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首不愚尔益愚”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黔首不愚尔益愚”全诗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作者简介(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过骊山作》杜牧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
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
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
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
烧作灰时犹未枯。
中文译文:
始皇东巡离开周都,
刘邦、项羽都纷纷仰慕。
开疆辟土付出艰辛劳苦,
却忽视了百姓的困境。
百姓虽然简单却并不愚蠢,
他们被千里函谷关围困,
做为囚犯的单独家伙。
放牧的孩子将火燃入九泉之底,
即便烧成灰烬也仍未枯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牧写的,描述了秦始皇东游后的情景。诗中通过对秦皇、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比较,反映了秦始皇为了开疆拓土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却忽视了百姓的苦难。诗中用“黔首”形容百姓,意为百姓们虽然简单却并不愚蠢,他们受困于函谷关的囚犯般的境地。最后两句中的“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意味着百姓即便受尽压迫也不会被摧毁,他们仍然有无尽的力量。
这首诗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背后,隐藏着百姓的痛苦和不满。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百姓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评,强调了百姓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无尽的潜力。整首诗以明快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
“黔首不愚尔益愚”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ò lí shān zuò
过骊山作
shǐ huáng dōng yóu chū zhōu dǐng, liú xiàng zòng guān jiē yǐn jǐng.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xuē píng tiān xià shí xīn qín,
削平天下实辛勤,
què wèi dào bàng qióng bǎi xìng.
却为道傍穷百姓。
qián shǒu bù yú ěr yì yú, qiān lǐ hán guān qiú dú fū.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mù tóng huǒ rù jiǔ quán dǐ, shāo zuò huī shí yóu wèi k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黔首不愚尔益愚”平仄韵脚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