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褐荫乔木”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裘褐荫乔木”出自宋代苏轼的《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ú hè yīn qiáo mù,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裘褐荫乔木”全诗

《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
昔为太室花,卢岩在东麓。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蛮壑空在目。
安知有千老,舒卷不盈轴。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录。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嗟予缚世累,归未有茆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昔日曾经是太室的花,卢岩在东麓。
直直地攀登登封的坛台,一个晚上茧破出足。
归来的路不再前行,蛮荒的峡谷空空在眼前。
谁知有千年的岁月,舒展的卷轴永不满。
一个地方有一个卢生,穿着皮衣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
他成了世外人,行动自由无需被记录。
百年的光阴装进了箱笥,狗马一束捆绑在一起。
唉,我叹息着被世俗所累,还没有回到茅草屋的归处。
江边的百亩田地,清泉映照着修竹。
我仍然想逃避世俗的名利,何必上书画卷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人以太室花和卢岩等象征物描绘了曾经的辉煌和壮美,但随后通过诗句的转折,表达了归途的无奈和世俗束缚的痛苦。诗人心中有一个世外人的理想,他羡慕那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希望能摆脱世俗的桎梏。最后,诗人提到了江边的田地和清泉映照着修竹,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不在于追逐名利,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通过意象的转换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词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通过隐喻和对比,传达了诗人对个人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渴望。这首诗词既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又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裘褐荫乔木”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lú hóng xué shì táng tú? cǐ shī dāng wèi sū zhé zuò?
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

xī wèi tài shì huā, lú yán zài dōng lù.
昔为太室花,卢岩在东麓。
zhí shàng dēng fēng tán, yī yè jiǎn shēng zú.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jìng guī bù fù wǎng, mán hè kōng zài mù.
径归不复往,蛮壑空在目。
ān zhī yǒu qiān lǎo, shū juàn bù yíng zhóu.
安知有千老,舒卷不盈轴。
yī chù yī lú shēng, qiú hè yīn qiáo mù.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fāng wèi shì wài rén, xíng zhǐ hé xū lù.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录。
bǎi nián rù qiè sì, quǎn mǎ tóng yī shù.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jiē yǔ fù shì lèi, guī wèi yǒu máo wū.
嗟予缚世累,归未有茆屋。
jiāng gān bǎi mǔ tián, qīng quán yìng xiū zhú.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shàng yù táo shì míng, qǐ xū shàng tú zhóu.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裘褐荫乔木”平仄韵脚

拼音:qiú hè yīn qiáo mù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裘褐荫乔木”的相关诗句

“裘褐荫乔木”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裘褐荫乔木”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裘褐荫乔木”出自苏轼的 《题卢鸿学士堂图?此诗当为苏辙作?》,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