县。晋光城县。有光山、柴水)固始(楚孙叔敖所封寝邱之地。北齐置北建州。后周置浍州)仙居(古弦子国。唐县)。
宁国府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於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废郡,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属江南道。领县十(宣城、泾、溧水、太平、当涂、南陵、绥安、宁国、溧阳、青阳)。吴宁国军节度使。南唐分入江宁,而此州领县六。宋因之,属江东路。开宝末,以广德、芜湖、繁昌来属。太平兴国二年,以芜湖、繁昌属太平州。四年,以广德置军。干道二年,升为宁国府。贡布、黄连、笔。领县六,治宣城。宣城(汉县。有昭亭山、句溪)泾(汉县。有泾水)南陵(梁县。有漳淮水)宁国(唐县)太平(唐县) 旌德(唐县)。
建康府本润州江宁县。唐至德二载,以县置州;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以润之上元、句容,宣之溧阳、溧水四县置州。属江南道。吴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置芜湖、铜陵、繁昌三县,又以宣州之当涂、广信来属。寻以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宋平江南,复为州节度,以广德、芜湖、繁昌属宣州,青阳、铜陵属池州。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节度。属江东路。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即府治建行宫,沿江置江东安抚制置司。贡笔。领县五,治上元、江宁。上元(唐县。有蒋山、鸡笼山、方山、幕府山、青溪、元武湖)江宁(唐县。有慈姥山、凤台山、秦淮、白鹭洲)溧阳(汉县。有平陵山、二鹤山)溧水(隋县。有丹阳湖、石臼湖)句容(汉县。有茅山镇。天禧,改名常宁。有茅山、华阳洞)。
池州本宣州地。唐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县置。贞观元年州废,县还隶宣州。永泰元年,复析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即建德)置。属江南道。领县四(秋浦、至德、青阳、石埭)。南唐为康化军节度,后为军事,以青阳隶江宁。开宝末,以州之青阳、铜陵,太平兴国三年以江州之东流三县来属。属江东路。贡纸、红白姜。领县六,治贵池。贵池(隋秋浦县,吴改。有秀山、贵池)青阳(唐天宝元年,析泾、南陵、秋浦置。有九华山、五溪水)建德(唐析鄱阳、秋浦置至德县,隶饶州。吴改今名)石埭(唐析青阳、秋浦置)
铜陵(南唐县。有铜官山)东流(南唐县)。
太平州本宣州地。南唐於江宁、当涂置新和州,后改雄远军。宋开宝八年,改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又以宣州之芜湖、繁昌二县隶焉。属江东路。贡纱。领县三,治当涂。当涂(晋县。有牛渚山、采石矶、九井山、姑熟溪)芜湖(南唐县)繁昌(南唐县。有大江)。
广德军本宣州广德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建为军。端拱元年,以郎步镇为建平县,隶焉。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二,治广德。广德(唐县。有丹井山、桐水)建平(宋县。有南氵奇湖)。
徽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江东路。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贡白、纸。领县六,治歙。歙(汉县。有灵山)休宁(隋县。有浙溪水)绩溪(唐析歙县置。有三天子障山)黟(隋县)祈门(唐析黟及饶之浮梁置)婺源(唐县。有婺水)。
饶州春秋时楚之东境,后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主孙权分置番郡(初治番县,后徒治吴芮故城)。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以其产物丰饶),炀帝初,置番郡。唐复为饶州,或为番郡。属江南道。领县五(番、乐平、弋阳、余干、浮梁)。干元元年,以弋阳属信州。南唐置德兴县。宋端拱元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江东路。贡麸金、竹簟。领县六,治番。番(汉县。有番江、彭蠡湖)余干(汉余汗县,隋改今名。有余千水)浮梁(唐县。有新昌水)乐平(唐县。有乐安江)德兴(南唐县。有银山、洎溪)安仁(宋县。有安仁港)。
信州唐干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置。
属江南道。领县四(上饶、贵溪、弋阳、玉山)。南唐置铅山县。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铅山直属京,后还隶焉。淳化五年,升弋阳之宝丰场为县;景元年,废为镇;康定复,庆历又废。熙宁七年,以上饶县永丰镇为县。属江东路。贡蜜、葛粉、水晶器。领县六,治上饶。上饶(本隶饶州,后省入弋阳,干元元年置。有灵山、上饶江)玉山(唐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有怀玉山、上于溪)弋阳(隋县。有葛溪、弋溪)贵溪(唐析弋阳置。有龙虎山)铅山(南唐县。有桐源水)永丰(有永丰溪)。
镇江府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属障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荆王刘贾墓在今郡城内),吴王濞(疋备反)反,后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丹阳、会稽二郡地。后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后都於秣陵,改为建业(至孙皓,为晋将王所灭。)。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建业,即江宁县)。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领郡十七,理於此),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后并因之,以至於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大将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隋平陈,郡废,於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徐州为延陵镇,后又分置润州於镇城(州东有润浦)。炀帝初,州废(延陵、曲阿、句容等县悉属江都郡,而江宁县则属丹阳郡地)。唐初,辅公┙据之。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为丹阳郡,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六(丹徒、句容、丹阳、延陵、江宁、金坛)。南唐以上元、句容隶江宁。宋开宝八年,改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府。属浙西路。贡罗、绫。领县四,治丹徒。丹徒(古朱方邑,吴以予齐庆封者。唐县。有北固山、京江)延陵(晋县。有句曲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丹阳)丹阳(唐县。有蒜山、金山、扬子江、练湖)金坛(唐县。有茅山、方山、荆溪)。
常州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嫡子毗封於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
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於常熟县,故因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武进、义兴、无锡、晋陵、江阴)。吴以江阴为郡。宋因之,属浙西路。贡白、纱、席。领县四,治晋陵、武进。晋陵(本名延陵。季子所居,有墓。有太湖)武进(晋县。有氵鬲河)无锡(汉县。太伯所居。又楚春申君之邑)宜兴(唐义兴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君山、运河、太湖、阳羡溪、长桥)。
江阴军唐武德三年,以晋陵郡之江阴县置暨州,九年废。吴复以其地置江阴军。宋因之,属浙西路。熙宁四年,复废为县,隶常州。建炎后,复置。领县一:江阴(梁县。有秦望山、芙蓉湖)。
平江府春秋吴国之都也(自阖闾以后,并都於此)。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吴伐越,越御之於李,则今嘉兴县之地(李城在嘉兴县南三十七里)。
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地。汉亦为会稽郡,后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
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
唐为苏州,或为吴郡。属江南道。领县七(吴、长洲、常熟、嘉兴、海盐、华亭、昆山)。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吴江县。后唐为中吴军节度。晋时以嘉兴、海盐、华亭三县置秀州。宋改为平江军,属浙西路。政和三年,升为府。贡葛、蛇床子、白石脂、花席。领县五,治吴、长洲。吴(汉县。有虎邱山、胥山、洞庭山、太湖、松江)长洲(唐县。有松江、运河)昆山(梁县)常熟(隋县。有虞山、大江、运河)吴江(梁县。有吴江、运河)。
嘉兴府晋天福中,吴越王钱元奏以苏州嘉兴、海盐、华亭置秀州,又置崇德县。宋因之。政和七年,赐郡名曰嘉禾。属浙西路。庆元元年,以孝宗诞圣之地,升为嘉兴府。贡绫。领县四,治嘉兴。嘉兴(唐县。本吴得嘉禾之地。有胥山、李城)海盐(唐县。有陆里山、当湖、盐场三)华亭(唐县。有金山、松陵江、华亭谷、盐场三)崇德(晋县。有语儿亭、运河)。 湖州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史记》曰:
“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即防风氏)。”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故也。震泽又名具区泽)。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属江南道。领县五(乌程、德清、武康、安吉、长兴)。周为宣德军节度。宋太平兴国七年,析乌程置归安县。后为昭庆军节度,属浙西路。贡白、漆器。领县六,治乌程、归安。乌程(秦、汉旧县。有弁山、杼山、具区薮、苕溪、溪、白洲)归安(有三山、吴兴塘)武康(古防风国。
