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终非顶”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上上终非顶”全诗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诗意:
这首诗以苏辙登上嵩山峰顶寺为背景,表达了他在攀登嵩山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山峰的重叠和攀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目标的执着和努力。同时,诗中也描绘了山顶的风景,表现出作者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坚韧和勇气。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远眺所经之路时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苏辙攀登嵩山的过程和所感所思。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等,诗人展示了攀登嵩山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诗中的"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表达了他攀登到山门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也暗示了攀登嵩山的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诗词通过"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这两句,描绘了在山顶所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苏辙在这种环境下坚持攀登的决心和毅力。最后两句"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则表达了作者在山顶远眺所经之路时的心境,形容了眼前景色的辽阔与深远。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苏辙攀登嵩山的过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他对于追求目标的执着和勇气。同时,诗中所描绘的嵩山景色也给人以壮美和宏伟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交融。
“上上终非顶”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ēng sōng shān shí shǒu fēng dǐng sì
登嵩山十首 峰顶寺
chóng chóng shān qián fēng, shàng shàng zhōng fēi dǐng.
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xíng dēng zhòng lǐng chè, shǐ dé shān mén jiǒng.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gāo fēng cǎn duō hán, luò rì cè xiān míng.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què shì xiàng suǒ jīng, miǎo rú zài shēn jǐng.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上上终非顶”平仄韵脚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四迥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