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三)
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三)
常建,长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近似王维、
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 "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万籁:指一切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的信号,动用钟,止用磬。
[鉴赏提示]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读后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市)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元和初对策第一,任左拾遗,以遇事敢言著称,后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权臣宦官遭到贬谪。但晚年依附宦官,获致高官显爵,为舆论所轻。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并称 “元白”。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丛丛的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鉴赏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他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写诗人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人,年四十六始中进士,做过溧阳尉等小官,一生穷愁潦倒。孟郊和同时的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孟郊说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惊”,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们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划穷愁之状,饥寒之态,所以历来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语言朴素,感情深挚。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龌龊:指处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与今北方方言“窝囊”义近。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所拘束,与“旷荡”“放达”义近。但不同于现代的“放浪”的意思。
[鉴赏提示]这首诗当写于他四十六岁进士及第那年,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合,龙腾虎跃一番了,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所熟知。“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无贬义。“昔日”句和“今朝”句对比,突出诗人进士及第时觉得一下子超脱苦海,登上欢乐之巅的狂喜之情。“春风”两句是神来之笔,情与景会,意到笔至,将诗人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大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极其生动鲜明。全诗狂喜之情迸奔而出,一泻无余,于直率中显出明朗畅的风格。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三春晖:比喻慈母对儿女的恩情像春天的太阳光对植物起的伟大作用。这两句说,谁能说短短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阳光的伟大恩情呢?(意思是说:谁能说我这样一个无用的儿子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及辰:及时。低回:徘徊。
[鉴赏提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游子吟》这首诗是作者把母亲接到溧阳(现在属江苏省)时作的。游子是出门在外的人。诗中亲切而真挚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岁暮到家》写的是蒋士铨与其母亲经过远别而团圆时那种惊喜与伤感交加的真实场景。乾隆十一年(即蒋士铨二十二岁那年)春,蒋士铨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无本,后因诗成名,还俗应进士试,曾官长江主簿。贾岛以穷愁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但作品中多抒写个人感受,缺少社会内容。贾岛作诗虽刻意推敲,但他摈弃奇崛、浓艳,追求平淡、朴素,很少用典,更不用华丽的词藻,所以韩愈称他“往造平淡”。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鸟宿”一联:这两句有个传说,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行《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鼻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作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新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
[鉴赏提示]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缺少邻居作伴。“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首联重在叙事、描写,尾联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隐者:隐士。唐朝有的隐士,借隐居以博取声名,希图朝廷或地方官召用。作者在这里写的隐士,是不慕荣利的真隐士,点明他在深山采药,显得他品格高尚,为作者所仰慕。松下:指隐者居处。“言”下都是童子的答词。
[鉴赏提示]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以答包含问句的手法,把问句省略了,这样就显得极为简练。其次,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韩愈 (768一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历官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曾因上书极论宫市害民,被贬为阳山令;又以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和柳宗元首先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反对当时已失去生命力的骈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芳华:芬芳的鲜花。
[鉴赏提示] 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俊伟奇崛,形象鲜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这首小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攀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天街”二句:写长安早春景色,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天街”,长安朱雀门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街小雨后的滋润。“近却无”,春草初从枯草根中萌生,远望已具绿意,逼近反无所睹。“最是”二句:诗人以为早春景色远胜晚春满城烟柳。“绝胜”,远远超过。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擎雨盖:指荷叶。最是:一作“正是”。
[鉴赏提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其观察深微,笔触细密,为后世所传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初冬诗《赠刘景文》并提,认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它咏叹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
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答张十一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张十一:名署,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做彬州临武令时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开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炎瘴: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传染疟疾、瘟疫的病源。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霜毛:鬓发。
[鉴赏提示]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第一、二句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人烟稀少,荒僻冷落,这写的是远景。第二联写的是近景,嫩笋争相滋生,羊踯躅随处开放。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第三联说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第四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这就把激愤的感情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这首诗的特点是含蓄深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末,王叔文等执政,倡导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运动的中坚成员,不久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有关人员纷纷遭贬,柳宗元亦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官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柳宗元的诗文,大多为他进步的政治观点服务,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价值比较高。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从柳州赴江陵,作者写此诗送别。零落残魂:此指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诗人的心灵深受创伤。黯然:形容别时心情暗淡伤感的样子。双垂别泪:两人一同掉下伤别的眼泪。越江:即粤江,珠江的别称。因广东、广西同属百粤之地,故此用指柳江,点明分别的地点。一身:孤单一人。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指从长安至柳州有六千多里远。万死:指再也没希望活着回去了。投荒:指被贬到当时还没有开发的荒凉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贬至永州以来,到再贬至柳州写作此诗时,恰好是十二个年头。桂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瘴:瘴气,南方山林中蒸腾的湿热空气,受了瘴气的侵袭就会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样碧蓝,一样无边无际。荆门:山名,在湖北宣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郢: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附近。
