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鸣鹅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举家鸣鹅雁”全诗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贷米於如晦》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贷米於如晦》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的困境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举家乞讨的情景,鹅和雁的叫声代表了贫困的家庭。清晨的突然寒冷使得没有早餐可吃。作者指出,无论是大贫还是小贫,都会遭受人们的嘲笑和轻蔑。然而,尽管处在贫困之中,作者仍然能够欣赏到前人所留下的颜氏帖和陶公的诗作。通过对乞讨食物和乞讨稻谷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贫困和社会不公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描绘贫困家庭的景象,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无奈和困境。诗中的"丐"指代乞讨者,与"贫"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贫困的程度。诗中的"颜氏帖"和"陶公诗"代表了前人的文化遗产,显示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乞讨行为的思考,认为乞讨食物和稻谷都是前人为所创造的现象,暗示贫困并非个体的错,而是社会问题。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思考,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对社会现象的觉察。同时,诗中蕴含的对人性的思考也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举家鸣鹅雁”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ài mǐ yú rú huì
贷米於如晦
jǔ jiā míng é yàn, tū lěng wú chén chuī.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dà pín gài xiǎo pín, ān néng bù xiāng chī.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xìng cún yán shì tiē, kuàng yǒu táo gōng shī.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qǐ mǐ yǔ qǐ shí, jiē shì qián rén wéi.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举家鸣鹅雁”平仄韵脚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六谏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