有前溪、余不溪)安吉(故障县地。有天目山、苕水、杨子湖)长兴(唐县。有大雷山、箬溪、荆渚、顾渚)德清(唐县。有苎溪)。 临安府春秋越国之西境(越国西北至语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与吴分界),后属楚(按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尽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余杭郡。唐为杭州,或为余杭郡,大都督,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八(钱塘、富阳、临安、於潜、唐山、紫溪、盐官、新城)。宋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升南新场为县。属浙西路,领浙西兵马钤辖。崇宁五年,省南新县为镇,入新城。建炎三年,高宗自建康幸杭,升临安府,以为行在所,以州治为行宫,以祥符寺基改建府治。如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贡绫、藤纸。领县九,治钱塘、仁和。钱塘(汉县。有灵隐山、胥山、秦望山、钱塘湖)仁和(梁钱江县,宋改)於潜(隋县。有天目山)余杭(汉县。有由拳山)富阳(晋县。有阳平山)盐官(唐县,有临平湖)临安(唐县,梁时,吴越王奏置衣锦军。宋改顺化军,后废军复为县)
昌化(唐唐山县。有紫溪)新城(唐县)。
严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为障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后汉以后,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炀帝置遂安郡。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
宋为遂安军节度,宣和元年,升建德军节度;三年,改为严州。属浙西路。贡白、簟。领县六,治建德。建德(唐县。有乌龙山、七里濑)桐庐(隋县。有桐君山、严子陵钓台、桐溪)寿昌(唐县。有燕山、寿昌溪)遂安(隋县。有武强溪)分水(唐县。有天目溪)青溪(唐县。有新安江)。 绍兴府禹会诸侯於会稽之山。至少康,封少子无余於会稽,号曰於越,即此地。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於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时,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晋为会稽国。
宋为会稽郡,常置东扬州(治於此),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为越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复为会稽郡。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镇东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会稽、山阴、诸暨、剡、余姚、萧山、上虞)。晋时,吴越王钱元奏置新昌县。宋大观初,升为帅府,属浙东路,领浙东兵马钤辖。绍兴初,升为绍兴府,置浙东安抚司。贡越绫、轻庸纱、纸。领县八:治会稽、山阴。会稽(隋县。有会稽山、秦望山、射的山、若耶溪、禹穴)山阴(唐县。有涂山、龟山、兰渚、鉴湖)嵊(唐剡县,宣和改。为剡溪)诸暨(汉县。有浣江、暨浦)上虞(唐县。有上虞江、运河)余姚(唐县。有余姚江)萧山(唐县。有浙江、运河)新昌(晋县。有沃洲山)。
庆元府本会稽郡之贸阝县(贸阝,莫候反)。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四(贸阝、奉化、慈溪、翁山)。
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望海县。宋为奉国军节度,属浙东路。熙宁六年,析鄞县地置昌国县。绍熙五年,升为庆元府。置沿海制置司。贡绫、干山蓣、乌赢鱼骨。领县六,治鄞。鄞(古甬东地,唐贸阝县。有四明山、广德湖)奉化(唐县)慈溪(唐县。有句余山)象山(唐县)定海(梁望海县,宋改。有候涛山、大浃水)昌国(居海心)。
台州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为东瓯,徙国於江、淮之。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於此)。后汉亦属会稽郡。
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因之。隋平陈废,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因天台山为名)。或为临海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浙东道。贡甲香、金漆、鲛鱼皮。领县五,治临海。临海(吴县。有括苍山,始丰溪)黄岩(唐县。有黄岩山)天台(唐唐兴县,梁改今名。
有天台山)仙居(唐乐安县,宋改。有永安溪)宁海(唐县。有桐柏山)。
处州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炀帝时,复置永嘉郡。唐改为处州,或为缙郡(因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浙东路。贡绵、黄连。领县六,治丽水。丽水(唐县。有括苍山、丽溪、恶溪)龙泉(唐县)遂昌(唐县。
有梧桐溪)缙(唐县。有缙山、好溪)青田(唐县。有青田溪)松阳(吴县。
有玉桂山)。
温州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唐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永嘉、安固、横杨、乐城)。晋为静海军节度,宋属浙东路。贡鲛鱼皮、蠲纸。领县四,治永嘉。永嘉(东瓯地。隋县。有石室山、永嘉江)瑞安(唐县。有仙岩山)乐清(唐乐城县,梁时改)平阳(唐横杨县,梁改)。 婺州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治於此)。
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属江南道。 领县七(宋同)。晋为武胜军节度。宋改保宁军节度,属浙东路。贡绵、藤纸。
领县七,治金华。金华(隋县。有金华山、东阳江)东阳(唐县)义乌(唐县。
有义乌溪)兰溪(唐县。有兰溪)永康(隋县。有永康溪)武义(吴县)浦江(唐浦阳县。有浦阳江)。
衢州本婺州地。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废。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西安、龙邱、须江、常山)。宋太平兴国六年,升开化场为县。属浙东路。贡绵、藤纸。领县五,治西安。西安(唐县。有信安溪)江山(唐须江县,钱王改。有骑石山、江郎山)
龙游(唐龙邱县,钱王改。有姑蔑城)常山(唐县。有三衢山、江)开化(有马金溪)。
江州《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潴”,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镇之北,彭蠡在今迤东。江水西自江夏郡永兴县流入。《尚书·禹贡》曰:
“九江孔殷。”孔安国注云:“江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按张须《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於鄂陵,终会於江口。一云白乌江,二云白蚌江,三云乌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川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是汀,九云廪江。”《浔阳记》云:
“九江在浔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余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余里合流。”)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豫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后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初治豫章,后治於此),后又置浔阳郡。宋、齐亦为浔阳郡,皆置江州(领郡九,治於此)。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唐改为江州,或为浔阳郡。
属江南道。领县三(浔阳、彭泽、都昌)。南唐为奉化军节度,置瑞昌、湖口、东流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星子镇为县,以东流属池州。七年,以星子、都昌二县隶南康军。属江东路,中兴后,改属江西路。其地本武昌之柴桑县,后以江北之浔阳,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改为江州,实非古江州也。今州在江之南,浔水在蕲州,亦不得为浔阳(矣朱文公《九江辨》最详)。贡母、石斛。领县五,治德化。德化(唐浔阳县,南唐改。有九江、庐山、柴桑山、大孤山、栗里)彭泽(隋县。有马当山、石门山、小孤山)德安(南唐县。有石鼓山、敷山水)瑞昌(南唐县)湖口(南唐县。有孤山、大江)。
南康军宋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建为军,又以都昌及洪州建昌二县来属。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三,治星子。星子(本星子镇。有庐山、宫亭湖、彭蠡湖)都昌(唐县。有苏山、五柳馆)建昌。
洪州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为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豫章郡(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豫章郡地,尽属汉豫章),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后汉亦为豫章郡,晋因之。东晋置江州(始於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豫章郡。唐为洪州,或为豫章郡(后避代宗讳,止称章郡),上都督府,镇南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南昌、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南唐以高安属筠州,又置靖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析南昌置新建县。七年,以建昌属南康军。属江西路。领江西路安抚兵马钤辖。贡葛。领县八,治南昌、新建。 南昌(唐县。有南昌山、武阳水、宫亭湖)新建(有西山、章水)奉新(唐新吴县,南唐改。有华林山)丰城(晋县。有丰水)分宁(唐县。有旌阳山、修水)
靖安(南唐县)武宁(唐县。有东津水)进贤(崇宁二年,以南昌县进贤镇升为县)。