[鉴赏提示]这首送别诗,寄寓着作者被贬以来的悲愤,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抒发惆怅的情怀,二联概括地叙述被贬的时间之久和地域的偏远及孤苦悲惨的遭遇,激愤之情溢于纸上。三联上句写作者所在地的恶劣环境,下句设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将要见到的开阔景象,点明一留一去,此联是景语,也是情语,采用了比兴手法把诗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是说分别之后,将会经常梦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带的烟树。这是以委婉的措辞,表达对宗一别后的殷切思念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黄柑: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皇树:橘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学荆州利木奴:不学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的做法。喷雪:形容柑树开花。垂珠:形容累累硕果。
[鉴赏提示]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二句叙述自己亲手种植柑树,并且已经生长繁盛。三、四句通过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说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果。最后两句说,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这首诗表面看来诗人都在说种柑树,实际上是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抑郁心情。不过整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剌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长汀县。封州:今广东封川县。连州:广东连县。接大荒:指登楼远眺,视线连接荒僻遥远的地方。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阔。茫茫:漫无边际。飓(zh6n):吹动。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缘墙牵藤常绿蔓生的香草。重遮:层层遮蔽。江:指柳江。九:形容多数。回肠:曲结的愁肠。共来:指与作者一道贬到南方来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人。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犹自:仍然。滞:停滞,淹留。音书滞一乡:指各阻一方。音信隔绝,怀念之情,难以通达。
[鉴赏提示]柳宗元等人被贬永州司马十年,于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又遭打击,出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韩泰到漳州,韩晔到汀州。陈谏到封州,刘禹锡到连州。柳宗元初到任所,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寄给再次被贬的朋友们。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二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三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全诗用比兴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寄托情怀。
常建,长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近似王维、
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禅院:指寺院。 "竹径"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万籁:指一切声响。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的信号,动用钟,止用磬。
[鉴赏提示]这首诗记在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闻。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读后有使人身临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市)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元和初对策第一,任左拾遗,以遇事敢言著称,后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权臣宦官遭到贬谪。但晚年依附宦官,获致高官显爵,为舆论所轻。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并称 “元白”。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丛丛的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鉴赏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他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写诗人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人,年四十六始中进士,做过溧阳尉等小官,一生穷愁潦倒。孟郊和同时的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孟郊说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惊”,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们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划穷愁之状,饥寒之态,所以历来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语言朴素,感情深挚。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龌龊:指处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与今北方方言“窝囊”义近。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所拘束,与“旷荡”“放达”义近。但不同于现代的“放浪”的意思。
[鉴赏提示]这首诗当写于他四十六岁进士及第那年,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合,龙腾虎跃一番了,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所熟知。“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意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无贬义。“昔日”句和“今朝”句对比,突出诗人进士及第时觉得一下子超脱苦海,登上欢乐之巅的狂喜之情。“春风”两句是神来之笔,情与景会,意到笔至,将诗人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大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极其生动鲜明。全诗狂喜之情迸奔而出,一泻无余,于直率中显出明朗畅的风格。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三春晖:比喻慈母对儿女的恩情像春天的太阳光对植物起的伟大作用。这两句说,谁能说短短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阳光的伟大恩情呢?(意思是说:谁能说我这样一个无用的儿子能够报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及辰:及时。低回:徘徊。
[鉴赏提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游子吟》这首诗是作者把母亲接到溧阳(现在属江苏省)时作的。游子是出门在外的人。诗中亲切而真挚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岁暮到家》写的是蒋士铨与其母亲经过远别而团圆时那种惊喜与伤感交加的真实场景。乾隆十一年(即蒋士铨二十二岁那年)春,蒋士铨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无本,后因诗成名,还俗应进士试,曾官长江主簿。贾岛以穷愁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但作品中多抒写个人感受,缺少社会内容。贾岛作诗虽刻意推敲,但他摈弃奇崛、浓艳,追求平淡、朴素,很少用典,更不用华丽的词藻,所以韩愈称他“往造平淡”。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鸟宿”一联:这两句有个传说,据《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下九行《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鼻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作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新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
