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布可缝嗟尔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尺布可缝嗟尔兄”出自宋代李柘的《题敬荣堂》,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ǐ bù kě fèng jiē ěr xiōng,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尺布可缝嗟尔兄”全诗

《题敬荣堂》
周君築室东南隅,训友仲季勤诗书。
求名于我我不语,为君邈取棠棣图。
棠棣诗成喻恩义,郑氏笺诗寓深意。
上华下萼两相扶,枝干光华能覆庇。
兄弟本是同枝生,譬诸华萼齐敷荣。
蔓草难图段不弟,尺布可缝嗟尔兄
君家昆仲俱秀敏,愿笃萱堂眉寿庆。
勉旃覆弟有馀荣,戒尔事兄须尽敬。
数椽雅谈标新题,为君更作敬荣诗。
敬荣之善不可独,馀波亦诏吾痴儿。

分类:

《题敬荣堂》李柘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题敬荣堂》

周君築室东南隅,训友仲季勤诗书。
求名于我我不语,为君邈取棠棣图。
棠棣诗成喻恩义,郑氏笺诗寓深意。
上华下萼两相扶,枝干光华能覆庇。
兄弟本是同枝生,譬诸华萼齐敷荣。
蔓草难图段不弟,尺布可缝嗟尔兄。
君家昆仲俱秀敏,愿笃萱堂眉寿庆。
勉旃覆弟有馀荣,戒尔事兄须尽敬。
数椽雅谈标新题,为君更作敬荣诗。
敬荣之善不可独,馀波亦诏吾痴儿。

中文译文:
周君在他的宅邸东南角,教导友仲季勤学习诗书。
他向我寻求名声,我却不说话,为他作了那遥远的棠棣图。
棠棣的诗作已经传达了恩义之道,郑氏的笺注揭示了深层的含义。
上华和下萼互相扶持,枝干的光华能够给庇护。
兄弟们原本共同生长于同一树枝上,就像华萼一样齐心协力展现荣耀。
蔓草难以织成全景,细细布料可为嗟叹于尔兄之逝。
君家的众昆仲都很聪明敏捷,希望愿笃的萱堂给予我们长寿的庆贺。
我勉力以保持对弟弟的覆盖有余的荣耀,戒备着你对兄之事须尽敬。
数椽雅谈标新立异的题材,为了你再作一首敬荣的诗。
敬荣之善不可独享,同样的波澜也应将我这愚昧之子命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题在了敬荣堂,是作者李柘以执着情感写给自己兄弟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兄弟情深、共同追求荣誉与名望的主题。诗人周君在自己的宅邸里培育友仲季的诗书才能,然后想要通过自己的名声和作品为他的兄弟带来久远的荣耀。兄弟一起成长,像华萼一样共同展现荣耀。诗人无法用蔓草织成全景,只能用细小的布料来表示兄弟的离世。诗中也提到了君家的昆仲都很聪明才智出众,希望堂眉能赋予他们长寿的庆贺。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弟弟的覆盖荣誉的决心,并表示对兄弟须尽敬。这首诗给人以兄弟情深、追求荣耀的力量,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尺布可缝嗟尔兄”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jìng róng táng
题敬荣堂

zhōu jūn zhú shì dōng nán yú, xùn yǒu zhòng jì qín shī shū.
周君築室东南隅,训友仲季勤诗书。
qiú míng yú wǒ wǒ bù yǔ, wèi jūn miǎo qǔ táng dì tú.
求名于我我不语,为君邈取棠棣图。
táng dì shī chéng yù ēn yì, zhèng shì jiān shī yù shēn yì.
棠棣诗成喻恩义,郑氏笺诗寓深意。
shàng huá xià è liǎng xiāng fú, zhī gàn guāng huá néng fù bì.
上华下萼两相扶,枝干光华能覆庇。
xiōng dì běn shì tóng zhī shēng, pì zhū huá è qí fū róng.
兄弟本是同枝生,譬诸华萼齐敷荣。
màn cǎo nán tú duàn bù dì, chǐ bù kě fèng jiē ěr xiōng.
蔓草难图段不弟,尺布可缝嗟尔兄。
jūn jiā kūn zhòng jù xiù mǐn, yuàn dǔ xuān táng méi shòu qìng.
君家昆仲俱秀敏,愿笃萱堂眉寿庆。
miǎn zhān fù dì yǒu yú róng, jiè ěr shì xiōng xū jǐn jìng.
勉旃覆弟有馀荣,戒尔事兄须尽敬。
shù chuán yǎ tán biāo xīn tí, wèi jūn gèng zuò jìng róng shī.
数椽雅谈标新题,为君更作敬荣诗。
jìng róng zhī shàn bù kě dú, yú bō yì zhào wú chī ér.
敬荣之善不可独,馀波亦诏吾痴儿。

“尺布可缝嗟尔兄”平仄韵脚

拼音:chǐ bù kě fèng jiē ěr xiōng
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尺布可缝嗟尔兄”的相关诗句

“尺布可缝嗟尔兄”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尺布可缝嗟尔兄”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尺布可缝嗟尔兄”出自李柘的 《题敬荣堂》,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