抚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废州,置临川郡。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属江南道。领县四(临川、南城、崇仁、南丰)。吴昭武军节度。南唐以南城置建武军。宋开宝三年,升宜黄场为县。淳化二年,以南丰属建昌军。五年,升金场为县。属江西路。贡葛。领县四,治临川。临川(隋县。有临川水)
崇仁(隋县。有宝唐水)宜黄(宋县。有宜黄水)金(宋县。有金)。
吉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庐陵、新淦、太和、安福、永新)。南唐置龙泉县。宋雍熙元年,析庐陵置吉水县。淳化三年,以新淦属临江军。至和元年,析吉水县地置永丰县。熙宁四年,以龙泉县万安镇为县。属江西路。贡布、葛。领县八,治庐陵。庐陵(隋县。有玉笥山、赣山)吉水(宋县。有仁山、吉水)安福(隋县。有山、大泉)大和(隋县。有遂兴水)龙泉(南唐县。有龙泉江)永新(唐县。有胜业水)永丰(宋县。有报恩江)万安(宋县。有洲)。
袁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安成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废州,置宜春郡。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属江南道。领县三(宜春、萍乡、新喻)。宋开宝末,以筠州万载来属。雍熙元年,析宜春置分宜县。淳化三年,以新喻属临江军。属江西路。贡布。领县四,治宜春。宜春(隋县。有袁山、仰山、宜春水)分宜(宋县。有昌水、昌江)萍乡(吴县。有萍实里)万载(南唐县,宣和时改为建城,绍兴后复)。 赣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属庐陵郡。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属江南道。领县七(赣、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后唐为昭信军节度。南唐置瑞金、龙南、石城、上犹四县。宋太平兴国中,析赣县之七乡於险江镇置兴国县,又析雩都县之六乡於九州镇置会昌县。淳化元年,以大庾、上犹、南康三县置南安军。属江西路。绍兴二十二年,改为赣州。贡白。领县十:赣(汉县。有崆山、王房山、章水、贡水)安远(唐县。有廉水、安远水)雩都(汉县。有雩山)虔化(隋县。有虔化水)信丰(唐县。有廪山、梦水)龙南(南唐县,宣和,改为虔南)瑞金(南唐县。
有绵江)兴国(宋县。有平江)会昌(宋县。有荥阳水)石城(南唐县)。
筠州南唐以洪州高安置州,仍置上高、万载、清江三县,隶之。宋开宝末,以万载属袁州。太平兴国六年,析高安置新昌县。淳化三年,以清江属临江军。
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高安。高安(唐县。有浊水、钟口江)上高(南唐县。有蒙山)新昌(宋县。有黄麋山、大江)。
建昌军南唐以抚州南城县置建武军。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淳化二年,以抚州南丰来属。绍兴八年,增置广昌、新城两县。属江西路。贡绢。领县四,治南城。南城(汉县。有麻姑山、盱水、飞猿水)南丰(唐县。有梅岭)
广昌新城。 临江军宋淳化三年,以筠州清江县建为军,以吉州之新淦、袁州之新喻二县来属。属江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清江。清江(南唐县。有大江)新淦(汉县。有玉笥山、阁皂山、淦水)新喻(吴县。有袁水、武析水)。
南安军宋干化元年,以虔州大庾县建为军,又以南康、上犹二县隶之。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大庾。大庾(唐县。有大庾岭、横浦关)南康(晋县。有聂都山)上犹(南唐县,嘉定四年,改为南安)。
建宁府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后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置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建安、邵武、浦城、建阳、将乐)。闽王氏为镇武军节度,增松溪县。南唐改永安军,又改忠义军,置归化、建宁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将乐属南剑州;五年,以邵武、归化、建宁三县属邵武军。端拱元年,升为建宁军节度。淳化五年,升崇安场为县。咸平五年,升关隶镇为县。治平三年,析建安、建阳、浦城地置瓯宁县。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属福建路。贡火前、石乳、龙茶。领县七,治建安。建安(汉县。有茶山、建安水)浦城(唐县。有梦笔山、柘溪)建阳(唐县。有建阳溪)松溪(闽县)崇安(有武夷山、汉祀山)
政和瓯宁。
福州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於此。及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於江淮,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郡是也)。
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改为建安郡。唐初为建州,后此置泉州(移建州於建安县置),后此复为闽州(移泉州於晋江县)。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大都督,威武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十(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闽王氏置宁德县。南唐得尤溪,以属剑州。晋末,地入钱氏。
周改彰武军。宋为威武军,属福建路。太平兴国五年,析闽县置怀安。贡荔枝、圆眼、鹿角菜、紫菜、红花、蕉布。领县十二,治闽、侯官。闽(隋县。有南台江、越王山、长乐山)侯官(唐县。有螺江、闽山、福山)福清(唐福唐县,晋更今名。有练门江)连江(唐县。有连江)古田(唐县)永泰(唐县。崇宁,改为永福)长溪(唐县。有白水江)永正(唐县。干兴元年,改为罗源)闽清(唐侮溪县,闽改)宁德(闽县。有大海)怀安(宋县。有洪塘江)。 泉州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唐神龙以后,始移置泉州於此。或为清源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晋江、南安、莆田、仙游)。闽王氏置同安、清溪、永春、德化、长泰五县。南唐为清源军节度。宋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四年,以莆田、仙游二县属兴化军。五年,以长泰属漳州。六年,析晋安置惠安。属福建路。贡绵、蕉、葛。领县七,治晋江。晋江(唐县。有泉山、晋江)东安(宋县。有洛阳江)清溪(闽县。有庐山、溪水)南安(隋县。有桃林溪)永春(闽桃源县)德化(闽县。有赤水铁场)同安(闽县。有东、西溪)。
漳州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属江南道。领县三(漳浦、龙溪、龙岩)。南唐改南州,寻以泉州长泰来属。宋复为漳州,属福建路。贡甲香、鲛鱼皮。领县四,治龙溪。龙溪(梁县。有九龙山)漳浦(唐县。有李澳溪)龙岩(唐县)长泰(闽县)。
汀州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晋分建安郡置晋安郡,又立新罗县,汀州始基於此。唐开元二十六年,开抚、福二州山洞置汀州(因长汀以为名)。或为临汀郡。属江南道。领县三(长汀、宁化、沙)。闽以沙县属南剑州。宋淳化五年,以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元符五年,析长汀、宁化置清流县。绍兴三年,以连城堡为县。汀在山谷斗绝之地,溪水自北发源,至州境而东,遂南流入海。是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属福建路。贡蜡烛。领县六,治长汀。长汀(唐县。有鄞江溪)宁化(唐县)上杭武平清流连城。
南剑州闽以建州永平镇置钅覃州及龙津县,后州废。南唐改延平镇,俄置为剑州,以汀州之沙县、福州之尤溪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加“南”字,以建州将乐隶焉。属福建路。贡土茴香。领县五,治剑浦。晁浦(南唐县。有延平津)顺昌(南唐县)沙(唐县。有沙水)尤溪(唐县)将乐(唐县。有将溪)。
邵武军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建州邵武县建为军,仍以归化、建宁二县来属。
六年,又析邵武置光泽。属福建路。贡。领县四,治邵武邵武(隋县。有邵武溪)光泽(有紫溪)泰宁建宁(南唐县)。
兴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三镇地置太平军,寻改;又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又析莆田置兴化。属福建路。贡绵、葛布。领县三,治莆田。莆田(唐县。有壶公山、入海)仙游(唐县。有大目溪)兴化(有百丈溪、游洋溪)。
潮州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
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属岭南道。领县三(海阳、潮阳、程乡)。南汉以程乡置恭州。宋因之。宣和三年,割海阳三乡置揭阳县。属广南东路。贡蕉布、甲香、鲛鱼皮。领县三,治海阳。
海阳(晋县。有翔凤山、孱水、恶溪)潮阳(唐县。有曾山、浊溪)揭阳(宋县)。
梅州南汉以潮州程乡县置恭州。宋开宝四年,改为梅州。属广东路。贡银、布。领县一:程乡(南齐县。有西阳山、程江)。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距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
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底,致也)。┠既敷(┠,箭竹。,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於骄反)。厥土涂泥(地卑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夷夷,海中之夷。卉服,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於江海,达於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 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於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缙、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於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地汉之南海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