[鉴赏提示]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缺少邻居作伴。“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首联重在叙事、描写,尾联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隐者:隐士。唐朝有的隐士,借隐居以博取声名,希图朝廷或地方官召用。作者在这里写的隐士,是不慕荣利的真隐士,点明他在深山采药,显得他品格高尚,为作者所仰慕。松下:指隐者居处。“言”下都是童子的答词。
[鉴赏提示]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以答包含问句的手法,把问句省略了,这样就显得极为简练。其次,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韩愈 (768一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历官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曾因上书极论宫市害民,被贬为阳山令;又以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和柳宗元首先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反对当时已失去生命力的骈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芳华:芬芳的鲜花。
[鉴赏提示] 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俊伟奇崛,形象鲜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这首小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攀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天街”二句:写长安早春景色,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天街”,长安朱雀门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街小雨后的滋润。“近却无”,春草初从枯草根中萌生,远望已具绿意,逼近反无所睹。“最是”二句:诗人以为早春景色远胜晚春满城烟柳。“绝胜”,远远超过。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擎雨盖:指荷叶。最是:一作“正是”。
[鉴赏提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其观察深微,笔触细密,为后世所传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初冬诗《赠刘景文》并提,认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它咏叹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
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答张十一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张十一:名署,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做彬州临武令时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开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炎瘴: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传染疟疾、瘟疫的病源。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霜毛:鬓发。
[鉴赏提示]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第一、二句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人烟稀少,荒僻冷落,这写的是远景。第二联写的是近景,嫩笋争相滋生,羊踯躅随处开放。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第三联说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第四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这就把激愤的感情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这首诗的特点是含蓄深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末,王叔文等执政,倡导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运动的中坚成员,不久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有关人员纷纷遭贬,柳宗元亦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官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柳宗元的诗文,大多为他进步的政治观点服务,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价值比较高。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从柳州赴江陵,作者写此诗送别。零落残魂:此指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诗人的心灵深受创伤。黯然:形容别时心情暗淡伤感的样子。双垂别泪:两人一同掉下伤别的眼泪。越江:即粤江,珠江的别称。因广东、广西同属百粤之地,故此用指柳江,点明分别的地点。一身:孤单一人。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指从长安至柳州有六千多里远。万死:指再也没希望活着回去了。投荒:指被贬到当时还没有开发的荒凉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贬至永州以来,到再贬至柳州写作此诗时,恰好是十二个年头。桂岭: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瘴:瘴气,南方山林中蒸腾的湿热空气,受了瘴气的侵袭就会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样碧蓝,一样无边无际。荆门:山名,在湖北宣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郢: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附近。
[鉴赏提示]这首送别诗,寄寓着作者被贬以来的悲愤,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抒发惆怅的情怀,二联概括地叙述被贬的时间之久和地域的偏远及孤苦悲惨的遭遇,激愤之情溢于纸上。三联上句写作者所在地的恶劣环境,下句设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将要见到的开阔景象,点明一留一去,此联是景语,也是情语,采用了比兴手法把诗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是说分别之后,将会经常梦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带的烟树。这是以委婉的措辞,表达对宗一别后的殷切思念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黄柑: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皇树:橘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学荆州利木奴:不学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的做法。喷雪:形容柑树开花。垂珠:形容累累硕果。
[鉴赏提示]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二句叙述自己亲手种植柑树,并且已经生长繁盛。三、四句通过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说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果。最后两句说,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这首诗表面看来诗人都在说种柑树,实际上是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抑郁心情。不过整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剌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长汀县。封州:今广东封川县。连州:广东连县。接大荒:指登楼远眺,视线连接荒僻遥远的地方。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阔。茫茫:漫无边际。飓(zh6n):吹动。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种缘墙牵藤常绿蔓生的香草。重遮:层层遮蔽。江:指柳江。九:形容多数。回肠:曲结的愁肠。共来:指与作者一道贬到南方来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人。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犹自:仍然。滞:停滞,淹留。音书滞一乡:指各阻一方。音信隔绝,怀念之情,难以通达。
[鉴赏提示]柳宗元等人被贬永州司马十年,于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又遭打击,出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韩泰到漳州,韩晔到汀州。陈谏到封州,刘禹锡到连州。柳宗元初到任所,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寄给再次被贬的朋友们。诗从“愁”字着笔,层层下翻。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二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三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末联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全诗用比兴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寄托情怀。
* 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素材集锦100篇(其三)常建,长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误。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近似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