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形,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七)
20.用“∕”给划线句断句。(3分)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21.文末说“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这里的“至理”应指 (2分)
22.文中“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一句中 “赏”的正确做法: 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的最终目的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20.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3分)
21.进忠良,退不肖(2分)
22.赏不可以无功求,赏不遗疏远 ;为人择官(3分)
参考译文
国家想要任用忠诚贤良的人,辞退不好的人,十多年了,只听到这样说,没有看见这样的人,是怎么回事啊?大概是这样说了,却没有这样做啊!这样说是因为有公道的需要,而不这样去做,就涉及外门邪路了。对错互相淆乱,好坏互相攻击。喜欢的人即使有罪过,不用刑,不喜欢的人即使没有过错的,也不能免于处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欢的人想让他活,不喜欢的人想让他死。有的人因为小的毛病而放弃了大的善行,有的人因为小的错误而忘却了大的功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君的赏赐不可以无功而得,国君的惩罚不可以有罪不处罚啊。赏赐没有用来劝勉善行,处罚没有用来惩治罪恶,却还希望邪恶,正义不令人困惑迷惘,怎么可能呢?如果赏赐不给关系疏远的人,处罚不针对亲近的人,用公平仁义作为衡量的标准,依据事实来证明他的名声,按照他的名声来寻找他事实的情况,那么邪恶和正义就不会被隐藏了,善恶也就自然分开了。这样以后,根据他的事实情况,不追求奢华,利用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那么即使不用说也会发生变化的,几个月以后就会完全明白了。如果只是喜欢空有其表的人,而不是替国家选择官员,有非常公正的评价,没有很公正的事实,喜欢却不了解他的不足之处,厌恶就会忘记了对方的好,顺从私人的情感而亲近邪恶,奸佞的人,背离公正而疏远忠诚贤良的人,那么即使整夜不懈怠,使自己心神、身体十分劳累,想要找到最好的道理(方法),不可以得到。
20.用“∕”给划线句断句。(3分)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21.文末说“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这里的“至理”应指
22.文中“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一句中 “赏”的正确做法:
参考答案
20.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3分)
21.进忠良,退不肖(2分)
22.赏不可以无功求,赏不遗疏远 ;为人择官(3分)
参考译文
国家想要任用忠诚贤良的人,辞退不好的人,十多年了,只听到这样说,没有看见这样的人,是怎么回事啊?大概是这样说了,却没有这样做啊!这样说是因为有公道的需要,而不这样去做,就涉及外门邪路了。对错互相淆乱,好坏互相攻击。喜欢的人即使有罪过,不用刑,不喜欢的人即使没有过错的,也不能免于处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欢的人想让他活,不喜欢的人想让他死。有的人因为小的毛病而放弃了大的善行,有的人因为小的错误而忘却了大的功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君的赏赐不可以无功而得,国君的惩罚不可以有罪不处罚啊。赏赐没有用来劝勉善行,处罚没有用来惩治罪恶,却还希望邪恶,正义不令人困惑迷惘,怎么可能呢?如果赏赐不给关系疏远的人,处罚不针对亲近的人,用公平仁义作为衡量的标准,依据事实来证明他的名声,按照他的名声来寻找他事实的情况,那么邪恶和正义就不会被隐藏了,善恶也就自然分开了。这样以后,根据他的事实情况,不追求奢华,利用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那么即使不用说也会发生变化的,几个月以后就会完全明白了。如果只是喜欢空有其表的人,而不是替国家选择官员,有非常公正的评价,没有很公正的事实,喜欢却不了解他的不足之处,厌恶就会忘记了对方的好,顺从私人的情感而亲近邪恶,奸佞的人,背离公正而疏远忠诚贤良的人,那么即使整夜不懈怠,使自己心神、身体十分劳累,想要找到最好的道理(方法),不可以得到。
*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