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缙、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后汉因之(治历阳。汉末移治寿春,刘繇又移治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治寿春。平吴,领郡十八,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治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治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治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治历阳)、江州(领郡九,治湓阳)。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豫州(领郡二十一,治寿春)、北兖州(领郡七,治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治锺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锺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五代淮南、江东西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后南唐取闽,至宋开宝八年,取南唐。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纳土,始尽有扬州之地,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西路、福建路。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濒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距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朱买臣上言:“东越王数反,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 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牿,盖亦因颜、谢、徐、庾之风焉。
◎古扬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二国
吴越楚(东境是)舒黄弦蓼巢蒋六桐锺离
▲秦时为郡五 九江郡障郡闽中郡会稽郡南海郡(东境是)
▲汉时为郡国七县九十七
庐江郡十二县(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浔阳皖湖陵松滋枞阳)
九江郡十五县(寿春邑逡遒成德晁皋阴陵历阳堂涂锺离合肥东城博乡曲阳建阳全椒阜陵)
会稽郡二十六县(吴曲阳乌伤毗陵余暨阳羡诸暨无锡山阴句章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太末乌程贸阝余杭鄞钱塘富春冶回浦)
丹阳郡十七县(宛陵於潜江乘春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湖熟陵阳芜湖黟溧阳歙宣城)
豫章郡十八县(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千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城宜春海昏雩都枭阝阳南{土} 安平)
广陵国四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安)
六安国五县(六蓼安丰安风阳泉) 临淮郡(南境县见徐州)
江夏郡(东境是县见荆州)
南海郡(东境是县见南粤)
▲晋时为郡国二十二县二百有五 广陵郡八县(淮阴射阳舆海阳广陵盐渎淮浦江都)
临淮郡十县(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淮陵司吾下相徐)
淮南郡十六县(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历阳全椒阜陵锺离合肥逡遒阴陵当涂东城乌江)
庐江郡十县(阳泉舒皖浔阳居巢临湖襄安龙舒六)
弋阳郡七县(西阳晁蕲春邾西陵期思弋阳)
丹阳郡十一县(建邺江宁丹阳于湖芜湖永世溧阳江乘句容湖熟晁陵)
宣城郡十一县(宛陵家城陵阳安吴临城怀安石城泾春广德宁国)
新安郡六县(始新遂安黟歙海宁黎阳) 鄱阳郡八县(广晋鄱阳乐安余干枭阝阳历陵葛阳晋兴) 毗陵郡七县(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
吴郡十一县(吴嘉兴海盐盐官钱塘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海虞娄)
吴兴郡十县(乌程临安余杭武康东迁於潜故鄣安吉原乡长城)
会稽郡十县(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贸阝始宁剡永兴诸暨) 临海郡八县(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 东阳郡九县(长山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丰安定阳遂昌) 豫章郡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艾康乐丰城永修建昌吴平豫章彭泽新吴宜丰锺陵)
临川郡十县(临汝西丰南城东兴南丰永城宜黄安浦西宁新建)
庐陵郡十县(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
安成郡七县(平都宜春新喻永新安福萍乡广兴)
南康郡五县(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 晋安郡八县(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
建安郡七县(建安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
▲隋时为郡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二
江都郡十六县(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
锺离郡四县(锺离定远化明涂山)
淮南郡四县(寿春安丰霍邱长平)
弋阳郡六县(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思)
历阳郡二县(历阳乌江)
庐江郡七县(合肥庐江襄安慎霍山晁水开化) 同安郡五县(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
蕲春郡五县(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
丹阳郡三县(江宁当涂溧水) 宣城郡六县(宣城泾南陵秋浦永世绥安) 新安郡三县(休宁歙黟)
鄱阳郡三县(鄱阳余干弋阳)
毗陵郡四县(晋陵江阴无锡义兴)
吴郡五县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
遂安郡三县(雉山遂安桐庐)
余杭郡六县(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武康)
永嘉郡四县(括苍永嘉松阳临海) 会稽郡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东阳郡四县(金华永康乌伤信安)
豫章郡四县(豫章丰城建昌建城)
九江郡二县(湓城彭泽)
临川郡四县(临川南城崇仁邵武)
庐陵郡四县(庐陵太和安福新淦)
宜春郡三县(宜春萍乡新喻)
南康郡四县(赣虔化雩都南康)
建安郡四县(闽建安南安龙溪)
义安郡五县(海阳程乡潮阳海宁万川)
▲唐时为州四十一县二百有九
扬州七县楚州五县濠州三县寿州五县滁州三县和州三县庐州五县舒州五县蕲州四县光州五县宣州十县州四县池州四县歙州六县饶州五县信州四县润州六县常州五县苏州七县湖州五县杭州八县睦州六县越州七县明州四县台州五县处州六县温州四县婺州七县衢州四县江州三县洪州七县抚州四县吉州五县袁州三县虔州七县建州五县福州十县泉州四县漳州三县江州三县潮州三县 ▲宋时为州五十九县二百九
扬州三县泰州四县通州二县真州二县高邮军二县楚州四县濠州二县寿州五县滁州三县和州三县庐州三县无为军三县舒州五县蕲州四县光州四县宁国府六县建康府五县池州六县太平州三县广德军二县徽州六县饶州六县信州六县镇江府四县常州四县江阴军一县平江府五县嘉兴府四县湖州六县临安府九县严州六县绍兴府八县庆元府六县台州五县处州六县温州四县婺州七县衢州五县江州五县南康军三县隆兴府八县抚州四县吉州八县袁州四县赣州十县瑞州三县建昌军四县临江军三县南安军三县建宁府四县福州十一县泉州七县漳州四县汀州六县南剑州五县邵武军四县兴化军三县潮州三县梅州一县 扬州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沟(邗音寒),以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於江都),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於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於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置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属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节度。领县七(江都、江阳、海陵、高乡、六合、扬子、天长)。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周复为大都督府,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建安。元初,领淮南东路兵马钤辖。中兴后,本路安抚及两淮制置司。贡白苎布、莞席、铜镜。领县三,治江都。江都(隋县。有芜城、吴公台、雷塘)广陵(唐江阳县,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沟。 熙宁五年,废入江都)天长(唐县。伪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宋至道时,军废为县。有瓜步山、六合山、赤岸山、石梁山。中兴后,割隶盱眙军)。
泰州本唐扬州海陵县。南唐置州,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
周为团练。宋降为军事,属淮东路。后复以盐城隶楚州。贡隔织。领县四,治海陵。海陵(汉县。有孤山、大海、运河)兴化(伪吴县。有千人湖)泰兴(伪唐县。干德二年,移治柴墟镇)如皋(伪唐县)。
