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尔同登黄鹤楼”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与尔同登黄鹤楼”出自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ǔ ěr tóng dēng huáng hè lóu,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与尔同登黄鹤楼”全诗

《筚篥吟》
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
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
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
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
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分类:

作者简介(杨维桢)

杨维桢头像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筚篥吟》杨维桢 翻译、赏析和诗意

春风吹船下扬州,晚上听笛声江月流。
故宫零落杨柳秋季,旅客在县山阳愁。
明天这声音不可求,乃知赵朔杜宽厚的,手拿着悲伤篥不久南游。
胡笳拍中愁没有休息,龟兹角管亲自编收。
王门历尽到五候,轻快地鸿飞留不住。
笛材料已经访问柯椽皱,另外协助鸣凤昆仑丘。
卷芦苇易地在陇头,城南思妇唱牵牛。
欲绝没有断绝一缕抽,猛地石裂千丈愁。
叫喊着鹅鹳飞蚊L,洞庭湖天东行。
杜宽杜宽艺绝忧,种隐难道比闵张相比。
为你买美酒,不吝惜千金裘。
和我们君山莫邪笛,和你一起登上黄鹤楼。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与尔同登黄鹤楼”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ì lì yín
筚篥吟

chūn fēng chuī chuán xià yáng zhōu, yè tīng dí shēng jiāng yuè liú.
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gù gōng yáo luò yáng liǔ qiū, kè zi yú yì shān yáng chóu.
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míng cháo cǐ shēng bù kě qiú, nǎi zhī shuò kè dù kuān zhě, shǒu chí bēi lì xún nán yóu.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
hú jiā pāi zhōng chóu wèi xiū, qiū cí jiǎo guǎn qīn biān shōu.
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wáng mén lì jìn jí wǔ hòu, piān rán hóng fēi bù kě liú.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
dí cái jì fǎng kē chuán sōu, gèng xié míng fèng kūn lún qiū.
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juǎn lú yì dì míng lǒng tóu, chéng nán sī fù gē qiān niú.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
yù jué wèi jué yī lǚ chōu, huà rán shí liè qiān zhàng jiǎo.
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jiào zào é guàn fēi jiāo qiú, dòng tíng zhī shuǐ tiān dōng fú.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
dù kuān dù kuān yì jué yōu, yì yǐn qǐ bǐ mǐn zhāng chóu.
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wèi jūn shì měi jiǔ, bù xī qiān jīn qiú.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
hé wǒ jūn shān mò yé dí, yǔ ěr tóng dēng huáng hè lóu.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与尔同登黄鹤楼”平仄韵脚

拼音:yǔ ěr tóng dēng huáng hè lóu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与尔同登黄鹤楼”的相关诗句

“与尔同登黄鹤楼”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与尔同登黄鹤楼”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与尔同登黄鹤楼”出自杨维桢的 《筚篥吟》,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