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争得识”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路人争得识”出自唐代贯休的《送庐山衲僧》,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ù rén zhēng de shí,诗句平仄:仄平平平。

“路人争得识”全诗

《送庐山衲僧》
飞锡下崆山兇,清高世少双。
冻天方筛雪,别我去何邦。
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
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

分类:

作者简介(贯休)

贯休头像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送庐山衲僧》贯休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庐山衲僧》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飞锡下崆山凶,
清高世少双。
冻天方筛雪,
别我去何邦。
烧绕赤乌亥,
云漫白蚌江。
路人争得识,
空仰鬓眉庞。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贯休送别庐山的一位衲僧的场景。衲僧准备飞锡下庐山,表达了他超凡脱俗的清高品质。诗中描述了冬天的景色,寒天之下飘洒的雪花如同筛子般纷纷飞舞,衬托出衲僧的离别之情。衲僧离去,诗人不知他将去往何方。火焰环绕着山峰,云雾弥漫在蚌江上空。路人们争相认识衲僧,但他们只能看到他高高耸立的鬓发和眉毛,无法看透他的真实面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勾勒出了庐山衲僧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衲僧高贵超然的境界和他离去的神秘感。通过描绘冬天的雪景和云雾弥漫的山川,诗人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衲僧的形象被简洁地勾勒出来,他的高雅和清高在诗中得以体现。诗中的"赤乌亥"和"白蚌江"是对庐山地理特征的描写,使整首诗增加了一种山水之间的意境。最后两句"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通过描写路人只能看到衲僧的鬓发和眉毛,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衲僧的超凡之处。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精练的描写,刻画了衲僧的离别情景和他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贯休对庐山山水的感悟。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意境上深邃而含蓄,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佳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路人争得识”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lú shān nà sēng
送庐山衲僧

fēi xī xià kōng shān xiōng, qīng gāo shì shǎo shuāng.
飞锡下崆山兇,清高世少双。
dòng tiān fāng shāi xuě, bié wǒ qù hé bāng.
冻天方筛雪,别我去何邦。
shāo rào chì wū hài, yún màn bái bàng jiāng.
烧绕赤乌亥,云漫白蚌江。
lù rén zhēng de shí, kōng yǎng bìn méi páng.
路人争得识,空仰鬓眉庞。

“路人争得识”平仄韵脚

拼音:lù rén zhēng de shí
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路人争得识”的相关诗句

“路人争得识”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路人争得识”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路人争得识”出自贯休的 《送庐山衲僧》,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