通州本唐盐亭场,南唐立为静海制置院。周升为静海军,属扬州,俄改为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以隶焉。州之东北正系海口,南接大江。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獐皮、鹿皮、票胶。领县二,治静海。静海(周县。有狼山、蔡港、余庆、石港、西寨五寨)海门(周县)。
真州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南唐改迎变镇。宋干德二年,升为建安军。
雍熙二年,以永正来属。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焉。大中祥符六年,建为真州。
贡麻纸。领县二,治永正。永正(唐扬子县,伪唐改,后复为扬子。有运河、淮子河)六合(隋县。有瓜步山、六合山、杨叶山、赤岸山、石梁溪)。
高邮军本唐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建为军。属淮东路。地形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建炎四年,升为承州,割泰州兴化来隶。
领县二,治高邮。高邮(汉县)兴化(见泰州下)。
楚州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陵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齐扼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山阳、盐城、盱眙、淮阴、安宜)。
吴顺化军节度。南唐以盐城属泰州。周为防御。宋干德元年,以盱眙属泗州。开宝九年,以盐城还隶。属淮东路。建炎,金人陷扬、承二镇,楚势孤危。绍兴以来,屡战屡失,末年乃复。宝庆,以逆全之乱,降为淮安军,又以宝应县为宝应州。贡布。领县四,治山阳。山阳(汉射阳县地。有石鳖山、淮水、涟河)
淮阴(唐县。有淮水、沙河、盐渎)宝应(本安宜县,唐宝应年改。有运河、白水陂)盐城(唐县。有射阳湖、九盐场)。 濠州春秋末锺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於涂山,即其地也(今锺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聚会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於锺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锺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锺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锺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治於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锺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锺离郡。唐为濠州,或为锺离郡。属淮南道。领县三(锺离、招义、定远)。宋干德元年,以招义属泗州。为团练,属淮西路。干道初,移戍藕塘,开禧城定远,嘉定复旧。贡绢、糟鱼。领县二,治锺离。锺离(汉旧县。有袁术所筑公路城;荆山堰及梁武帝筑浮山堰基。有濠水,庄周观鱼处)定远(汉曲阳县。有古阴陵城,即汉兵追项羽,羽失道之所)。
寿州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 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后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治於此。
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后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邱讠佥、诸葛诞为刺史,皆镇於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此。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南渡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为守,后陷石勒。季龙死后,复治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元破符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日;西接陈许,水陵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吴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於此。后或治江北,或治江南,无定所也。
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场)。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治於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后魏必以送刘昶兵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后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后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后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寿春、安丰、霍邱、盛唐、霍山)。吴忠正军节度。周以颍州下蔡来属,徙州治焉,在淮北。宋因之。开宝中,废霍山、盛唐。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属淮西路。以府之六合县(即霍山)为六安军。中兴后,下蔡没於金,以安丰县为军,四县并隶焉。贡葛布、石斛。领县五,治下蔡。下蔡(古祭国。唐县。有硖石山)寿春(隋县。有八公山、淮水、肥水)安丰(汉县。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霍邱(隋县。有安阳山、丰水、决水)六安(唐县。有霍山、大别山)。 滁州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绢。
领县三,治清流。清流(隋县。有清流水、滁水、琅琊山)全椒(汉县。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隋复为县)来安(即唐永阳县,伪唐改。有八石山、来安水)。
和州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治於此)。吴为重镇(筑濡须坞,魏屡攻围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豫州(领郡十三,治於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淮西路。建炎后,为姑熟、金陵藩屏,北距北界二百二十五里。贡布、练布。领县三,治历阳。历阳(汉县。有濡须水、合山、古梁山寨)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后周乌江郡,隋后为县。有项亭)含山(唐县。有大岘亭)。 庐州古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周芮伯命巢,《左传》曰:
“自庐以往”,又曰:“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庐江、九江二郡,后汉亦然。魏为重镇(使张辽守之,孙权率十万众政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於此(宠上表,言合肥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孙权欲攻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余日,不敢下船而退)。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豫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合肥、慎、巢、庐江、舒城)。吴昭顺军节度。周改保信军。宋因之,属淮西路。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庐江二县置无为军。中兴后,置本路安抚使。贡纱、绢、蜡、石斛。领县三,治合淝。合淝(汉县。夏水出城父东南,与淝水合入巢湖。有濡须水。北齐分置北陈郡)慎(楚白公胜邑。隋县。有滁水)舒城(古舒国。唐县。有龙舒水)。 无为军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
淮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无为。无为(有梅山、江水、焦水)巢(古巢伯国。
汉居巢县。有东关山、居巢山、直湖)庐江(汉龙舒县,隋改今名)。
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皖,夏姓,皋陶之后。”),亦舒国之地(说见庐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豫州,后改为晋州。 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淮西路,为德庆军节度。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升为州。贡白、白术。领县五,治怀宁。怀宁(晋县。有天柱山、皖水)宿松(隋县。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余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尾)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戌在此。陈置大雷郡)太湖(隋县。有司空山、太湖)桐城(唐县。有盛唐山、大江、枞阳水)。
蕲州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属淮南道。领县四(宋同)。宋属淮西路。元八年,又以蕲水县石桥镇为罗田县。贡布、簟。领县五,治蕲春。蕲春(汉县。北齐置齐昌郡。 有新水、温水)黄梅(隋县。有黄梅水)蕲水(唐县。有兰溪水)广济(唐县。有蔡山,出大龟。又有积布山、青林湖)。 光州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大县。大,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后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后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定城、始光、山仙、殷城)。宋废商水县入固始。属淮西路,为光山军节度。绍兴末,改蒋州,寻复旧。贡石斛、葛布。领县四,治定城。定城(古黄国。汉弋阳县故城。有淮水)光山(古弦国。汉西阳县。晋光城县。有光山、柴水)固始(楚孙叔敖所封寝邱之地。北齐置北建州。后周置浍州)仙居(古弦子国。唐县)。
