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传神了不殊”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对镜传神了不殊”出自宋代张舜民的《跋范宽小景》,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uì jìng chuán shén liǎo bù sh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镜传神了不殊”全诗

《跋范宽小景》
对镜传神了不殊,岘山黄落数峰孤。
既能咫尺成千里,何必吾家十幅图。

分类:

作者简介(张舜民)

张舜民头像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跋范宽小景》张舜民 翻译、赏析和诗意

《跋范宽小景》是宋代张舜民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对镜传神了不殊,
岘山黄落数峰孤。
既能咫尺成千里,
何必吾家十幅图。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诗人首先提到了镜子,称其能够传达出人物形象的生动神情,但并不稀奇。接着,他以岘山黄落寥寥几座孤峰为例,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简约之美。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反问,认为既然能够通过绘画将近在咫尺的景物表现得宛如千里之遥,为何还需要他家里的十幅图画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思考。首句描绘了镜子传神的能力,但作者认为这并不稀奇,因为镜子只是将人物形象反射出来,并不能超越实际。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岘山黄落的景色,表达了自然界的朴素之美,与前句形成对比。最后一句则以反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观点:既然绘画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景象,为什么还需要真实的图画呢?这句话暗示了艺术的力量和表现的可能性,以及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表达,引发了读者对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作者以镜子和自然景观作为对比,突出了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和力量。同时,通过反问的方式,诗人对艺术的价值提出了疑问,暗示了艺术创作的无穷可能性。这首诗揭示了作者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艺术与现实、表现与真实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对镜传神了不殊”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á fàn kuān xiǎo jǐng
跋范宽小景

duì jìng chuán shén liǎo bù shū, xiàn shān huáng luò shù fēng gū.
对镜传神了不殊,岘山黄落数峰孤。
jì néng zhǐ chǐ chéng qiān lǐ, hé bì wú jiā shí fú tú.
既能咫尺成千里,何必吾家十幅图。

“对镜传神了不殊”平仄韵脚

拼音:duì jìng chuán shén liǎo bù sh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对镜传神了不殊”的相关诗句

“对镜传神了不殊”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对镜传神了不殊”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对镜传神了不殊”出自张舜民的 《跋范宽小景》,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