宁国府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於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废郡,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属江南道。领县十(宣城、泾、溧水、太平、当涂、南陵、绥安、宁国、溧阳、青阳)。吴宁国军节度使。南唐分入江宁,而此州领县六。宋因之,属江东路。开宝末,以广德、芜湖、繁昌来属。太平兴国二年,以芜湖、繁昌属太平州。四年,以广德置军。干道二年,升为宁国府。贡布、黄连、笔。领县六,治宣城。宣城(汉县。有昭亭山、句溪)泾(汉县。有泾水)南陵(梁县。有漳淮水)宁国(唐县)太平(唐县) 旌德(唐县)。
建康府本润州江宁县。唐至德二载,以县置州;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以润之上元、句容,宣之溧阳、溧水四县置州。属江南道。吴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置芜湖、铜陵、繁昌三县,又以宣州之当涂、广信来属。寻以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宋平江南,复为州节度,以广德、芜湖、繁昌属宣州,青阳、铜陵属池州。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节度。属江东路。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即府治建行宫,沿江置江东安抚制置司。贡笔。领县五,治上元、江宁。上元(唐县。有蒋山、鸡笼山、方山、幕府山、青溪、元武湖)江宁(唐县。有慈姥山、凤台山、秦淮、白鹭洲)溧阳(汉县。有平陵山、二鹤山)溧水(隋县。有丹阳湖、石臼湖)句容(汉县。有茅山镇。天禧,改名常宁。有茅山、华阳洞)。
池州本宣州地。唐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县置。贞观元年州废,县还隶宣州。永泰元年,复析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即建德)置。属江南道。领县四(秋浦、至德、青阳、石埭)。南唐为康化军节度,后为军事,以青阳隶江宁。开宝末,以州之青阳、铜陵,太平兴国三年以江州之东流三县来属。属江东路。贡纸、红白姜。领县六,治贵池。贵池(隋秋浦县,吴改。有秀山、贵池)青阳(唐天宝元年,析泾、南陵、秋浦置。有九华山、五溪水)建德(唐析鄱阳、秋浦置至德县,隶饶州。吴改今名)石埭(唐析青阳、秋浦置)
铜陵(南唐县。有铜官山)东流(南唐县)。
太平州本宣州地。南唐於江宁、当涂置新和州,后改雄远军。宋开宝八年,改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又以宣州之芜湖、繁昌二县隶焉。属江东路。贡纱。领县三,治当涂。当涂(晋县。有牛渚山、采石矶、九井山、姑熟溪)芜湖(南唐县)繁昌(南唐县。有大江)。
广德军本宣州广德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建为军。端拱元年,以郎步镇为建平县,隶焉。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二,治广德。广德(唐县。有丹井山、桐水)建平(宋县。有南氵奇湖)。
徽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江东路。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贡白、纸。领县六,治歙。歙(汉县。有灵山)休宁(隋县。有浙溪水)绩溪(唐析歙县置。有三天子障山)黟(隋县)祈门(唐析黟及饶之浮梁置)婺源(唐县。有婺水)。
饶州春秋时楚之东境,后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主孙权分置番郡(初治番县,后徒治吴芮故城)。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以其产物丰饶),炀帝初,置番郡。唐复为饶州,或为番郡。属江南道。领县五(番、乐平、弋阳、余干、浮梁)。干元元年,以弋阳属信州。南唐置德兴县。宋端拱元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江东路。贡麸金、竹簟。领县六,治番。番(汉县。有番江、彭蠡湖)余干(汉余汗县,隋改今名。有余千水)浮梁(唐县。有新昌水)乐平(唐县。有乐安江)德兴(南唐县。有银山、洎溪)安仁(宋县。有安仁港)。
信州唐干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置。
属江南道。领县四(上饶、贵溪、弋阳、玉山)。南唐置铅山县。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铅山直属京,后还隶焉。淳化五年,升弋阳之宝丰场为县;景元年,废为镇;康定复,庆历又废。熙宁七年,以上饶县永丰镇为县。属江东路。贡蜜、葛粉、水晶器。领县六,治上饶。上饶(本隶饶州,后省入弋阳,干元元年置。有灵山、上饶江)玉山(唐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有怀玉山、上于溪)弋阳(隋县。有葛溪、弋溪)贵溪(唐析弋阳置。有龙虎山)铅山(南唐县。有桐源水)永丰(有永丰溪)。
镇江府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属障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荆王刘贾墓在今郡城内),吴王濞(疋备反)反,后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丹阳、会稽二郡地。后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后都於秣陵,改为建业(至孙皓,为晋将王所灭。)。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建业,即江宁县)。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领郡十七,理於此),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后并因之,以至於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大将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隋平陈,郡废,於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徐州为延陵镇,后又分置润州於镇城(州东有润浦)。炀帝初,州废(延陵、曲阿、句容等县悉属江都郡,而江宁县则属丹阳郡地)。唐初,辅公┙据之。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为丹阳郡,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六(丹徒、句容、丹阳、延陵、江宁、金坛)。南唐以上元、句容隶江宁。宋开宝八年,改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府。属浙西路。贡罗、绫。领县四,治丹徒。丹徒(古朱方邑,吴以予齐庆封者。唐县。有北固山、京江)延陵(晋县。有句曲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丹阳)丹阳(唐县。有蒜山、金山、扬子江、练湖)金坛(唐县。有茅山、方山、荆溪)。
常州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嫡子毗封於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
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於常熟县,故因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武进、义兴、无锡、晋陵、江阴)。吴以江阴为郡。宋因之,属浙西路。贡白、纱、席。领县四,治晋陵、武进。晋陵(本名延陵。季子所居,有墓。有太湖)武进(晋县。有氵鬲河)无锡(汉县。太伯所居。又楚春申君之邑)宜兴(唐义兴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君山、运河、太湖、阳羡溪、长桥)。
江阴军唐武德三年,以晋陵郡之江阴县置暨州,九年废。吴复以其地置江阴军。宋因之,属浙西路。熙宁四年,复废为县,隶常州。建炎后,复置。领县一:江阴(梁县。有秦望山、芙蓉湖)。
平江府春秋吴国之都也(自阖闾以后,并都於此)。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吴伐越,越御之於李,则今嘉兴县之地(李城在嘉兴县南三十七里)。
战国时属越,后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地。汉亦为会稽郡,后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
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
唐为苏州,或为吴郡。属江南道。领县七(吴、长洲、常熟、嘉兴、海盐、华亭、昆山)。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吴江县。后唐为中吴军节度。晋时以嘉兴、海盐、华亭三县置秀州。宋改为平江军,属浙西路。政和三年,升为府。贡葛、蛇床子、白石脂、花席。领县五,治吴、长洲。吴(汉县。有虎邱山、胥山、洞庭山、太湖、松江)长洲(唐县。有松江、运河)昆山(梁县)常熟(隋县。有虞山、大江、运河)吴江(梁县。有吴江、运河)。
嘉兴府晋天福中,吴越王钱元奏以苏州嘉兴、海盐、华亭置秀州,又置崇德县。宋因之。政和七年,赐郡名曰嘉禾。属浙西路。庆元元年,以孝宗诞圣之地,升为嘉兴府。贡绫。领县四,治嘉兴。嘉兴(唐县。本吴得嘉禾之地。有胥山、李城)海盐(唐县。有陆里山、当湖、盐场三)华亭(唐县。有金山、松陵江、华亭谷、盐场三)崇德(晋县。有语儿亭、运河)。 湖州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史记》曰:
“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即防风氏)。”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汉亦同。后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后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故也。震泽又名具区泽)。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余杭及吴二郡。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属江南道。领县五(乌程、德清、武康、安吉、长兴)。周为宣德军节度。宋太平兴国七年,析乌程置归安县。后为昭庆军节度,属浙西路。贡白、漆器。领县六,治乌程、归安。乌程(秦、汉旧县。有弁山、杼山、具区薮、苕溪、溪、白洲)归安(有三山、吴兴塘)武康(古防风国。
有前溪、余不溪)安吉(故障县地。有天目山、苕水、杨子湖)长兴(唐县。有大雷山、箬溪、荆渚、顾渚)德清(唐县。有苎溪)。 临安府春秋越国之西境(越国西北至语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与吴分界),后属楚(按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尽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秦、汉并属会稽郡。后汉顺帝以后,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余杭郡。唐为杭州,或为余杭郡,大都督,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八(钱塘、富阳、临安、於潜、唐山、紫溪、盐官、新城)。宋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升南新场为县。属浙西路,领浙西兵马钤辖。崇宁五年,省南新县为镇,入新城。建炎三年,高宗自建康幸杭,升临安府,以为行在所,以州治为行宫,以祥符寺基改建府治。如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贡绫、藤纸。领县九,治钱塘、仁和。钱塘(汉县。有灵隐山、胥山、秦望山、钱塘湖)仁和(梁钱江县,宋改)於潜(隋县。有天目山)余杭(汉县。有由拳山)富阳(晋县。有阳平山)盐官(唐县,有临平湖)临安(唐县,梁时,吴越王奏置衣锦军。宋改顺化军,后废军复为县)
昌化(唐唐山县。有紫溪)新城(唐县)。
严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又属楚。秦为障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后汉以后,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炀帝置遂安郡。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
宋为遂安军节度,宣和元年,升建德军节度;三年,改为严州。属浙西路。贡白、簟。领县六,治建德。建德(唐县。有乌龙山、七里濑)桐庐(隋县。有桐君山、严子陵钓台、桐溪)寿昌(唐县。有燕山、寿昌溪)遂安(隋县。有武强溪)分水(唐县。有天目溪)青溪(唐县。有新安江)。 绍兴府禹会诸侯於会稽之山。至少康,封少子无余於会稽,号曰於越,即此地。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於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顺帝时,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晋为会稽国。
宋为会稽郡,常置东扬州(治於此),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为越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复为会稽郡。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镇东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会稽、山阴、诸暨、剡、余姚、萧山、上虞)。晋时,吴越王钱元奏置新昌县。宋大观初,升为帅府,属浙东路,领浙东兵马钤辖。绍兴初,升为绍兴府,置浙东安抚司。贡越绫、轻庸纱、纸。领县八:治会稽、山阴。会稽(隋县。有会稽山、秦望山、射的山、若耶溪、禹穴)山阴(唐县。有涂山、龟山、兰渚、鉴湖)嵊(唐剡县,宣和改。为剡溪)诸暨(汉县。有浣江、暨浦)上虞(唐县。有上虞江、运河)余姚(唐县。有余姚江)萧山(唐县。有浙江、运河)新昌(晋县。有沃洲山)。
庆元府本会稽郡之贸阝县(贸阝,莫候反)。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余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四(贸阝、奉化、慈溪、翁山)。
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望海县。宋为奉国军节度,属浙东路。熙宁六年,析鄞县地置昌国县。绍熙五年,升为庆元府。置沿海制置司。贡绫、干山蓣、乌赢鱼骨。领县六,治鄞。鄞(古甬东地,唐贸阝县。有四明山、广德湖)奉化(唐县)慈溪(唐县。有句余山)象山(唐县)定海(梁望海县,宋改。有候涛山、大浃水)昌国(居海心)。
台州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为东瓯,徙国於江、淮之。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於此)。后汉亦属会稽郡。
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因之。隋平陈废,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因天台山为名)。或为临海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浙东道。贡甲香、金漆、鲛鱼皮。领县五,治临海。临海(吴县。有括苍山,始丰溪)黄岩(唐县。有黄岩山)天台(唐唐兴县,梁改今名。
有天台山)仙居(唐乐安县,宋改。有永安溪)宁海(唐县。有桐柏山)。
处州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炀帝时,复置永嘉郡。唐改为处州,或为缙郡(因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浙东路。贡绵、黄连。领县六,治丽水。丽水(唐县。有括苍山、丽溪、恶溪)龙泉(唐县)遂昌(唐县。
有梧桐溪)缙(唐县。有缙山、好溪)青田(唐县。有青田溪)松阳(吴县。
有玉桂山)。
温州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唐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永嘉、安固、横杨、乐城)。晋为静海军节度,宋属浙东路。贡鲛鱼皮、蠲纸。领县四,治永嘉。永嘉(东瓯地。隋县。有石室山、永嘉江)瑞安(唐县。有仙岩山)乐清(唐乐城县,梁时改)平阳(唐横杨县,梁改)。 婺州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治於此)。
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属江南道。 领县七(宋同)。晋为武胜军节度。宋改保宁军节度,属浙东路。贡绵、藤纸。
领县七,治金华。金华(隋县。有金华山、东阳江)东阳(唐县)义乌(唐县。
有义乌溪)兰溪(唐县。有兰溪)永康(隋县。有永康溪)武义(吴县)浦江(唐浦阳县。有浦阳江)。
衢州本婺州地。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废。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西安、龙邱、须江、常山)。宋太平兴国六年,升开化场为县。属浙东路。贡绵、藤纸。领县五,治西安。西安(唐县。有信安溪)江山(唐须江县,钱王改。有骑石山、江郎山)
龙游(唐龙邱县,钱王改。有姑蔑城)常山(唐县。有三衢山、江)开化(有马金溪)。
江州《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潴”,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镇之北,彭蠡在今迤东。江水西自江夏郡永兴县流入。《尚书·禹贡》曰:
“九江孔殷。”孔安国注云:“江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按张须《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於鄂陵,终会於江口。一云白乌江,二云白蚌江,三云乌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川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是汀,九云廪江。”《浔阳记》云:
“九江在浔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余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余里合流。”)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豫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后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初治豫章,后治於此),后又置浔阳郡。宋、齐亦为浔阳郡,皆置江州(领郡九,治於此)。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唐改为江州,或为浔阳郡。
属江南道。领县三(浔阳、彭泽、都昌)。南唐为奉化军节度,置瑞昌、湖口、东流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星子镇为县,以东流属池州。七年,以星子、都昌二县隶南康军。属江东路,中兴后,改属江西路。其地本武昌之柴桑县,后以江北之浔阳,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改为江州,实非古江州也。今州在江之南,浔水在蕲州,亦不得为浔阳(矣朱文公《九江辨》最详)。贡母、石斛。领县五,治德化。德化(唐浔阳县,南唐改。有九江、庐山、柴桑山、大孤山、栗里)彭泽(隋县。有马当山、石门山、小孤山)德安(南唐县。有石鼓山、敷山水)瑞昌(南唐县)湖口(南唐县。有孤山、大江)。
南康军宋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建为军,又以都昌及洪州建昌二县来属。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三,治星子。星子(本星子镇。有庐山、宫亭湖、彭蠡湖)都昌(唐县。有苏山、五柳馆)建昌。
洪州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为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豫章郡(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豫章郡地,尽属汉豫章),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后汉亦为豫章郡,晋因之。东晋置江州(始於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豫章郡。唐为洪州,或为豫章郡(后避代宗讳,止称章郡),上都督府,镇南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南昌、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南唐以高安属筠州,又置靖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析南昌置新建县。七年,以建昌属南康军。属江西路。领江西路安抚兵马钤辖。贡葛。领县八,治南昌、新建。 南昌(唐县。有南昌山、武阳水、宫亭湖)新建(有西山、章水)奉新(唐新吴县,南唐改。有华林山)丰城(晋县。有丰水)分宁(唐县。有旌阳山、修水)
靖安(南唐县)武宁(唐县。有东津水)进贤(崇宁二年,以南昌县进贤镇升为县)。
抚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废州,置临川郡。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属江南道。领县四(临川、南城、崇仁、南丰)。吴昭武军节度。南唐以南城置建武军。宋开宝三年,升宜黄场为县。淳化二年,以南丰属建昌军。五年,升金场为县。属江西路。贡葛。领县四,治临川。临川(隋县。有临川水)
崇仁(隋县。有宝唐水)宜黄(宋县。有宜黄水)金(宋县。有金)。
吉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庐陵、新淦、太和、安福、永新)。南唐置龙泉县。宋雍熙元年,析庐陵置吉水县。淳化三年,以新淦属临江军。至和元年,析吉水县地置永丰县。熙宁四年,以龙泉县万安镇为县。属江西路。贡布、葛。领县八,治庐陵。庐陵(隋县。有玉笥山、赣山)吉水(宋县。有仁山、吉水)安福(隋县。有山、大泉)大和(隋县。有遂兴水)龙泉(南唐县。有龙泉江)永新(唐县。有胜业水)永丰(宋县。有报恩江)万安(宋县。有洲)。
袁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安成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废州,置宜春郡。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属江南道。领县三(宜春、萍乡、新喻)。宋开宝末,以筠州万载来属。雍熙元年,析宜春置分宜县。淳化三年,以新喻属临江军。属江西路。贡布。领县四,治宜春。宜春(隋县。有袁山、仰山、宜春水)分宜(宋县。有昌水、昌江)萍乡(吴县。有萍实里)万载(南唐县,宣和时改为建城,绍兴后复)。 赣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属庐陵郡。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属江南道。领县七(赣、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后唐为昭信军节度。南唐置瑞金、龙南、石城、上犹四县。宋太平兴国中,析赣县之七乡於险江镇置兴国县,又析雩都县之六乡於九州镇置会昌县。淳化元年,以大庾、上犹、南康三县置南安军。属江西路。绍兴二十二年,改为赣州。贡白。领县十:赣(汉县。有崆山、王房山、章水、贡水)安远(唐县。有廉水、安远水)雩都(汉县。有雩山)虔化(隋县。有虔化水)信丰(唐县。有廪山、梦水)龙南(南唐县,宣和,改为虔南)瑞金(南唐县。
有绵江)兴国(宋县。有平江)会昌(宋县。有荥阳水)石城(南唐县)。
筠州南唐以洪州高安置州,仍置上高、万载、清江三县,隶之。宋开宝末,以万载属袁州。太平兴国六年,析高安置新昌县。淳化三年,以清江属临江军。
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高安。高安(唐县。有浊水、钟口江)上高(南唐县。有蒙山)新昌(宋县。有黄麋山、大江)。
建昌军南唐以抚州南城县置建武军。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淳化二年,以抚州南丰来属。绍兴八年,增置广昌、新城两县。属江西路。贡绢。领县四,治南城。南城(汉县。有麻姑山、盱水、飞猿水)南丰(唐县。有梅岭)
广昌新城。 临江军宋淳化三年,以筠州清江县建为军,以吉州之新淦、袁州之新喻二县来属。属江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清江。清江(南唐县。有大江)新淦(汉县。有玉笥山、阁皂山、淦水)新喻(吴县。有袁水、武析水)。
南安军宋干化元年,以虔州大庾县建为军,又以南康、上犹二县隶之。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大庾。大庾(唐县。有大庾岭、横浦关)南康(晋县。有聂都山)上犹(南唐县,嘉定四年,改为南安)。
建宁府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后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置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建安、邵武、浦城、建阳、将乐)。闽王氏为镇武军节度,增松溪县。南唐改永安军,又改忠义军,置归化、建宁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将乐属南剑州;五年,以邵武、归化、建宁三县属邵武军。端拱元年,升为建宁军节度。淳化五年,升崇安场为县。咸平五年,升关隶镇为县。治平三年,析建安、建阳、浦城地置瓯宁县。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属福建路。贡火前、石乳、龙茶。领县七,治建安。建安(汉县。有茶山、建安水)浦城(唐县。有梦笔山、柘溪)建阳(唐县。有建阳溪)松溪(闽县)崇安(有武夷山、汉祀山)
政和瓯宁。
福州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於此。及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於江淮,尽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郡是也)。
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后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改为建安郡。唐初为建州,后此置泉州(移建州於建安县置),后此复为闽州(移泉州於晋江县)。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大都督,威武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十(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闽王氏置宁德县。南唐得尤溪,以属剑州。晋末,地入钱氏。
周改彰武军。宋为威武军,属福建路。太平兴国五年,析闽县置怀安。贡荔枝、圆眼、鹿角菜、紫菜、红花、蕉布。领县十二,治闽、侯官。闽(隋县。有南台江、越王山、长乐山)侯官(唐县。有螺江、闽山、福山)福清(唐福唐县,晋更今名。有练门江)连江(唐县。有连江)古田(唐县)永泰(唐县。崇宁,改为永福)长溪(唐县。有白水江)永正(唐县。干兴元年,改为罗源)闽清(唐侮溪县,闽改)宁德(闽县。有大海)怀安(宋县。有洪塘江)。 泉州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后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唐神龙以后,始移置泉州於此。或为清源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晋江、南安、莆田、仙游)。闽王氏置同安、清溪、永春、德化、长泰五县。南唐为清源军节度。宋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四年,以莆田、仙游二县属兴化军。五年,以长泰属漳州。六年,析晋安置惠安。属福建路。贡绵、蕉、葛。领县七,治晋江。晋江(唐县。有泉山、晋江)东安(宋县。有洛阳江)清溪(闽县。有庐山、溪水)南安(隋县。有桃林溪)永春(闽桃源县)德化(闽县。有赤水铁场)同安(闽县。有东、西溪)。
漳州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属江南道。领县三(漳浦、龙溪、龙岩)。南唐改南州,寻以泉州长泰来属。宋复为漳州,属福建路。贡甲香、鲛鱼皮。领县四,治龙溪。龙溪(梁县。有九龙山)漳浦(唐县。有李澳溪)龙岩(唐县)长泰(闽县)。
汀州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晋分建安郡置晋安郡,又立新罗县,汀州始基於此。唐开元二十六年,开抚、福二州山洞置汀州(因长汀以为名)。或为临汀郡。属江南道。领县三(长汀、宁化、沙)。闽以沙县属南剑州。宋淳化五年,以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元符五年,析长汀、宁化置清流县。绍兴三年,以连城堡为县。汀在山谷斗绝之地,溪水自北发源,至州境而东,遂南流入海。是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属福建路。贡蜡烛。领县六,治长汀。长汀(唐县。有鄞江溪)宁化(唐县)上杭武平清流连城。
南剑州闽以建州永平镇置钅覃州及龙津县,后州废。南唐改延平镇,俄置为剑州,以汀州之沙县、福州之尤溪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加“南”字,以建州将乐隶焉。属福建路。贡土茴香。领县五,治剑浦。晁浦(南唐县。有延平津)顺昌(南唐县)沙(唐县。有沙水)尤溪(唐县)将乐(唐县。有将溪)。
邵武军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建州邵武县建为军,仍以归化、建宁二县来属。
六年,又析邵武置光泽。属福建路。贡。领县四,治邵武邵武(隋县。有邵武溪)光泽(有紫溪)泰宁建宁(南唐县)。
兴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三镇地置太平军,寻改;又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又析莆田置兴化。属福建路。贡绵、葛布。领县三,治莆田。莆田(唐县。有壶公山、入海)仙游(唐县。有大目溪)兴化(有百丈溪、游洋溪)。
潮州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亦属南海郡。
后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后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属岭南道。领县三(海阳、潮阳、程乡)。南汉以程乡置恭州。宋因之。宣和三年,割海阳三乡置揭阳县。属广南东路。贡蕉布、甲香、鲛鱼皮。领县三,治海阳。
海阳(晋县。有翔凤山、孱水、恶溪)潮阳(唐县。有曾山、浊溪)揭阳(宋县)。
梅州南汉以潮州程乡县置恭州。宋开宝四年,改为梅州。属广东路。贡银、布。领县一:程乡(南齐县。有西阳山、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